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艱 天才有可學,有不可學。杜甫可學,李白不可學;玻爾可學,愛因斯坦不可學;陳寅恪可學,錢鍾書不可學??蓪W的天才自然有門徒,有后人,不可學的天才就往往不免寂寞了。歷來學詩者多以讀杜為正途,杜陵家數(shù)遂成千古典則;而天馬行空的李白則吟道:“自古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他的夫子自道。玻爾和愛因斯坦都沒有帶過研究生,但玻爾以他的研究所為核心創(chuàng)立了一個很大的學派;愛因斯坦則始終一個人獨自思考,為他作傳的A·派斯說:這是他“最深的需要”,他晚年在普林斯頓相知最深的朋友數(shù)學家哥德爾也是一位不可學的天才。陳寅恪有很多學生,親其謦頦,得其指授,成為業(yè)績卓著的史學家;而錢鍾書的博聞強記、汪洋恣肆則沒有人能學得來,所以他也沒有標準意義上的學生,他雖擁有一個熱鬧非凡的“錢學界”,但他自己并不想要,愛因斯坦表達其寂寞心情的名言:“為什么人人都不理解我,卻人人都向我喝彩?”是否多少也道出了一點錢鍾書的寂寞? 錢學界目前正鬧著一場公案,是關(guān)于“錢鍾書看不起陳寅恪”一說的,爭論頗烈,有些論辯方式還相當奇特。否認此說者說,陳寅恪曾贈書給錢鍾書,錢鍾書怎么會看不起陳寅恪呢?主張此說者于是舉例反駁,韓美林曾將6000本自己的作品集題贈給相識不相識的讀者,難道說韓大師看得起所有這些人?兩造的邏輯都不通,它們只能回答贈書人是否看得起受書人的問題,而不是反過來。但是須知,此例中錢鍾書是受書人,陳寅恪是贈書人,此例與錢鍾書是否看得起陳寅恪的問題,根本不相干。 “錢鍾書看不起陳寅恪”一說,可以有兩層意思。主之者的意思是比學問大小,錢鍾書的學問之大空前絕后,連陳寅恪都不在話下;否之者則從人品上理解,認為這種說法把錢鍾書描繪成了驕傲不可一世的人,有損錢鍾書的形象。一方旨在推崇,一方意欲維護;兩方面應(yīng)該是可以互補的,卻互相誤會著打了起來。就像京劇《三岔口》里,任堂惠和劉利華,都是為了保護焦贊,在漆黑一團的店堂里大打出手,記記是絕招,卻記記打在虛空里。力主“錢鍾書看不起陳寅恪”之說的這一方,絕招之外,還有不少的花拳繡腿,讓人看了,覺得“錢學”正在與時俱進變?yōu)椤皩W錢”,有些勇敢者仿佛自己已學成了錢鍾書,也有本事可以看不起陳寅恪了。 最特出的是范旭侖先生《容安館品藻錄·陳寅恪》一文(載《萬象》2005年6月號)。該文先從《容安館札記》中找出一兩條或指摘陳寅恪過失、或與陳寅恪立異說的材料,然后無限上綱,用十分狠戾的語句對陳寅恪作出一筆抹殺、全盤否定的R20;大判斷”。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釋證錢謙益絕句:“后夜翻經(jīng)燭穗低,首楞第十重開題。數(shù)聲喔喔江天曉,紅藥階前舊養(yǎng)雞?!币呀?jīng)指出前兩句謂牧齋此時“草《楞嚴蒙鈔》已至最后一卷”,而沒有注意到后兩句實暗寓《楞嚴經(jīng)》“第十”中的語意,這當然是個疏失。錢鍾書批評道:“僅注‘紅藥’,而不知即用首楞語,當面錯過矣?!蓖魳s祖先生《史家陳寅恪傳》中也曾提到這一點,范文語帶不屑地說;“這想必是得自錢先生‘惠書賜教’的成果”;其實范先生能知陳寅恪的錯誤,也是“得自”錢先生“賜教”(我們大家都是),不過范先生是從釋讀錢鍾書手稿而受教,這的確不容易,可以說是“絕招”了。