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黃河2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jīng)山地丘陵,因巖石性質(zhì)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及南山系變質(zhì)巖地段形成峽谷,在疏松的砂頁巖、紅色巖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qū)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qū),也是中國重點開發(fā)建設(shè)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后,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后向東直抵河口鎮(zhèn)。沿河所經(jīng)區(qū)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zāi)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nèi)蒙古河口鎮(zhèn),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qū),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黃河乾坤彎米,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游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nèi)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qū)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zhèn)至禹門口是黃河干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xù)峽谷——晉陜峽谷,河段內(nèi)支流絕大部分流經(jīng)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于此區(qū)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qū)間,黃河流經(jīng)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臺塬,是陜、晉兩省的重要農(nóng)業(yè)區(qū)。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guān)(即黃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wěn)定。該河段在潼關(guān)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關(guān)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guān)系,故此有“潼關(guān)高程”這一水文術(shù)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qū)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qū)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下游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qū)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于黃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nèi)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余千米。歷史上,下游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zāi)難。由于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jié)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谝蚰嗌秤俜e,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谖挥诓澈撑c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經(jīng)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qū)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nèi)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陜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guān)、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舊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橋梁設(shè)施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于蘭州城西建浮橋一座,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zhèn)遠橋”;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關(guān)(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系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被稱為“黃河第一橋”。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甘肅洋務(wù)總辦彭英甲的建議下,將浮橋改為鐵架橋,由德商承建,但物資運輸和施工全由我國承擔。各地百姓以駱駝、大輪施車,遠涉千里,東自天津等地運輸架橋材料,終于在黃河上架起第一座鐵橋。橋長250米,寬18米,下設(shè)四墩,墩用水泥鐵柱作成,墩上用石塊鋪墊,耗資白銀三十六萬余兩。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jié)構(gòu)美觀,氣勢更見雄偉。橋西200米處有黃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頂。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為“中山橋”。
黃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橋梁是由比利時工程公司承包修建的鄭州黃河鐵路橋。該橋1903年開工,1906年竣工。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黃河上只有鄭州黃河鐵橋、濼口黃河大橋和蘭州的公路橋等3座由外國人設(shè)計、施工的橋梁。新中國成立后,陸續(xù)在黃河上建成幾十座大橋,使黃河天塹變成了通途。
☆ 蘭新鐵路黃河大橋
蘭新鐵路黃河大橋位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河上鎮(zhèn),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上建造的第一座大鐵橋。大橋全長278.4米。該橋于1954年4月動工修建,1955年7月1日建成通車。
☆ 鄭州黃河大橋
鄭州黃河大橋位于原黃河鐵橋的下游500米處,是京廣線上的復線鐵路橋,全長2889.8米,有71孔、72個橋墩,每孔跨度為40.7米。該橋于1958年5月動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通車。
☆ 潼關(guān)黃河鐵路大橋
潼關(guān)黃河鐵路大橋地處陜西潼關(guān),位于潼關(guān)聯(lián)絡(luò)線上,全長1180米。該橋于1970年6月建成。
☆ 連地黃河鐵路大橋
連地黃河鐵路大橋地處河南孟津,位于焦枝線上,全長917米。該橋于1970年6月建成。
☆ 葉盛黃河公路橋
葉盛黃河公路橋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與靈武縣之間,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自己設(shè)計施工的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大橋全長452.7米,兩座引道橋共長217米,引道全長6.5公里。該橋于1970年12月建成通車。
☆ 北鎮(zhèn)黃河大橋
北鎮(zhèn)黃河大橋位于山東省北鎮(zhèn)。大橋由鋼桁架主橋和預(yù)應(yīng)力引橋兩部分組成,全長1394米,橋面可并排通過3輛卡車,兩側(cè)各有1.5米寬的人行道。該橋于1972年10月建成通車。
☆ 洛陽黃河公路大橋
洛陽黃河公路大橋位于河南省黃河中下游交界處的孟津縣和孟縣之間,全長3428.9米,寬11米。該橋于1977年1月建成通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