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說:“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shù)。”
遇到痛苦的事情,不一定非要通過傾訴獲得安慰;
遇到高興的事情,不一定要到處宣揚自己的心情;
很多時候,人們更需要的不是表達,而是沉默,這也是成長的代價。
苦事不宣
魯迅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聽起來有些冷漠,但卻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
有些人,抑郁的想要自殺,別人只是覺得他矯情;
有些人,上班途中被車撞傷,別人只是覺得事故耽誤了自己的時間。
世上沒有真正地感同身受,有的只是自我滿足。
泰戈爾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p>
世上的痛苦隨處可見,如果總是向別人訴苦,可能會越訴越苦。
王鳳儀是清末民初的職業(yè)勸善家。
一日,一個老太向她抱怨,自己命如黃連。
王鳳儀看了看她說:“你拿個鏡子來照一下,你那張苦瓜臉永遠沒有笑容,逢人就說自己你有多可憐,即便沒有嫁給這個老頭,嫁給另外一個老頭,他也要打你?!?/p>
老太如夢方醒,抱怨不會被同情憐憫,反而會雪上加霜,讓人生厭,于是下決心改變自己。
很多人和這個老太一樣,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尤其牢騷滿腹時,想找人宣泄,得到安慰。
卻不知,訴說自己的不幸,換不來別人的憐憫和安慰。
畢竟,針不扎到自己身上,沒人知道它到底有多痛。
而把苦事到處宣揚,卻可能變成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和八卦。
聽過一則小猴之死的寓言故事。
一只小猴,不慎被樹枝刺傷,它疼得哇哇大叫。旁邊一只老猴看到了,過來安慰它。
小猴內(nèi)心得到慰藉,很舒服,它甚至覺得這份舒服的感覺,超過了疼痛的感覺。
于是他跑回猴群,每見到一只別的猴子,便把自己的傷口摳開一次,給對方看,訴說自己的痛苦,以尋求更多的安慰。
小猴不停地訴苦,得到了安慰,卻耽誤了處理傷口的時機。最終,小猴因傷口感染而死。
訴苦只是弱者的逃避,解決問題才是強者的選擇。
有兩句歌詞,戳中過很多人的心:“四海為家經(jīng)歷坎坷無數(shù),再苦再累也從不向人傾訴。”
坎坷和苦難,是生活的常態(tài),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輕易向他人訴苦。
俗話說:“君子求諸己?!?/p>
當苦難降臨時,與其找外界的避風(fēng)港,不如做自己的擺渡人。
樂事不揚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地低成海,人低成王?!?/span>
越是厲害的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態(tài)。
李康在《運命論》這樣寫道:“故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人浮于眾,眾必毀之。”
所謂樹大招風(fēng),行事過于高調(diào),容易招人嫉妒,被人從高處拽下來。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過度彰顯自己,無論什么時候,低調(diào)永遠是最好的保護傘。
好事分享錯了人,那便成了顯擺和炫耀。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一個人過于高高在上,便容易被別人嫉妒,若是過于高潔出塵,便容易被世人嫌棄。
與其顯擺炫耀,不如保持低調(diào)。
蔡康永老師年少時,曾在一位朋友家中做客,他嘗了一碗從未吃過的菜,直呼好吃。
主人跟他說,這“粉絲”味道不錯吧,喜歡吃就再來一碗。
于是他又吃了一碗。
事后他才知道,原來那是魚翅,只是主人刻意說成了粉絲,讓他吃得安心。
幾十年過去,蔡康永還記得這件事,他認為那個主人情商非常高。
蔡康永感慨,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yǎng),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他喜不喜歡在別人面前秀優(yōu)越感。
喜歡炫耀的人,只會讓他人心生厭惡,避而遠之。
漢宣帝時期,中山郎楊輝因為一些治國措施,頗受皇上重用。
有次,他聽說匈奴首領(lǐng)單于被殺。
便說:”遇到這么蠢的國王,大臣們給了他一個治國之道,是他自己不使用,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就像秦王一樣,相信小人,殺忠臣,最終滅亡。到今天,就像住在同一座山上的秋昌貉一樣,沒有區(qū)別,只信小人,不容忠臣?!?/span>
他的這些話傳到皇上那里,不久后便被免職。
他可能忘了,現(xiàn)任皇上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君主,有著歷代皇上都有的毛病。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方能避免刺傷別人和樹敵。
