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是中醫(y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y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醫(yī)略六書·內因門》:“盜汗屬陰虛,陰虛則陽必湊之,陽蒸陰分,津液越出,而為盜汗也。”
從大量文獻資料來看,盜汗大多均認為是陰虛,然臨證時發(fā)現(xiàn),盜汗采用補陰之法,并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大量盜汗的病人,汗出如水、發(fā)涼。服用知柏地黃丸不僅不能好轉,反而有加重之勢,曾見一老漢,大量盜汗數(shù)月,身體虛得弱不禁風,養(yǎng)陰止汗服用無數(shù),均未能緩解,吾亦按陰虛治療一周,分毫無效,盜汗陰虛否?吾便開始質疑教材所述盜汗乃陰虛之語。
后,又逢一盜汗,言及每晚,大量汗出,衣皆濕透,如入水中,周身發(fā)涼,甚感驚駭。細品其脈,心脈若絕,余脈沉遲而細,遂拋開教材陰虛之理,推斷為心陽虛衰,陽不制陰,盜汗實乃瀉陰救陽,尋求生理之平衡。
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白晝陽發(fā)于外,以陰為基;夜晚陽潛于內,助機體化陰。若陽虛陰盛,則入內之弱陽,受強陰所犯,有亡陽之險,故借其汗,瀉陰以救陽。若陰虛陽盛,則強陽入內,熏蒸陰液,逼其汗出。所謂盜汗者,并非皆是陰虛也。
遂采陰陽平補之法,扶陽為重,兼顧補養(yǎng)已損之陰,一劑而知,三劑若失。
今讀《景岳全書·汗證》,“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 ,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 ,盜汗必屬陰虛”,方明當初之所思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