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輩的方法起名,最常見的是字義的不同。用于排輩份的字大都由吉祥慶頌的字眼組合成文來表達某種意思,如常用的有紫氣東來、龍鳳呈祥、五世其昌、光耀門庭、詩禮傳家、忠厚繼世等?;蚴琼樋陧嵨模械谋旧砭褪且皇自?。排行字輩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后代封建皇室奉為圣人的孔子家族。如1774年乾隆皇帝確認的孔子后裔的三十字輩: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抵垂佑 欽紹念顯揚
希字是孔子家族的第五十六代。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在這三十字后續(xù)了二十字,并經(jīng)北洋軍閥政府內(nèi)務部批準咨行各省縣遵照執(zhí)行: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根據(jù)以上排列輩次,如果我們看到孔子的后裔的姓名中間的字,就可推算出其輩份。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有孔祥禎、孔令明、孔德懋,看其族譜輩次就可以知道前 2人屬75、76代孫,后一人是77代孫子。
輩次取名傳人皇室,最嚴格的恐怕要數(shù)清王朝。明代朱元璋規(guī)定,朱姓子孫必須由禮部起名。清朝王室自康熙開始,按字輩命名,不僅規(guī)定了必用字,而且規(guī)定了第二字的偏旁,如雍正這一輩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胤禎等。雍正皇帝是第四子,正名胤真。乾隆這一輩皇子,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乾隆皇帝名弘歷)。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熔繪了“歲朝圖’’進呈孝圣后,乾隆就在上面題了一首詩,有“永綿奕載奉慈娛”句,以后乾隆就在弘以下,選字“永、綿、奕、載”四字,作為取名輩字,道光又在“載”之后親選“溥、毓、恒、啟”四字。咸豐皇帝又在“啟”字輩下選定“燾、屹、增、棋”四字。因此清朝皇室從雍正輩起,取名用字的順序是: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增、祺。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溥”字輩,清王朝就被推翻了,以后取名是否使用這些輩字,就不得而知了。
以字輩起名,名字結(jié)構(gòu)上像孔子家族那樣同輩第一字不變的,也有取后一字的;有的一代字在前,一代字在后。如某家族萬、民兩代,萬字輩,萬明、萬全、萬方等;民字輩,維民、海民、興民等。還有的一代雙名,一代單名,單名以偏旁相連。循環(huán)反復,延續(xù)下去。
字輩起名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現(xiàn)象,上自皇室家族,下至黎民百姓,甚至和尚道士都喜用。它所固定的取名用字,具有相當穩(wěn)定的因素,可以世世代代秩序井然地延續(xù)下去,而不同于有些方法變化無常,特別是它的傳承性,可幫助人們推行世系序列,對于那些僑居海外的僑胞及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尋根認祖、分清鄉(xiāng)親鄰里、長幼輩次等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又具有因襲性、保守性,它把人的名字局限在一個框定的范圍內(nèi),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人的意志與獨立人格,不利于個性的發(fā)展,同時它也含有濃重的封建家族觀念,不利于人際往來和團結(jié)。
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姓氏家族,都還有自己的排行字輩,例如廣西合浦縣公館陳族的字輩:
仕國明其德道英才克振繼緒聯(lián)芳科第永錫家世榮昌
但是不像明清時代,一定要嚴格按字輩起名,而是有的按,有的不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