不同在隨后的評論中。汪先生說:“寅恪素以掌握文獻著稱,又通梵書,竟當面錯過此尋常釋典,失之交臂,豈不可惜!”這是善意中肯的評論。范先生則說:“錢先生雅擅春秋書法,拈出陳寅恪之昧于釋典,雖輕采毛發(fā),實深極骨髓?!狈断壬軙鑫恼?,“拈出”云云,似乎陳寅恪在釋典方面錯誤多多,錢鍾書只是隨便舉了一個例子;其實錢鍾書在多種場合提到的,就這一個例子,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例?從陳寅恪漏注一個釋典,到判斷陳寅恪“昧于釋典”,距離實在太大,孫悟空的十萬八千里斤斗都翻不過去,范先生卻能借《文心雕龍》“輕采毛發(fā),深極骨髓”一語,一步到位。范先生自以為在替錢鍾書“發(fā)皇心曲”,我們卻只能將此看作用心深刻的“錢學”辭章家,“學錢”學到走火入魔,便忽然有了“神通”。 用不著為陳寅恪擺譜,來證明他并非“昧于釋典”,范先生反正是可以閉眼不看事實,一意妄說的。陳寅恪的“精治釋典”(余英時先生語),著述俱在,歷歷可按;重要的是,陳寅恪治釋典,以及治任何其他典籍,都是為了了解歷史的真實,復原歷史的具體。歷史的具體面向多方,但早已過去,杳無蹤影,所以陳寅恪要博采眾書,細心編排,嚴密運思,調(diào)動一切手段,諸如人、地、時的考證,中外文字的訓詁,包括文辭的賞析等等,有時也作一些并不武斷的假設(shè)和推論;大塊文章中或隱伏或明揭,總有一個中心問題在,有時起點的問題看似很小,經(jīng)過峰回路轉(zhuǎn),結(jié)論往往有大意義。 不妨從陳寅恪的治釋典中“拈出”一個例子(此類例證甚多,“拈出”不難,遠不如范先生讀《容安館札記》那么困難)。陳寅恪讀敦煌寫本《諸經(jīng)雜緣喻因由記》第一篇,是講蓮花色尼出家因緣的,“見所謂七種咒誓惡報僅載六種”,是“七”字乃“六”字之訛,還是寫本有脫文,遺去一種惡報?初看這只是??鄙系男栴};但陳寅恪取讀巴利文幾種有關(guān)佛書,“所載此尼出家因緣,與敦煌寫本大抵相同”,惟一事絕異而為敦煌寫本所無,即此尼出家前因與家人離散多年,不復相識,竟陰差陽錯嫁于所生之子,陷入“聚”境地,“迨既發(fā)覺,乃羞惡而出家焉”。據(jù)此可以推論敦煌寫本所遺一種惡報,乃中土寫手有意刪去,此反映了中國與印度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上的重要差異。陳寅恪手翻的是書,心眼所矚,是對書外歷史真實的了解和理解,要這樣做,非以具體問題為導向不可。這樣的治學境界,斷不是以量化標準來評價學問的大小、見聞之知的多少所能及。 至于柳如是《男洛神賦》,錢鍾書說:“陳寅恪謂為賦陳臥子,迂謬可笑”,又說:“亦似詠孌童,所謂‘雋郎’是也”,著一“似”字,可見錢鍾書立說的意態(tài)并不甚堅。陳、錢二人,對一篇文學作品理解不同,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所不同者還有,陳寅恪對己說是作了詳細考證的,錢鍾書則只有一個斷語。要使“男洛神”是指“同性戀的孌童”一說成立,也還需要歷史的考證,例如,至少要起碼程度地了解柳如是當時當?shù)氐男燥L俗。錢鍾書可能不屑于作這樣的考證,但是揚錢鄙陳的范先生應(yīng)該有這個責任。無奈“錢學”變成了“學錢”,范先生只是一味地假錢鍾書之口“嗤鄙陳寅恪”,卻不為錢鍾書做一點點實事。