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則消息:【女生扶老太被訛 反捐助其千元】安徽舒城初三女生小何騎電動車上學,見一老太摔倒忙上前攙扶,不料老人一口咬定是小何撞了她,交警反復勘查,得知是老人不慎自己摔倒,終還小何清白。老人傷愈出院時,小何不計前嫌,帶著家人向這位經(jīng)濟困難的老人捐款千元。
對于小姑娘的做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網(wǎng)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我喜歡和善睿智的老人,目光十分有神,也懂得照顧自己。倚老賣老就不可愛了,為老不尊簡直可惡。小姑娘能以德報怨實屬難得,應(yīng)當給她點個贊。
持反對意見的人當然也可以站穩(wěn)腳跟,《論語·憲問》中早有記載: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當初第一次看到這段話時,心中豁然開朗,原來不必凡事充好人呀,連孔夫子都這么說。是啊,為什么我一定要忍氣吞聲,為什么我要那么懂事,為什么我不能同他們一般見識,為什么我不能斤斤計較?
或許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的心里話。
但是,如今我并不那么堅持了。
《弟子規(guī)》云:“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老人的確做得不對,且算得錯上加錯??墒牵瑢Ψ藉e了,就一定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嗎?有沒有更好的法子?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女未婚生子,相好的男子怕女方父親責難,逃至外地。女子想到父親平日最敬重一位禪師,想來應(yīng)該不會起大沖突,便謊稱孩子是與那位禪師所生。父親怒極,上山將禪師痛打一頓,并將孩子交由禪師撫養(yǎng)。一年后,那位相好回到村子,二人商量這樣做太對不起禪師,于是決定澄清事實。真相大白后,一家人上山向禪師懺悔,并要求帶回孩子。冰釋前嫌,禪師十分平靜地說,真相既已明了,你們把孩子帶回去好好撫養(yǎng)吧。
面對誤解,禪師并沒有駁辯,只是默默地撫養(yǎng)小孩。問心無愧,不計較是非。寵辱皆忘,大概就是這樣。但不是人人都有禪師那樣云淡風輕的修為吧。
醫(yī)古文課上,老師曾講:“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此之謂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此之謂大慈大悲。”意思是,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無緣大慈,雖是無緣眾生,但是也發(fā)大慈心,以種種方便令種善根,而救渡之。同體大悲,指觀一切眾生與自己同一體,視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之悲心。
說到底,施恩不圖報,心里有自己、也有別人,就是弟子規(guī)王老師說的“仁”了。
老師教導我們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救助人畜無害的陌生人或許不難,可是如果像小何一樣遇到中傷與誣陷自己的人,弟子又該怎么做呢?
“我欲仁,斯仁至矣?!毙」媚锏淖龇ù_實能暖化一大片玻璃心。但夫子的教導也值得借鑒,在不是大同的社會里,規(guī)矩不能壞。 良心這東西,僅僅只受自我道德約束,卻是最最經(jīng)不起考量的。 人不能總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善意與包容。在這世上,負責心疼你的人,僅是父母而已。
明代裴一中在《言醫(yī)》序里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yī)以誤世!”
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為醫(yī),這僅是對醫(yī)者的要求,那么其他人呢?人人如此,早就天下太平了。許多人并沒有這樣的認識,精于權(quán)謀不留底線的人不搞破壞就阿彌陀佛了,讓其大發(fā)慈悲心,恐怕并不容易。
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性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p>
行走世間,多為妖怪,僅是凡人一枚,也該克己復禮,不給他人添麻煩。真有人業(yè)力深重,不遭業(yè)報不罷休的,也隨你。(文/何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