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xué)點哲學(xué)】名家辯術(shù)

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



【學(xué)點哲學(xué)】


名家辯術(shù)


入我名家,當(dāng)知何為

  “名家”,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并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xué)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

  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
  
  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后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guān)系問題,展開論辯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但由于他們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漢代司馬談所言,是“控名指實”,“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于“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名家思想

  儒家荀子(荀卿)就認為,名家不效法先王,不遵從禮儀,喜好傳播奇談怪論,玩弄詭異的辭藻。雖然理論十分精細但又不合急需,善辯但又顯空談,沒有什么實際效用。因此,不可以成為治理國家的原則綱紀(jì)。同時認為名家之流,不顧是非,然不然、可不可地相互攻擊,相互侮辱,不像個君子。所以,盡管名家的論辯辦法有一定效用,但也不能算作是仁人處事的方法

  名家是先秦以思維的形式、規(guī)律和名實關(guān)系為研究對象的學(xué)派,戰(zhàn)國時稱“刑名家”或“辯者”,西漢始稱“名家”。名家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善于辯論,善于語言分析而著稱于世。作為一個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與現(xiàn)代的漢語所說的“名家”是不同的。這個“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由于種種原因,名家這個學(xué)派后來幾乎沒有了繼承人,一般人在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這個說法的,是漢代的學(xué)者。

  在歷史貢獻方面,名家首開名辯之風(fēng),擴大了談?wù)f論辯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作用和影響、推動了中國古代辯治亂、辯名實、辯異同、辯是非、辯善惡的名辯思潮。雖然名家各派的思想均有所偏,但在對“名”的研究上,他們對中國的古代邏輯思想的發(fā)展有著超過其他學(xué)派的重要貢獻。是名家豐富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內(nèi)容,從反面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和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

  盡管名家也是諸子百家陣營中一桿飄揚的大旗,但他們生不逢時,生不逢地。在一個只關(guān)注安邦治國、倫理道德的政治倫理社會,這些“弱于德,強于物”的東西,肯定是“另類”。先秦時代再思想民主,封建的政治倫理社會特性,恐怕也難容名家這些“欺愚惑眾”的思想學(xué)說。

  可能名家也在他們的純粹理性思辨中,體會了最大的幸福。雖然這種“幸?!北灰栽庌q的認定,從反面促使各家尤其是后期墨家進一步探討了“名”與“辯”的各種原則、方法、邏輯要求和倫理道德要求。但在促進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fā)展中,名家卻始終被放在批判者的位置上,以至于晉代魯勝也悲嘆“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后學(xué)莫復(fù)傳習(xí),于今五百余歲,逐亡絕”

  憨頭憨腦的名家,不改初衷,在注重功用性極強的對人的道德關(guān)懷的主流社會里,卻去探索極其抽象的“名”的符號所代表的自然的真理性,其被歷史棒殺,自然也就不足為奇,自然也就不足為惜了。

  由于名家自古以來主要以“正事物名”為研究對象,所以該學(xué)派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主張,但卻留有兩個對事物,對邏輯作不同解釋的學(xué)術(shù)派系,分別是“合同異”和”離堅白“,而提出該兩個思想的代表人分別是“惠施”以及“公孫龍”①。

  歷物十事

  以主張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合同異”的惠施曾說出以下十個命題,而天下辯者更以此與惠施相應(yīng),終身無窮。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可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huán)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愛萬物,天下一體也。



名家之祖——鄧析子

  鄧析(前545年~前501年),河南新鄭人,鄭國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學(xué)”倡始人。與子產(chǎn)同時,名家學(xué)派的先驅(qū)人物。他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個提出反對“禮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禮義”。

  鄧析的法律思想主要有:

  1.反對“刑書”,私造“竹刑”。他不但反對舊的奴隸主貴族,也反對以子產(chǎn)為代表的繼承周禮的新貴族。他不滿子產(chǎn)所鑄刑書,私自編了一部適應(yīng)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的成文法,把它寫在竹簡上,叫做“竹刑”。

  2.私家傳授法律。傳說,他聚眾講學(xué),招收門徒,傳授法律知識與訴訟方法,還以類似訟師身份幫助民眾打官司(被戲稱為春秋末期的律師)

  子產(chǎn)執(zhí)政時曾任鄭國大夫,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與思想家?!盾髯印し鞘印氛劦剑亨囄觥安环ㄏ韧酰皇嵌Y義?!彼磳⑾韧踝鳛樽约盒Хǖ陌駱樱俏覈鴼v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

