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課
古人做學問,上知天文,下明地理,中達人事。
學問不是點,線,平面的構造,而是立體多維度的信息聚合,立身于這樣的格局縱觀,你格物的精準度才可以提高,行事才不至于偏頗。
所以高人處事的圓融,格局之大并不是我們現(xiàn)如今固有的思維所能衡量的,因為我們的信息很匱乏,根本體會不到“格局”究竟是種什么現(xiàn)象……
跟隨曾師,你會發(fā)現(xiàn)他做學問更尊崇的是古圣先賢。
并不是說現(xiàn)代人的學問做得不好,而是相較于古圣先賢,缺乏了那種純粹,厚樸的境界。
雖然現(xiàn)在信息量很大,書本隨手可得,但真正經(jīng)得住歷史檢驗的卻鳳毛麟角……這種所謂純粹,厚樸的境界就是做學問更接近于那個“真機”,直接道破,簡明意賅,沒有嘩眾取寵,模棱兩可的東西,所以能稱為經(jīng)典。
我們很幸運的是,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當還沒有能力去辨別“真?zhèn)?/span>”時,遇上曾師這樣的明師。
明師并不是指書本的廣涉獵,而更確切的是,他必定也是自身修煉到高境界的高手。
我們能看到感知到的,顯出來的信息,只是一角,更多的,其實是我們看不到的隱的,精微的信息……高手的學問也只是他顯現(xiàn)出來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你不論是從醫(yī)卜星象術數(shù)之學,經(jīng)營管理,深讀經(jīng)史,人情練達,養(yǎng)生保健等等哪方面入手,哪個層次入手,都能受到各個層次的啟發(fā),不得不嘆服!
山居幾日,每天早晚跟隨曾師定課,雷打不動。飯可以不吃,定課要做。
足見曾師的重視程度,定課多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先誦讀,再聽曾師逐條釋義,釋義通常圍繞題擴展出去,層次遞進。
哪怕一下消化不了,如此綿綿密密,持續(xù)不斷的熏修,心念也會時時提著……每次定課,總要重新審視自己,你看,這句耳熟能詳,但理解它的實意還欠火候……
鍛煉
人體本身就是大大小小“太極”的組成,曾師最注重學生們動靜的調和。
一看你面露一絲賴呆呆之相,沒有二話,立馬帶你地里勞動,穿山越嶺,跳躍石溪……看你動得似乎忘乎所以收不住了,立馬打坐定課,讀書完成作業(yè)……所以你都來不及想別的,一天就這樣充實的過去了。
而這種“充實”感,就是心性,體能雙管齊下練就的結果,這如同一陰一陽的太極鎖扣,你不能違背自然平衡的狀態(tài)。
當你事務太多,體量輸出過大時,就需要心性來做調節(jié),打坐這樣靜定的收藏補充機體能量。
反過來,讀書靜坐太久,就需要加強體能來改變心性的結構……實際上我們總是在違背這樣的規(guī)律,才時常感覺“疲勞”,“空虛”。
功夫練久了,如曾師,勞而未勞,用而未用,體用一如,做什么都處在“忘我”的狀態(tà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