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與《論語》
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人??鬃邮侨寮覍W(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游列國,想用自己的一套學(xué)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的學(xué)說的基本心是“仁”,講“禮”。而在當時孔子的學(xué)說根本行不通。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tài)度固然感人,但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只能是一個失敗者??鬃右簧隰攪鲞^短暫的司寇以外,只是以講學(xué)授徒畢其一生。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門下弟子甚眾,為文化的普及與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鬃油砟瓿谕酵猓€整理過《詩》、《書》、《易》、《春秋》等典籍。孔子學(xué)說自漢代開始被奉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孔子也獲得了“至圣”的尊號??鬃拥乃枷刖A部分不僅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孔子也因此而成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珍貴文獻,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纂而成。《論語》雖然是一部思想、學(xué)術(shù)著作,但它的語言的記述者們,在記錄時往往對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儀態(tài)、舉止、說話時的口吻、情感,以至音容笑貌等都給予了充分的描繪,能顯現(xiàn)出人物的情感與個性特征。同時,其語言洗練,含意豐富,風格明快。故而有相當?shù)奈膶W(xué)價值,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內(nèi)容分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懂得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了;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于迷惑了;五十歲,懂得了天道;六十歲,對別人的言語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可隨心所欲而不逾越規(guī)矩”。
[解說]: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的總結(jié)。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過去都不能作出客觀的評判,那么這個人一定是渾渾噩噩之輩,一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則是清醒的。一個人應(yīng)當不斷地對自我進行回溯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才會有更加充實而美麗的人生。同時,從“圣人”的人生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沒有“生而知之”,只有“學(xué)而知之”,人生是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自省,不斷前進的過程。故與時俱進是人生永遠的課題。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君子)不接受;貧與賤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shù)姆椒⊕仐壦?,(君子)不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如何能成就名聲?君子沒有一頓飯的工夫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時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時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角說]:孔子對待富貴與貧賤的態(tài)度是發(fā)人深省的。作為君子,無論得到富貴,還是拋棄貧賤都必須“有道”,即必須講究“仁”??鬃臃磳Σ粨袷侄蔚刳吀毁F而棄貧賤。推而廣之,我們對待自己喜歡的一切東西,應(yīng)當取之有道;而對于自己所厭惡的一切東西,也應(yīng)當棄之有道,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向君子看齊,君子無論何時何地,即使身處窮途也與“仁”相伴相依,只有這樣,人生的取舍才會歸于仁而合于道。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
[譯文]:樊遲問怎樣才算有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力于為人民的合理事務(wù)上,嚴肅地對待鬼神而不企圖去接近它,可說是有智慧。又問什么叫做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努力,然后有所收獲,就可以說是有仁德了。”
[解說]:孔子對于“知”(智)與“仁”的解釋都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可以看出孔子對“敬鬼神”而不“務(wù)民之義”的統(tǒng)治者的不滿,同時他又反對那些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行為。
[原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杜絕四種蔽病:不憑空揣測,不絕對否定,不拘泥固執(zhí),不自以為是。
[解說]:孔子“四毋”乃四種美德,足見“圣人”之人格魅力。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向孔子請教仁,孔子說:“克制自我,使言行都合于禮,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稱贊你是個仁人。仁德的實踐,完全憑自己,難道還依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仁的綱要是什么?”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去看,不合乎禮的話不要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事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我愿意照您說的去做。”
[解說]在這一則孔子與顏淵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從另外一個側(cè)面來談“仁”,它能給我們幾個方面的啟示:其一,人生而有欲望,如果不加克制,任其泛濫,就會變成貪欲,于己于人都是一種災(zāi)難;其二,道德的修養(yǎng)完全屬于個人行為,人只有克服自身缺點才能完善自己。韓非子說,志之難者,不在勝人,在自勝也。自己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戰(zhàn)勝他人有時并非難事,難的是戰(zhàn)勝自己,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所謂“自勝者強”、“自勝者雄”。其三,道德的修持是很具體的,應(yīng)當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鬃痈嬲]弟子,對“非禮”的東西要“勿視”、“勿聽”、“勿言”、“勿動”,一切從點滴做起,所謂“一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一粒沙里可以看見一個世界”。只有足踏實地地做好了每一件平常的事,那么,你的言行舉止就合乎禮了,你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向》)
[譯文]:有人說:“用恩惠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又用什么來報答恩惠呢?”(應(yīng)當)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惠來報答恩惠。”