  欲改舊制,私造“竹刑”。他比子產(chǎn)還要激進,對子產(chǎn)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滿,曾經(jīng)“數(shù)難子產(chǎn)之政”。甚至對于子產(chǎn)的鑄刑書他也多有批評,于是自編了一套更能適應(yīng)社會變革要求的成文法,將其刻在竹簡上,人稱“竹刑”。晉人杜預(yù)說:鄧析“欲改鄭所鑄舊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于竹簡,故言'竹刑’?!睂τ谥裥痰木唧w內(nèi)容,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但從古人的評價即可看出,它是要改變鄭國的舊制,既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禮義,也不接受當(dāng)時國君的命令,只能是體現(xiàn)新興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東西。

  傳授法律知識,承攬訴訟。鄧析還聚眾講學(xué),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并幫助別人訴訟?!秴问洗呵铩氛f:鄧析“與民之有訟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而學(xué)訟者不可勝數(shù)?!毕喈?dāng)于收取律師訴訟費,大家發(fā)現(xiàn)干這項工作收益不錯,于是又紛紛參加他的法律培訓(xùn)班。他擅長辯論,有人稱他“操兩可之說,設(shè)無窮之詞”,但廣大民眾對于他的成功卻十分敬佩。

  在訴訟的過程中,他敢于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痹谒某珜?dǎo)下,鄭國出現(xiàn)了一股新的思潮,“鄭國大亂,民口歡嘩?!睂Ξ?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造成嚴重威脅。繼子產(chǎn)、子大叔而任鄭國執(zhí)政的姬駟歂對付不了這種局面,于是“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他們殺其人而用其法,可見其竹刑的合理性。

  另外,晉國的趙盾、趙鞅、叔向、士會等,也具有法家思想的萌芽。趙鞅曾在晉國鑄了鐵鼎,即將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它與子產(chǎn)鑄刑鼎、鄧析作竹刑一樣,都是法家先驅(qū)者制定法律和將法令條文公諸于世的一種重大舉措,這是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奴隸制的禮治的否定。與此同時他們還提出過“治國制刑,不隱于親”,“同罪異罰,非刑也”等主張法律平等、公正的執(zhí)法原則。所有這些都成為后世法家思想的重要來源。

  兩可說

  鄧析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兩可說”。在正統(tǒng)觀點看來,這是一種“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的詭辯論,簡單地說,就是模棱兩可、混淆是非的理論。《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洧河發(fā)大水,鄭國有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淹死了。有人打撈起富人的尸體,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贖買尸體,但得到尸體的要價很高。于是,富人家屬就來找鄧析,請他出主意。鄧析對富人家屬說:“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將尸體賣你的,別人是不會買的。”于是富人家屬就不再去找得尸者買尸體了。得尸體的人著急了,也來請鄧析出主意。鄧析又對他們說:“你放心,富人家屬除了向你買,再無別處可以買回尸體了?!睆倪@個故事來看,鄧析對買賣尸體雙方所說的話,確實有一點詭辯的嫌疑,但是,鄧析在這件事情中只是一個中立者,所以他沒有義務(wù)和責(zé)任一定要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說話。而且,得尸者和贖尸者各有正當(dāng)?shù)睦碛?,鄧析也沒有理由偏袒任何一方。因此,雙方在向鄧析咨詢的時候,他就只能為對方出有利于其權(quán)益的主意。鄧析的回答都是正確的,而且反映出他已經(jīng)具有了相當(dāng)完整的樸素辨證觀念。

  在鄧析看來,辯論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不能任意胡說,否則就會帶來禍患,特別是辯論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兩可”雖然不失為一種辯說方法,但不可濫用。

名家之思直擊法家之薄弱——無厚篇

  天於人無厚也,君於民無厚也,父於子無厚也,兄於弟無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厲之氣,全夭折之人,使為善之民必壽,此於民無厚也。凡民有穿窬為盜者,有詐偽相迷者,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而君必執(zhí)法誅之,此於民無厚也。堯舜位為天子,而丹朱商均為布衣,此於子無厚也。周公誅管蔡,此於弟無厚也。推而言之,何厚之有?

  循名責(zé)實,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職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責(zé)。何謂三累?惟親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親疏,三累。何謂四責(zé)?受重賞而無功,工責(zé);居大位而不治,二責(zé);理官而不平,三責(zé);御軍陣而奔北,四責(zé)。君無三累,臣無四責(zé),可以安國。

  勢者君之輿,威者君之策,臣者君之馬,民者君之輪。勢固則輿安,威定則策勁,臣順則馬良,民和則輪利。為國失此,必有覆車奔馬折輪敗載之患,安得不危!

