對道、德、仁、義、禮的詮釋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于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岸Y”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chǎn)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chǎn)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澆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譯文引自出版的“經(jīng)典”)
智者的這篇文章,分別對德、仁、義、禮進行了詮釋,強調(diào)“禮”是社會動蕩的罪魁禍首,提醒人們不要太看重“禮尚往來”。
有美好品德的人,不把德天天掛在嘴上,也是有德的;品行不端的人,滿嘴的仁義道德,是因為他們本身就缺德。有品德的人順應社會規(guī)律,不會逆天而行;缺德的人為所欲為,違背天理良心只會辦壞事。高尚的善良——仁,是面對所有的人;美好的忠誠——義,是對個別人?!岸Y尚往來”,禮一旦得不到對方的“回應”,就容易被“隨手扔掉”。因此,在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道當仁不讓,排首位;德稍遜,排第二;仁緊隨其后,排第三;義次之,排第四;禮最后?!岸Y”這種東西,最不講誠信,“禮尚往來”,在很多人眼中一文不值,所以,它才是社會動亂的罪魁禍首。
對前面講的有清醒的認識,是精神的升華,也是大智慧的開始。所以,有道德的人,對人對事都厚道,不淺?。晦k實事,不以道德家自居。也就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必須得有清醒的認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