十分贊同。做人要學(xué)會低調(diào),這是一種高級的情商,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北海王曹袞,勤于政事,在其治理下政績突出。
他的手下便主張大肆宣揚,欲傳到主上那兒邀功。
曹袞卻拂手道:不可,此舉只會讓他人眼紅,讓主上忌憚。
正是他的低調(diào),讓他躲過了新主上曹丕的猜忌,保全了自己,還贏得了大家的欽敬。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沒有誰會真正希望你過得比自己好。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適時保持低調(diào),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謙遜做人。
韜光養(yǎng)晦是智慧,樂事不揚是格局。
智者藏住自己的優(yōu)越,卻能收獲更多人的喜歡和尊重。
好事不炫,樂事不揚,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閑事不管
作家馬克·李維曾說:“你不能干涉他人的生活,哪怕你覺得那是為他好?!?/span>
隨意插手別人的事,哪怕出發(fā)點是好的,也常常事與愿違。
《醒世恒言》里講:“事不關(guān)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多言?!?/span>
善良是件好事,熱心腸是個好品質(zhì),然而用錯了地方,不僅好心辦壞事,還會讓人心生埋怨。
做人學(xué)會閉嘴,不該說的話一句不說;做人學(xué)會收斂,不該管的事情一律別插手。
就像作家狄更斯所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閑事”。
貓和狗原來是好朋友,狗看家,貓捉耗子,平安無事。
后來,貓看到主人出門只帶狗去,認為主人偏心,便開始罷工,不捉老鼠了。
狗很熱心,看到老鼠很猖狂,于是就到處追,想著幫貓減輕工作量。
然而貓對此很生氣,覺得狗在挑撥它和主人的關(guān)系,于是選擇離家出走。
走之前還說了句,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里面寫道:“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在19世紀中葉,愛爾蘭曾鬧過一場大饑荒,短短幾年,餓死了近百萬人。
為了活命,無數(shù)窮人想要橫渡海洋,去美洲找飯吃,不惜賣身為奴。
一位船長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便開始幫助窮人們往返于歐洲與美洲兩塊大陸。他獲得了不少好處費,窮人們也獲得了活下去的機會。
后來,愛爾蘭的一位教士聽說了這個消息,非常憤怒,認為船長剝奪了窮人的自由,這是惡魔的行徑。
教士正義凜然,立即寫了一份長長的控訴信,去法庭指控船長的罪惡行為。很快,船長被捕入獄了。
第二天,窮人們來到碼頭,等了一整天都未發(fā)現(xiàn)船長,一番打聽之下,才知道船長出事了。
數(shù)千名窮人紛紛前往教會,指責(zé)那位教士多管閑事,斷了他們的生路。
教士看到面黃肌瘦的窮人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只看到了自由與正義,卻忽略了窮人們的饑餓與生命。
于是教士再次來到法庭,為船長求情,希望法庭能釋放他。
可他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船長在獄中看了教士的控訴信,既自責(zé)又內(nèi)疚,已在無盡的懺悔中自盡了。
教士悔不當初,心痛不已,原來真正的惡魔并不是船長,而是多管閑事的自己。
沒了解清楚他人真實情況,便急于幫忙,主持正義,教士落了個好心辦壞事的下場。
與人相處,要有強烈的邊界感,不隨意插手別人的事情。
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畢竟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在生活中時有發(fā)生。
有分寸感的人,不會當眾打探隱私,懂得給他人留出舒適的空間。
不多管閑事,不瞎操別人的心,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
慧律法師曾說:“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span>
《增廣賢文》有云:“話到嘴邊留半句,飽經(jīng)世故少開口?!?/span>
生活中,有些話說多了反而無益,那么不如保持沉默。
苦事不宣,是成長的代價;是一種從容;
樂事不揚,是做人的格局;是一種善良;
閑事不管,是處事的智慧;是一種修養(yǎng);
年少時,我們學(xué)會了說話,鋒芒畢露;
長大后,我們更應(yīng)學(xué)會閉嘴,氣定神閑。
愿你我都能做到苦事不宣,樂事不揚,閑事不管,成就人生大格局。
余生愿你我都能清醒處世,謙遜做人,約束好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