  異同之不可別,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濁之不可理,久矣!誠聽能聞於無聲,視能見於無形,計能規(guī)於未兆,慮能防於未然,斯無他也。不以耳聽,則通於無聲矣!不以目視,則照於無形矣!不以心計,則達於無兆矣!不以知慮,則合於未朕矣!君者,藏於匿影,群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

  循名責(zé)實,察法立威,是明王也。夫明於形者,分不遇於事;於動者,用不失則利。故明君審一,萬物自定。名不可以外務(wù),智不可以從他,求諸己之謂也。

  治世位不可越,職不可亂,百官有司,各務(wù)其形。上循名以督實,下奉教而不違。所美觀其所終,所惡計其所窮。喜不以賞,怒不以罰,可謂治世。

  夫負重者患涂遠,據(jù)貴者憂民離。負重涂遠者,身疲而無功;在上離民者,雖勞而不治。故智者量涂而后負,明君視民而出政。

  獵羆虎者,不於外圂,釣鯨鯢者,不於清池。何則?圂非羆虎之窟也,池非鯨鯢之泉也。楚之不溯流,陳之不束麾,長盧之不士,呂子之蒙恥。

  夫游而不見敬,不恭也;居而不見愛,不仁也;言而不見用,不信也;求而不能得,無媒也;謀而不見喜,無理也;計而不見從;遺道也。因勢而發(fā)譽,則行等而名殊;人齊而得時,則力敵而功倍。其所以然者,乖勢之在外推。

  辯說、非所聽也;虛言者,非所應(yīng)也;無益之辭,非所舉也。故談?wù)撸瑒e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諭志通意,非務(wù)相乖也。若飾詞以相亂,匿詞以相移,非古之辯也。

  慮不先定,不可以應(yīng)卒;兵不閑習(xí),不可以當(dāng)敵。廟算千里,帷幄之奇,百戰(zhàn)百勝,黃帝之師。

  死生自命,富貴自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知天命也;貧窮無懾,達時序也。

  兇饑之歲,父死於室,子死於戶,而不相怨者,無所顧也。同舟渡海,中流遇風(fēng),救患若一,所憂同也。張羅而畋,唱和不差者,其利等也。故體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悅者,顏不能不笑;責(zé)疲者以舉千鈞;責(zé)兀者以及走兔;驅(qū)逸足於庭,求援捷於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lǐng)。

  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凡此四行,明主大憂也。

  夫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故令煩則民詐,政擾則民不定。不治其本而務(wù)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夫達道者,無知之道也,無能之道也。是知大道,不知而中,不能而成,無有而足,守虛責(zé)實,而萬事畢。忠言於不忠,義生於不義。音而不收、謂之放;言出而不督、謂之闇。故見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若此,何往不復(fù),何事不成。有物者意也,無外者德也,有人者行也,無人者道也。故德非所覆、處非所處,則失;道非其道不道,則諂。意無賢,慮無忠,行無道,言虛如受實,萬事畢。

  夫言榮不若辱,非誠辭也。得不若失,非實談也。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真人危斯十者而為一矣。所謂大辯者,別天地之行,具天下之物,選善退惡,時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小辯則不然。別言異道,以言相射,以行相伐,使民不知其要。無他故焉,知淺故也。君子并物而錯之,兼涂而用之,五味未嘗而辯於口,五行在身而布於人。故無方之道不從,面從之義不行,治亂之法不用。惔然寬裕,蕩然簡易,略而無失,精詳入纖微也。

  夫舟浮於水,車轉(zhuǎn)於陸,此自然道也。有不治者,知不豫焉。

  夫不擊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故不載焉。故有知則惑,有心則崄,有目則眩。是以規(guī)矩一而不易,不為秦楚緩節(jié),不為胡越改容。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形之,萬世傳之,無為為之也。

  夫自見之,明;借人見之,闇也;自聞之,聰;借人聞之,聾也。明君知此,則去就之分定矣。為君當(dāng)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自歸,莫之使也。恬臥而功自成,優(yōu)游而政自治。豈在振目搤睕、手據(jù)鞭樸、而后為治歟。

  夫事有合不合者,知與未知也。合而不結(jié)者,陽親而陰疏。故遠而親者,志相應(yīng)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無違行也;近而不御者,心相乖也;遠而相思者,合其謀也。故明君擇人,不可不審;士之進趣,亦不可不詳。



天下唯惠可與莊語——惠  子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這是莊子的處世之道,舉世皆濁,為莊獨清。莊子卻有個好朋友,也是一生中不能戰(zhàn)勝的敵人,惠子。

  惠子(約前370年~前310年),名施,華夏族,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xué)家,是名家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菔┦呛峡v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合縱抗秦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

  惠施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xué)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qū)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后來回到家鄉(xiāng)宋國,并在宋國與老鄉(xiāng)莊子成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失寵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是戰(zhàn)國政治舞臺上最活躍的人物之一,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dāng)時各個國家里都享有很高的聲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經(jīng)常為外交事務(wù)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

