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培根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記者采訪。談到校長和學生關系的處理,李培根給自己打70分,而未完成的30分則是:“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必須深入到教師干部心目中去,現實和這個理想還有很大距離。”
我親手把《記憶》敲進電腦
對于走紅的畢業(yè)致辭《記憶》,其文辭優(yōu)美、情真意切,讓不少人懷疑:“這是一個院士自己寫的嗎?”
對此,李培根有些得意地說:“不僅是我想的、我寫的,而且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敲出來的。”而《記憶》中那些網絡熱詞、身邊人物、學子牢騷則都是他長期“潛水”該校白云黃鶴BBS的結果,“在上網時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需要關注的問題等,我都會留心摘錄下來。”
李培根笑著表示,類似的致辭和教育方面的思考性文章,他都是在賓館或飛機上完成的,《記憶》不是一氣呵成,仔細想了好幾次。
“根叔”讓我感到很親切
《記憶》不但讓在場的學子們深深感動,也讓李培根有了很大的被認同感:“學生喊‘根叔’時,我感到非常親切。”
這兩天,不少華中科大的學子將網絡簽名改成了“愛根叔”,還有熟悉或不熟悉的學生都給李培根打電話或發(fā)短信。“受到追捧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李培根介紹,自己對特殊學生尤其關注,一方面是很好的學生,如畫漫畫的“吉丫頭”、寫書的劉里鵬;另一方面是很困難的學生,像因網癮頻頻退學的孩子;還有就是殘疾學生等。畢業(yè)典禮上,李培根看到一個拄著雙拐的畢業(yè)生,自然地走上前去擁抱他,并和他聊天,“我們之前就在辦公室聊過。”李培根說道,《記憶》中提到的每個學生,他和他們都再熟悉不過了。
對我的批評你們沒有看見
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相對于學生的追捧,李培根對學生的批評印象更深。他對記者說:“學生的批評往往是對的,更有價值。你們只看到了追捧,沒看到我受到的批評。”
李培根回憶,聽到學生最尖銳的批評是“學位門”事件時(據報道,2007年,華中科大的二級學院文華學院1300名畢業(yè)生中,有超過700人拿到主校文憑,這引起本校學生的強烈不滿)。“有同學在BBS上罵我下臺、雙規(guī)……”李培根后來專門就此事當面和同學們澄清,事態(tài)才平靜下來。“學校高層也有異議——不同意我站出來,覺得越講越講不清。”當時,李培根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意見那么大,學校不管有沒有道理,都得面對。”
站出來卻下不了臺怎么辦?李培根說:“如果學校有失誤,就坦言失誤;如果學生了解不全面,就講清楚。只要真誠,不至于下不了臺。”他相信:真誠之后就有了一份自信,大學校長只要真誠面對學生,一切都好辦。
給學生深刻印象的老師太少
不少人說,“根叔”的稱謂顯示出一個大學校長的平民視角與人文關懷,是大學去行政化的先行者。在李培根心中,“去行政化”意味著“以學生為本”,“如果就這一點來打分,我懷疑大學是否能及格。”李培根說,大學缺失的主要表現不在于飽受詬病的后勤等部門,而在于“被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這受到社會逐漸變得功利這個大環(huán)境的影響。”李培根“曬出”自己的工資來解釋,以自己這個一級教授(院士)為例,如果沒有獎金、津貼等,工資就是2800元。“大家都知道,教授的收入不止這么多,但實際的收入基本上是通過‘蠶食’對學生關注的時間來達到的,他們不得不寫論文、搞科研、開會議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李培根有些痛心地說:“不少大學老師課上完了就走了,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太少。”他表示一直希望倡導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可也有些“力不從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