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幾個人一起喝茶吹水,我就提起,我有位50歲的朋友,想買鋼琴,從頭開始學習彈鋼琴。
于是一位很有學問并很“睿智”的朋友就說:“我看你勸勸他還是算了吧,都過了前半生了,開始過后半生了,還這么折騰干什么?”
我知道他說的,其實就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主張的所謂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說法。
所謂前半生,是指,我們少時學習,待得過二十之后,就要陸續(xù)走出校園,踏入社會,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并為之奮斗打拼。
然后,就要開始尋找合適的異性,談戀愛,結婚,分一樂為二樂,雙雙共樂,并二憂為一憂,兩人同憂,共同構建家庭。
建立了家庭之后,下一站,就是構筑自己的社會地位,累積財產,養(yǎng)育孩子,然后牢固奠定自己在這個世上生活下去的根基。
好啦,我們的前半生,就這樣立起來了。此時,你大概超過30歲了吧!
人生如爬山,到了山頂,緊接著要面對的,就是下山。在前半生立起來的同時,你幾乎就要無縫銜接著你的后半生了。
后半生應該干點什么事呢?你不能還是無聊地干前半生干的事吧,你不能總是沒完沒了地學習、賺錢,養(yǎng)孩子,沒完沒了地見啥買啥吧?
不管是你愿意還是不愿意,日本人提倡的那個概念——“終活”真的就來了。比如:
40歲你就得扔東西了,至少,得扔掉少年那份狂氣了。
50歲就得慢慢扔錢了。
60歲開始得扔你以前認為的根基了,比如社會地位之類的。
70歲,就得開始扔曾經豐富了你心靈的那些東西,比如書籍和收藏品了。
80歲就得扔掉那些你一直努力不肯撒手賺來的財富了。
80歲以后,得考慮連你用來讀我微信公眾號的微信ID也得扔掉了。
你看,人生就是這么點事,前半生總是不斷去爭取,后半生要做的,就是將前半生爭取來的所有東西,再如數一點點扔掉。
然后,等待著迎接死亡。
雖然我將我這位“睿智”朋友的意思和榮格的所說的人生的過程描述得過分簡化了一點,但大致的發(fā)展過程,也不會偏移到哪里去,大抵就是這么一回事。
如此一來,你是不是覺得人生很無聊,真的沒啥太大的意義?
并不盡是。
日本作家梅原寫過一篇小說,叫《跑腿尼》,講的是一個不到40歲的和尚修行的故事。
因為這個和尚極其有慧根,跟著師父很快就修到了很高的境界,洗凈了全部的煩惱。
因此,師父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落日秋風坊”,并跟他說:“你一定會去極樂凈土的?!?/p>
于是落日秋風坊便找了一個地方獨自幽居,一心希望安靜地去往凈土。
漸漸地,他便沒有了任何的欲望,于是開始節(jié)衣縮食,默默等待死亡的來臨。
一天,有個尼姑打扮的人路過,突然下雨,便慌亂躲到了落日秋風坊的門口躲雨。
尼姑對落日秋風坊遠離世俗的生活深感吃驚,她因為是以小買賣為生,整日為賺錢奔忙,所以很難理解落日秋風坊的想法和心情。
于是她便常去造訪,想弄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落日秋風坊覺得她打擾了自己的修行,便不離他。尼姑也不在意,每次去都自己高聲獨語,然后放下帶去的食物,再回去。
不久,落日秋風坊便被尼姑吸引,不再只是一心等死,而是暗暗盼著她前來。
尼姑仿佛洞穿了和尚的心理變化,有一天,就對落日秋風坊講,說自己認識一個潦倒官員的女兒,長得很漂亮,人又很孝順,推薦給他做妻子。
落日秋風坊期初不理,后來慢慢就被尼姑說動了,聽從了尼姑的勸告,下定決心結婚。
于是他動用了自己原本打算用于葬禮的儲蓄,修葺了房子,還買了上好的被子。
約定結婚的日子到了。當天入夜,婚禮在黑暗里結束。
等到第二天早上,朝陽照進屋子,落日秋風坊才發(fā)現(xiàn),原來半夜前來的那位“美麗又孝順”的姑娘,竟然是那個尼姑。
尼姑興高采烈地說:“我就是你的老婆……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人生就是這么有趣,前半生便已經獲得了榮格所謂后半生成就的落日秋風坊,到了后半生卻意外地完成了前半生的工作。
你看,人生這件事,真的是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因此,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被那所謂的“睿智”人士和這“家”那“家”的話、道理和故事蒙蔽。千萬不要把他們的所謂經驗和道理“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中。
至多拿來“參考”一下就夠了。
包括我每天寫的各種“雞湯”和“干貨”,也一樣。
實際上,就算是你的人生像落日秋風坊一樣,倒過來過一下,不也挺有趣嗎?猶如我那位50歲才開始想學鋼琴的朋友,我想,他對學鋼琴的體驗和感受,一定跟5歲就開始學鋼琴的人不同吧?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