  惠施在魏期間的突出政績,一是“為魏惠王為法”,二是主謀齊、魏相王,三是主張齊、楚“偃兵”,倡言魏與齊、荊聯(lián)合抗秦。其時張儀在魏,由此與惠施發(fā)生爭論,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轉(zhuǎn)宋,與莊子相晤論學(xué)?;荨⑶f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發(fā)生過著名的“濠梁之辯”。魏惠王卒后,張儀被逐,惠施返魏。為魏使楚,與南方奇人黃繚論天地風(fēng)雨雷霆之故。后又為伐齊存燕使趙。數(shù)年后惠施卒,終年約六十歲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xué)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zhuǎn)述而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jié)出世界的規(guī)律。除了《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文學(xué)

  ①《莊子·天下》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笔钦f他知識淵博,書也很多。有個名叫黃繚的人問惠施“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fēng)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索,隨口回答,說得頭頭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傳,否則當(dāng)是最有價值的科學(xué)遺產(chǎn)?!肚f子》保存了惠施的“歷物十事”,

  ②即分析物理的10個命題?!盾髯印贰俄n非子》和《呂氏春秋》等書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斷。我們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據(jù)《莊子·天下》的“歷物十事”。

  惠施的“歷物十事”貫穿著“合同異”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他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边@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與差別的相對性?!按笸焙汀靶⊥庇胁町悾@就叫“小同異”;萬物都相同又都不同,這就叫“大同異”。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馬;凡是屬于馬這一類動物都包括在內(nèi),這就是“大同”。其中黑馬、白馬、大馬、小馬等等又有差別,這叫著“小同”。馬這個大類概念與黑馬、白馬這些小類的概念有差別。如果從相同的方面看,這些都是馬。由此可以推知,萬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如果從不同的方面看,這些馬又都有差異。由此可以推知,萬物都有不同的一面?;菔κ挛锏慕y(tǒng)一和差別的相互關(guān)系,有一定的認識。他認為事物都有相同之處,同時又有差別。事物的相同和差別是相對的,它們同處于統(tǒng)一體之中。然而惠施特別強調(diào)事物的差別是相對的,相同才是絕對的,所以他得出萬物"畢同"的結(jié)論。這樣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統(tǒng)一起來。他更進一步推論出:“氾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jié)論?!秴问洗呵铩氛f:“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span>

  ①這是對惠施“氾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解釋,這已與莊子的“萬物皆一也”。

  ②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與莊子的相對主義還不能等同。莊子的相對主義否認事物之間有質(zhì)的差別,實際上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觀存在?;菔┎]有完全走入這樣的主觀主義。

  惠施對“大同異”“小同異”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看到了其間的變異,只有這樣分析,才能如實反映客觀事物。而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又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主張“合同異”的惠施,也不可能絕對不講“離”。同樣道理,主張“離堅白”的公孫龍,也不可能絕對不講“合”。不過,惠施雖然講“離”,但最終還是講“合”,而公孫龍雖然講“合”,但最終還是講“離”?!昂贤悺薄半x堅白”兩派的名稱還是符合惠施、公孫龍思想實際的。

  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對象是物質(zhì)世界。他善于對物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作出哲學(xué)的概括。在“名”“實”關(guān)系上,他是從現(xiàn)實存在出發(fā)的,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孫龍的詭辯是有所區(qū)別的。

  哲學(xué)

  惠施和鄧析、公孫龍一樣,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gòu)成的原因。據(jù)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fēng)雨雷霆發(fā)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yīng)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guān)宇宙萬物的學(xué)說。他的著作已經(jīng)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薄按笠弧笔钦f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zhì)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nèi)部。

  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zhì)所構(gòu)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zhì)構(gòu)成,同樣基于“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gòu)成的萬物形態(tài)千變?nèi)f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nèi)f化的形態(tài)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里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后期墨家爭論的。后期墨家運用數(shù)學(xué)和物理學(xué)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赌印そ?jīng)上》曾說:“厚,有所大?!闭J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闭J為物質(zhì)(“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zhì)所構(gòu)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經(jīng)嚴格區(qū)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jīng)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闭J為個別區(qū)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后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后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赌印そ?jīng)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dāng)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dāng)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后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jīng)上》說:“平,同高也?!倍菔┓瘩g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币驗闇y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于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cè)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zhuǎn)化而不講轉(zhuǎn)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zhì)的相對穩(wěn)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惠子相梁

  惠施的學(xué)問很淵博,魏王經(jīng)常聽惠施講學(xué),十分贊賞惠施的博學(xué),而且,惠施對魏王也很忠誠。

  那一年,魏國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菔┙拥皆t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準(zhǔn)備接替宰相的職務(wù)?;菔┮粋€隨從也不曾帶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菔┬睦镉洅熘和鹾臀簢氖虑?,心急火燎,結(jié)果,過河時,他一失腳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個勁地在水里撲騰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況十分危急。正在這時,幸虧有個船家趕來,將惠施從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請惠施上了船,問道:“既然你不會水,為什么不等船來呢?”

