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
【處世哲理】
知足常樂,積極面對人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
人生路上總會有風雨,即便是無人撐傘,也要奮力前行;
人生路上總會有磕絆,即便是無人陪伴,也要努力堅強。
一輩子,幾十年而已,不管發(fā)生任何事情,請牢記以下三句話。
01.得失隨緣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二入四行論》中有一句話叫:“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這就告訴我們,在意一件事的得失,并不會讓結果更好,只會給自己增加無形的壓力,失去很多快樂。
其實,得到與失去,不過是人心中的欲念罷了。
很多時候,失去并沒有很糟糕,得到也不用非常開心,該你的就是你的,失去了只能說明現(xiàn)在不能擁有而已。
正如王陽明考取進士,第一次未中,大家都對著榜單唉聲嘆氣,但他卻無動于衷。
因此不少人說他沒心沒肺、不思進取。
王陽明卻說:“你們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第二次仍然未中,王陽明也依舊淡然處之。
等第三次考取時,終于金榜題名,家父大擺筵席,鄰里鄉(xiāng)親也紛紛前來道賀。
但王陽明卻并沒有興高采烈、得意忘形,只是笑笑說:這有什么值得慶祝的?
他在面對人生起伏時依然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說榮耀,可脫衣就寢,只是一身窮骨頭,何曾添得分毫?所以,榮辱不在人,人自迷耳?!?/span>
這,便是真正的成熟。
在人生得意處或失意時,能夠做到不糾結不苦悶,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拿得起亦放得下。
其實,凡事不必苛求,來了就來了,結果亦不要強求,對了就有了。
比起患得患失的讓自己痛苦,不如灑脫一點。
看透些,多點自在;看淡些,多點瀟灑,如此,便好。
02.知足常樂
有人問:我們普通人,怎么才能過好這一生?
其中一個回答說:“要盡人事,聽天命。這世上最不幸福的,是命比紙薄,還心比天高?!?/span>
其實,大多數(shù)人活得不快樂,并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反而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就像那句名言說的:“在我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之前,我一直因為沒有鞋而抱怨?!?/span>
說到底就是不知足,有了健康還想要美麗,有了美麗還想要錢財,有了錢財又要權力……
當求而不得的時候,自然會苦惱。
《道德經》有句話說:“知足者富”,意思是說知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才會幸福。
古時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從小家境貧寒,每天辛苦勞作,也不過是維持溫飽。
但即便如此,每天日落息耕時,他都要到門口焚香,感謝上蒼又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每到此時,妻子會笑話地說:“我們一日三餐吃的全是菜粥,這叫什么清福呀?”
胡九韶說:“我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亂;一家大小有吃有穿,不至于挨餓受凍;家中沒有人生病,也沒有人被關在監(jiān)獄,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這正如林語堂那句話所講:“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span>
什么是幸福?
有些人苦苦追尋了一輩子,殊不知幸福往往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知足就能得到。
待歷盡世事滄桑,閱盡人間浮華后,就會明白:知足常樂,積極的面對人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03.難得糊涂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
做到該聰明時聰明,該糊涂時糊涂。
正所謂“人至察則無徒”,人一定不要太精明、太計較,平時糊涂一點,給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贏之路。
要知道所謂糊涂,并不是不明事理、胡攪蠻纏,而是表面糊涂、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只有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才能從瑣事的糾紛中超脫出來。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兩個患有癌癥的病人,一個人耳朵靈便,天天豎著腦袋聽別人說了什么,有一天無意中聽到醫(yī)生說他們只能活三個月的時間了,結果終日郁郁寡歡,不到三個月就不在了……
而另一個的耳朵有些背,對醫(yī)生說的話也是聽一句沒聽一句的,糊里糊涂就過去了,但奇怪的是,他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到現(xiàn)在兩年過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所以啊,很多事兒其實不知道比知道的要好,不計較比計較的好,不精明比精明的要好。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涂”。
俗話說: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凡事太過,緣分必失。
明白人生無奈,知曉難得糊涂,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所以:做人,糊涂一點,挺好。
▽
笑臉給多了,慣得都是病。
人活著,總是要得罪一些人。
該翻臉時,千萬別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