本來,“迂謬可笑”是錢鍾書插補在手稿中的話,有具體的所指,到了范先生筆下,卻成了:“‘迂謬可笑’沒準是錢先生對于《柳如是別傳》的大判斷”。這個R20;大判斷”在錢鍾書還是“沒準”之數(shù),在范先生則是“準定”無可疑的了。這就又超越了“學錢”,進入不學而能的圣境了。 范文中還有好幾處,把錢鍾書批評別人別事的話,斬頭截尾,斷章取義,張冠李戴,栽到陳寅恪的頭上。例如,《管錐編》提到“關(guān)(羽)、張(飛)能畫”的傳說,引了“近世庸劣人”偽托張飛題畫的文字和關(guān)羽致張飛的一封信,旋即指出:“與漢魏手筆懸絕,稍解文詞風格者到眼即辨,無俟考據(jù)”。接著假設(shè)有好事者“不識文風而欲矜創(chuàng)獲”,R20;大可”引什么什么書,來“證贗為真”,包括“傍參杜甫《佳人》‘日暮倚修竹’之句,謂少陵老子‘無字無來歷’,三弟畫美人、二哥補竹之圖當曾經(jīng)眼”云云,于是批評說:“目盲心苦,竭學之博,思之巧,以成就識之昧。”范文把“目盲心苦”數(shù)語說成“言外是說陳寅恪”,難道陳寅恪竟會有這樣拙劣的考證?請范先生“拈出”一個看看。惟一可聯(lián)系的大概是陳寅恪晚年也“目盲”,范先生這種吠影吠聲的“文詞風格”,實在匪夷所思。其他如“泥華詞為質(zhì)言,以運典為記事”,“不學之失”等等,錢鍾書原文中都有非關(guān)陳寅恪的所指,統(tǒng)統(tǒng)被范先生集矢于陳寅恪?!镀吩邃洝愤€有幾篇文章,也是借錢鍾書之口,分別嘲罵另幾位前輩文史學者,尚未對過原文,但我猜想,范先生的文章作法在其中也會有明顯的表現(xiàn)。 陳寅恪和錢鍾書是20世紀中國文史學領(lǐng)域的兩位大師,兩座高峰,他們的著作都是珍貴的文化學術(shù)遺產(chǎn)。兩先生的為學,取徑不同,風格迥殊,他們生前未有正面論學的機會,后學如果以對讀大師的方式,在熟悉通曉雙方學問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對話”起來,甚至“爭論”起來,當然會是極其精彩的學術(shù)篇章。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關(guān)于量子力學詮釋問題的爭論,著名物理學家J·A·惠勒曾這樣評述:“我確實不知道哪里還會再出現(xiàn)兩個更偉大的人物,在更高的合作水平上,針對一個更深刻的論題,進行一場為時更長的對話。我期待有一天,詩人、劇作家或者雕塑家將會表現(xiàn)這一題材?!币话阏J為,愛因斯坦在這場爭論中是錯的;但他的深刻質(zhì)疑,對玻爾發(fā)展思想、深化論點、精練表述,起了有益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與這場爭論中的觀點相聯(lián)系,愛因斯坦關(guān)于物理學的基本想法,對物理學的未來發(fā)展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楊振寧就一再強調(diào)這一點。像這樣性質(zhì)的爭論,絕不會引發(fā)什么“看不起看得起”的問題。錢鍾書曾云:“古希臘詩人謂爭(strife)有二,一善而一惡,前者互利,后者交殘?!保ā豆苠F編》第238頁)范先生如有意弘揚錢鍾書的學問,應(yīng)善思此言。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