  惠施回答說:“時間緊迫,我等不及?!?/span>

  船家又問:“什么事這么急,讓你連安全也來不及考慮呀?”

  惠施說:“我要去做魏國的宰相?!?/span>

  船家一聽,覺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湯雞似的失魂落魄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鄙視的神情。他恥笑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span>

  惠施聽了船家這番話,十分氣惱,他很不客氣地對船家說:“要說劃船、鳧水,我當(dāng)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能與治國相提并論嗎?”

  一番話,說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這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規(guī)律,各有各的辦法與學(xué)問,這鳧水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怎么可以用不會鳧水就判斷人家不會治國呢?

  張儀在魏國擠走惠施,惠施來到楚國,楚王接待了他。

  大臣馮郝對楚王說:“擠走惠施是張儀,大王與惠施結(jié)交,這是在欺騙張儀,我認為大王這樣做不可取。惠施是因為張儀排擠他才來到楚國的,他也定會怨恨您與張儀結(jié)交,如果惠施知道這種情況,他一定不會來楚國,而且宋王偃對惠施不錯,諸侯中無人不知?,F(xiàn)在,惠施與張儀結(jié)仇,諸侯中也無人不曉。惠施與大王結(jié)交,您便拋棄了張儀。我不理解大王這樣做,是有些輕率呢?還是為了國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幫助惠施,送他到宋國去。然后,對張儀說:'我是因為您才沒有接待惠施的?!瘡垉x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個被排擠、遭困窘的人,大王卻幫助他到宋國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這樣您實際上不失為張儀著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背跽f:“好?!本桶鸦菔┧偷剿螄チ恕?/span>

  《戰(zhàn)國策》是這樣記載的:

  張儀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馮郝謂楚王曰:“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是欺儀也,臣為王弗取也?;葑訛閮x者來,而惡王之交于張儀,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為事之故,棄所貴于讎人,臣以為大王輕矣。且為事耶?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于宋,而謂張儀曰:'請為子勿納也?!瘍x必德王。而惠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為儀之實,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納之宋。

  惠施是戰(zhàn)國時的名士?!稇?zhàn)國策·魏二》《韓非子·說林上》記載說,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寵用,惠施于是告誡他說:“你一定要很好地對待魏王身邊的人。比如那楊樹,橫著栽下能生存,倒著栽下能生存,折斷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個人栽它而一個人拔它,那它就難以生存了。十個人栽這一易生之物,卻抵不過一個人的破壞,原因就在于栽起來困難,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雖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險?!?/span>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一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賞識的某方面能力。然而,不管田需的個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必然地保證他長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為魏王作為一國君主,他處在國家政治活動圈的中心,受到許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圍,他必有自己身邊的一批親信之人,這些人物參與他的決策和用人,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甚至?xí)訐u他的某些既成觀念,田需如果不能爭取到這批人物的認可和支持,那他們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詆毀田需,最后勢必動搖魏王對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經(jīng)獲得的寵信地位。

  楊樹是一種易生之物,但它一經(jīng)栽下,卻經(jīng)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須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樣,田需雖有贏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經(jīng)不起人們的詆毀,要想取得君王的長久信任,也必須防止人們在君王面前的詆毀?;菔┌堰@一道理明白地告訴了田需,從而教給了他一種實用的保寵之方。

  惠施的保寵之方向人們無意間透露了社會生活的復(fù)雜性,它告訴人們,一個人在社會上受器重的程度,不僅取決于他的個人能力,而且取決于他與周圍世界的人際關(guān)系,取決于他聯(lián)系大眾的程度。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能夠保證個人的潛在能力得以在社會上實現(xiàn)。

  惠子死后葬于現(xiàn)的滑縣八里營鄉(xiāng)冢上村,占地4000m2,高于地面30多m。后人稱之謂惠子冢。冢內(nèi)建有磚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宮殿、琉璃殿、鐘樓、鼓樓等,民國年間全部拆掉。冢下為龍山文化遺址,如今保護較好的,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樹成績不大,他主要是當(dāng)時思想界的一位博學(xué)善辯的學(xué)者。他與莊子為友,常相辯論。

  歷物十事

  據(jù)說當(dāng)時有一位奇人名叫黃繚,詢問惠施“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fēng)雨雷霆之故”,惠施不假思索,應(yīng)對如流,“遍為萬物說”。主要是有關(guān)宇宙萬物的學(xué)說。可惜他的著作已經(jīng)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即“歷物十事”: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huán)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施是名家“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歷物十事”雖然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卻貫穿著“合同異”的思想,含有辯證的因素。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zhì)粒子所構(gòu)成。

  他又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與差別的相對性。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zhì)粒子構(gòu)成。

  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馬;凡是屬于馬這一類動物都包括在內(nèi),這就是“大同”。其中,黑馬、白馬、大馬、小馬等等又有差別,這叫著“小同”。