[解說]:德與怨相輔相成。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有以怨報德、怨怨相報的現(xiàn)象。以怨報德,誰還愿意行德?誰還愿意在危難時予人以救助?怨怨相報,沒完沒了,君不見,武林中,多少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全由怨怨相報或冤冤相報所引起,由此釀成多少人間慘劇。施恩者不一定要圖報,但受恩者則應(yīng)當“點水之恩,以涌泉相報”,那么,人類就會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丑惡,人類就能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yōu)槭裁礇]有人研習(xí)《詩經(jīng)》?讀《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想象力,提高觀察力,可以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還可以學(xué)得其中的諷刺手法。從近處說,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從遠處說,可以用來服事君主。還可以獲得許多關(guān)于鳥獸草木方面的知識。”
[解說]:相傳孔子是《詩經(jīng)》的刪定者,他對《詩經(jīng)》是深有研究的,他不止一次點評《詩經(jīng)》,如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這里,孔子由《詩》而論及文學(xué)的多方面的功能,文學(xué)應(yīng)當是善與美的統(tǒng)一。它能使人們在審美愉悅中獲得知識,提純精神,修煉人格。難怪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梢姡鬃訉Α对姟返倪@一評說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的重大影響。
[原文]: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從政?”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行,這樣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給人民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勞動百姓,百姓卻不怨恨;自己有所求但不貪得無厭;莊重矜持而不驕橫;威嚴而不兇猛。”子張問:“怎樣才能給人民以恩惠,自己卻無所耗費?”孔子說:“就著人民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他們得利,這不就是給人民以恩惠而自己無所耗費嗎?選擇適合于勞動(的時間和人)再去勞動他們,又有誰來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就獲得了仁德,又貪求什么呢?無論人數(shù)多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一視同仁,毫不怠慢,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莊嚴地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四種惡行又是什么呢?”孔子答道:“不加教育便加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便要成績叫做暴;命令松弛卻突然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賊;給人財物,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解說]:這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段落之一,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具體闡發(fā)。這里所說的“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不僅是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苛刑暴政的抨擊,透露出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即使對于今天的“從政”者也不失為一種警策。如果從政者都能做到“尊五美、屏四惡”,那么人民就能安居樂業(yè),社會就能安寧太平,為政者也就能如孔子所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得到人民的擁戴。
3.藝術(shù)特色
①語言簡練入神,言得而義豐。如孔子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不到40字,條理清楚,總結(jié)全面,這恐怕是最為簡練的自傳了。再如對《詩》之功用的歸納——興、觀、群、怨,簡結(jié)而又深刻。
②善于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如對待富貴、貧賤的態(tài)度;對“五美”、“四惡”的解說,前者為對偶,后者為排比,氣勢充沛而富有文采。
(End)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yōu)槭裁礇]有人研習(xí)《詩經(jīng)》?讀《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想象力,提高觀察力,可以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還可以學(xué)得其中的諷刺手法。從近處說,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從遠處說,可以用來服事君主。還可以獲得許多關(guān)于鳥獸草木方面的知識。”
[解說]:相傳孔子是《詩經(jīng)》的刪定者,他對《詩經(jīng)》是深有研究的,他不止一次點評《詩經(jīng)》,如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這里,孔子由《詩》而論及文學(xué)的多方面的功能,文學(xué)應(yīng)當是善與美的統(tǒng)一。它能使人們在審美愉悅中獲得知識,提純精神,修煉人格。難怪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梢?,孔子對《詩》的這一評說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的重大影響。
[原文]: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從政?”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行,這樣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給人民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勞動百姓,百姓卻不怨恨;自己有所求但不貪得無厭;莊重矜持而不驕橫;威嚴而不兇猛。”子張問:“怎樣才能給人民以恩惠,自己卻無所耗費?”孔子說:“就著人民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他們得利,這不就是給人民以恩惠而自己無所耗費嗎?選擇適合于勞動(的時間和人)再去勞動他們,又有誰來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就獲得了仁德,又貪求什么呢?無論人數(shù)多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一視同仁,毫不怠慢,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莊嚴地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四種惡行又是什么呢?”孔子答道:“不加教育便加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便要成績叫做暴;命令松弛卻突然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賊;給人財物,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解說]:這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段落之一,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具體闡發(fā)。這里所說的“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不僅是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苛刑暴政的抨擊,透露出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即使對于今天的“從政”者也不失為一種警策。如果從政者都能做到“尊五美、屏四惡”,那么人民就能安居樂業(yè),社會就能安寧太平,為政者也就能如孔子所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得到人民的擁戴。
3.藝術(shù)特色
①語言簡練入神,言得而義豐。如孔子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不到40字,條理清楚,總結(jié)全面,這恐怕是最為簡練的自傳了。再如對《詩》之功用的歸納——興、觀、群、怨,簡結(jié)而又深刻。
②善于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如對待富貴、貧賤的態(tài)度;對“五美”、“四惡”的解說,前者為對偶,后者為排比,氣勢充沛而富有文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