  他得出萬物“畢同”的結(jié)論,這樣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統(tǒng)一起來。他更進一步推論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jié)論?!秴问洗呵铩氛f:“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這是對惠施“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解釋,這已與莊子的“萬物皆一也”很接近了。

  惠施對“大同異”、“小同異”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主張“合同異”的惠施,也不可能絕對不講“離”。同樣道理,主張“離堅白”的公孫龍,也不可能絕對不講“合”。不過,惠施雖然講“離”,但最終還是講“合”,而公孫龍雖然講“合”,但最終還是講“離”。由此可見,惠施著重在概念外延的擴大,而公孫龍則著重在內(nèi)涵的分離。這樣看來,“合同異”“離堅白”兩派的名稱還是符合惠施、公孫龍思想實際的。

  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對象是物質(zhì)世界。他善于對物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作出哲學(xué)的概括。在“名”“實”關(guān)系上,他是從現(xiàn)實存在出發(fā)的,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孫龍的詭辯是有所區(qū)別的。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后期墨家的爭論。后期墨家運用數(shù)學(xué)和物理學(xué)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赌印そ?jīng)上》曾說:“厚,有所大?!闭J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闭J為物質(zhì)粒子(“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zhì)粒子所構(gòu)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

  后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jīng)上》說:“平,同高也?!?/span>

  莊惠之交

  莊子有著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離人群與社群。無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天下》)

  認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覺醒,不能夠跟他們端莊不茍地討論問題)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xué),對于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誠。

  惠子喜歡倚在樹底下高談闊論,疲倦的時候,就據(jù)琴而臥(“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暝”),這種態(tài)度莊子是看不慣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樹下談?wù)剬W(xué)問(“惠子之據(jù)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便是在他們散步時引起的: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被葑愚q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鼻f子回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哪兒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就是你知道了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那么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保ā肚锼罚?/span>

  【點評】

  莊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莊哲學(xué)”,足見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但是這個辯論中,莊子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惠子依據(jù)莊子的邏輯類比反駁之后,莊子才想起回到開頭的話題直接反駁,證明前面莊子已經(jīng)犯了一個錯誤,莊子的反駁是無效的,即自己的反駁無效之后,莊子才想起回到開頭直接反駁。所以,綜合考量,這個辯論中,肯定不能說莊子勝了,莊子頂多和惠子打成平手。莊子對于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tài)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而產(chǎn)生移情同感的作用。然而,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因此,他會很自然地懷疑到莊子的所謂“真”。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面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碰頭;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面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知的態(tài)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于美學(xué)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tài)度,是由于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shù)家的風(fēng)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莊子與惠子,由于性格的差異導(dǎo)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dǎo)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tài)。

  莊子與惠子由于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jīng)?;ハ嗵Ц?,而挨捧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游》上,莊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齊物論》上,批評他說:“并不是別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強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終身偏蔽于'堅白論’”(“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xué)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于借惠子來抒發(fā)己意。

  另外《秋水》篇記載: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時,莊子去看他,謠言說莊子是來代替惠子的相位?;葑有睦镏牛闩扇嗽趪純?nèi)搜索了莊子三天三夜。后來莊子去見惠子對他講了一個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貓頭鷹得著臭老鼠而自以為美。這故事恐怕是他的學(xué)生假托的,不過莊子與惠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上確實有很大的距離;惠子處于統(tǒng)治階層,免不了會染上官僚的氣息,這對于“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的莊子,當(dāng)然是很鄙視的。據(jù)說惠子路過孟諸,身后從車百乘,聲勢煊赫,莊子見了,連自己所釣到的魚也嫌多而拋回水里去。(《淮南子·齊俗訓(xùn)》)

  他們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xué)術(shù)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確是莊子生平惟一的契友。這從惠子死后,莊子的一節(jié)紀(jì)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jīng)過惠子的墳?zāi)?,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呈f:'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jīng)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wù)摰膶ο罅?!”(《徐無鬼》)

  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shè)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學(xué)富五車

  《莊子·天下篇》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弊阋娖渲鴷?、藏書之多,是有文獻記載以來最早的思想家之一。因為他的文章能夠斡旋五個國家的興衰,后人的“學(xué)富五車”典故即由此而來。另一說解釋為:“其書五車”,是說他著的書有五車之多。

  勸誡田需

  田需得到魏王寵幸,惠子對田需說:“您一定要好好對待大王身邊的人呀。您看那楊樹,橫著種能活,倒著種能活,折斷了種也能活。然而讓十個人來種樹,一個人來拔它,那么就沒有一棵活樹了。以十人之眾去栽種容易成活的東西,卻敵不過一個人的毀壞,這是為什么呢?栽種困難而毀掉容易。如今您雖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擠你的人太多了,將來您必然要遇到危險?!?/span>

  【原文】

  田需貴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楊,橫樹之則生,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故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今子雖自樹于王,而欲去子者眾,則子必危矣。 

  【代表作品】

  《漢書·藝文志》著錄《惠子》一篇,已佚。

  【后世評價】

  惠施為戰(zhàn)國時代“名辯”思潮中的思想巨子,與公孫龍共同將名辯學(xué)說推向頂峰。并且為中國古代的邏輯空間的發(fā)展和認識。為對哲學(xué)形而上學(xué)的判斷提倡了一種方式方法。而且使對事物的本質(zhì)的認識具有重要的貢獻。對老莊“無為”邏輯認識作出了解說的可能,甚至成為對刑法之術(shù)進行認識的邏輯前提。而且很多學(xué)術(shù)觀點都可以通過其基本原理進行推理。

  惠施僅因莊子而得以傳其學(xué)問,現(xiàn)無法深悉其貌,惠施學(xué)問,莊子雖有微言,卻崇敬有加,惠施死后,莊子慨嘆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

  名家之人需通百家,才能與百家辯。

圣人已死,大盜不起——轉(zhuǎn)辭篇

  世間悲哀喜樂,嗔怒憂愁,久惑於此。今轉(zhuǎn)之,在己為哀,在他為悲;在己為樂,在他為喜。在己為嗔,在他為怒;在己為愁,在他為憂。在己若扶之與攜,謝之與議。故之與古,諾之與已,相去千里也。

  夫言之術(shù),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安;與貴言者,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說。此言之術(shù)也。

  不困,在早圖,不窮,在早稼。非所宜言,勿言,以避其口;非所宣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宜取,勿取,以避其咎;非所宜爭,勿爭,以避其聲。一聲而非,駟馬勿追,一言而急,駟馬不及。故惡言不出口,茍語不留耳,此謂君子也。

  夫任臣之法,闇則不任也,慧則不從也,仁則不親也,勇則不近也,信則不信也。不以人用人,故謂之神。怒出於怒,為出於不為。視於無有,則得其所見,聽於無聲,則得其所聞。故無形者有形之本,無聲者有聲之母。循名責(zé)實,實之極也;按實定名,名之極也。參以相平,轉(zhuǎn)而相成,故得之形名。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也。圣人不死,大盜不止。何以知其然?為之斗斛而量之,則并斗斛而竊之;為之權(quán)衡以平之,則并與權(quán)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仁義而窮之。何以知其然?彼竊財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是非竊仁義耶?故逐於大盜,揭諸侯,此重利盜跖而不可禁者,乃圣人之罪也。

  欲之與惡,善之與惡,四者變之失。恭之與儉,敬之與傲,四者失之修。故善素樸任,惔憂而無失。未有修焉,此德之永也。言有信而不為信,言有善而不為善者,不可不察也。

  夫治之法,莫大於使私不行,功,莫大於使民不爭。今也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無法。立君而爭賢,是賢與君爭,其亂也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而賢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此國之大道也。明君之督大臣,緣身而責(zé)名,緣名而責(zé)形,緣形而責(zé)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心不欲躁,慮不欲淺。心躁、則精神滑,慮淺、則百事傾。

  治世之禮,簡而易行;亂世之禮,煩而難遵。上古之樂、質(zhì)而不悲;當(dāng)今之樂,邪而為淫。上古之民,質(zhì)而敦樸;今世之民,詐而多行。上古象刑,而民不犯教,今世有墨劓,不以為恥,斯民所以亂多治少也。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有戒慎之銘。此四君子者,圣人也,而猶若此之勤。至於栗陸氏殺東里子,宿沙氏戮箕文,桀誅龍逢,紂刳比干,四主者亂君。故其疾賢若仇,是以賢愚之相較,若百丈之溪與萬仞之山,若九地之下與重山之顛。

  明君之御民,若御奔而無轡,履冰而負重,親而疏之,疏而親之。故畏儉則福生,驕奢則禍起。圣人逍遙,一世罕匹。萬物之形,寂然無鞭樸之罰,莫然無叱吒之聲,而家給人足,天下太平。視昭昭,知冥冥,推未運,睹未然。故神而不可見,幽而不可見,此之謂也。

  君人者不能自專而好任下,則智日困而數(shù)日窮。迫於下則不能申,行隨於國則不能持。知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誅,無以與下交矣。故喜而使賞,不必當(dāng)功;怒而使誅,不必值罪。不慎喜怒,誅賞從其意,而欲委任臣下,故亡國相繼,殺君不絕。古人有言,眾口鑠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夫人情,發(fā)言欲勝,舉事欲成。故明者不以其短,疾人之長;不以其拙,疾人之工。言有善者,明而賞之;言有非者,顯而罰之。塞邪枉之路,蕩淫辭之端。臣下閉口,左右結(jié)舌,可謂明君。為善者君與之賞,為惡者君與之罰。因其所以來而報之,循其所以進而答之。圣人因之,故能用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今之為君,無堯舜之才,而慕堯舜之治,故終顛殞乎混冥之中,而事不覺於昭明之術(shù)。是以虛慕欲治之名,無益亂世之理也。

  患生於官成,病始於少瘳,禍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此四者。慎終如始也。富必給貧,壯必給老,快情恣欲,必多侈侮。故  曰尊貴無以高人,聰明無以籠人,資給無以先人,剛勇無以勝人。能履行此,可以為天下君。

  夫謀莫難於必聽,事莫難於必成,成必合於數(shù),聽必合於情。故抱薪加火,爍者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必先濡。故曰動之以其類,安有不應(yīng)者,獨行之術(shù)也。

  明君立法之后,中程者賞,缺繩者誅,此之謂君曰亂君,國曰亡國。

  智者察於是非,故善惡有別;明者審於去就,故進退無類。若智不能察是非,明不能審去就,斯謂虛妄。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公。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智慮,則無不知。得此三術(shù),則存於不為也。

  直白之文,吾不譯也,諸君必自有感悟。



白馬可是馬乎?——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span>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而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span>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復(fù)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

  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于馬也。異黃馬于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span>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span>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yīng)。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yīng)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span>

  白馬非馬之由來

  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shù)讓許多大儒無言以對。后來據(jù)說:公孫龍過關(guān),關(guān)吏說:“按照慣例,過關(guān)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guān)吏聽了后連連點頭,說:“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边@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原文】

  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馬非馬。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而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yīng)。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yīng)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對于一般人,說“白馬是馬”就如同說“張三是人”一樣,清楚明白,準(zhǔn)確無誤。怎么可能“白馬非馬”呢?

  公孫龍與孔穿的辨論

  孔子的六世孫,大名鼎鼎的并自認為聰明的孔穿,為了駁倒公孫龍的主張,找上門去辯論,結(jié)果被公孫龍駁得無以應(yīng)對,吃了敗仗。

  辯論是在趙國平原君家里進行的。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愿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xué)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馬的學(xué)說罷了。現(xiàn)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么可教的了?!苯又珜O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xué)態(tài)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xué)術(shù)不如人家吧;現(xiàn)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xué)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后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后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span>

  在前哨戰(zhàn)中,孔穿已處于下風(fēng)。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xué)家。他在教訓(xùn)過孔穿以后,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jīng)據(jù)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笨鬃铀澩?,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dāng)年楚王曾經(jīng)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云夢』的場圃打獵,結(jié)果把弓弄丟了。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說:“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yīng)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qū)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qū)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qū)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

  末了,公孫龍又做了總結(jié)性的發(fā)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學(xué)術(shù),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xué)習(xí),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 笨状o法回答。

  墨子與“白馬非馬”

  在《墨子·小取》中有這樣幾句話: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意思是白馬是馬;乘白馬是乘馬。驪馬是馬;乘驪馬是乘馬。婢是人;愛婢是愛人。奴是人;愛奴是愛人。這就是“是而然”的情況。

  還有:“居于國,則為居國;有一宅于國,而不為有國。桃之實,桃也;棘之實,非棘也。問人之病,問人也;惡人之病,非惡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馬之目盼則為之馬盼;之馬之目大,而不謂之馬大。之牛之毛黃,則謂之中黃;之牛之毛眾,而不謂之牛眾。一馬,馬也;二馬,馬也。馬四足者,一馬而四足也,非兩馬而四足也。一馬,馬也。馬或白者,二馬而或白也,非一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span>

  意思是:居住在國內(nèi),就是在國內(nèi)。有一座房子在國內(nèi),不是有整個國家。桃的果實,是桃。棘的果實,不是棘。慰問人的疾病,是慰問人。厭惡人的疾病,不是厭惡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這一匹馬的眼睛一邊小,就稱它是眼睛一邊小的馬;這一匹馬的眼睛大,卻不能稱這一匹馬大。這一頭牛的毛黃,就稱它是一頭毛黃的牛;這一頭牛的毛多,卻不能稱這一頭牛多。一匹馬,是馬,兩匹馬,也是馬。馬四個蹄子,是說一匹馬四個蹄子,不是兩匹馬四個蹄子。馬有的是白色的,是說兩匹馬中有白色的,并不是一匹馬而有的是白色的。這就是一方面對而另一方面錯的情況。墨子的這幾句話,點破了“白馬非馬”的概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錢穆先生:惠施與公孫龍
史上最牛的中國哲學(xué)史筆記【完整版(2)】
《中國哲學(xué)簡史》名家
你知道中國名家學(xué)派嗎?
《惠子》
戰(zhàn)國惠施的名辨哲學(xué)及“歷物之意”的十個辨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