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聰 現(xiàn)為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書協(xié)副主席。
習 隸 瑣 談
■周德聰
隸書,作為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樣式,可謂承前啟后,它的一端通往古文字系統(tǒng)的篆書,或謂篆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另一端則是開啟了“今文字”,所謂“隸變”者,變古為今也。
正是由于隸書處于古今文字之變的節(jié)點,故其古雅者可通篆籀之意,而其新變者不惟形貌,它在筆法上的提按頓挫與方圓使轉也大大豐富了線條的形質。
慣常以為,隸書筆法的特征便是“蠶頭燕尾”,結體的特征便是橫勢扁平,這種特征是顯見的。然而,深入地體察與臨摹后即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認識又是膚淺的。
所謂“蠶頭”,是對筆畫首端外形的比況,是起筆逆鋒轉向右行后所呈現(xiàn)的含蓄而不外露、渾圓而不凌厲的特征,設若指向以圓筆為主導的隸書如《曹全》、《石門頌》差可,如果以此法去臨寫方峻的《張遷碑》,雖在文字形貌上無損,然其精神意趣必將吳越殊異。也就是說,漢碑隸書的用筆呈方圓二致,而且在方與圓之間又有偏勝的情形,或方中帶圓、或圓中顯方,其權變全在用筆者的慧心。“蠶無二色”大概即指起筆之法雖同而其線條造型各異。
許多學習隸書者,盡管在用筆的方法上并無錯訛,但在起筆這一環(huán)節(jié),卻將用筆動作程式性固化,從而導致了數(shù)畫并施、其形雷同的局面,這就需要我們在臨習過程中,對于貌似相同的筆畫要多從其不同處著眼,并試圖通過相同的用筆方法去完成不同的形象塑造。其中行筆的快慢、提按、輕重,使轉的方圓乃至用墨的枯潤與多寡,都會產(chǎn)生微妙而豐富的變化,常言變則通、不變則死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燕尾”,在隸書中多指橫畫、捺畫的具有波挑意味的收筆,其形豐滿且略有右上挑之意。正是這一線條特征,成為了隸書標志性符號,以致社會上有許多習隸者,只要是橫或捺,便出以“燕尾”之形。需明白的是,在隸書中,有“燕不雙飛”之謂,亦即是說,一字之中,無論橫畫多寡或有無捺筆,只能有一個“燕尾”,在無捺筆的字中,橫畫的主筆可以有燕尾,在橫與捺同時具有的一字之中,燕尾只能在捺筆中顯現(xiàn)??疾齑罅康臐h碑隸書,似可得出這一認識。但是,并非是隸書一定要有“燕尾”的筆畫,在許多情況下有所省減都是允許的。
雖同為“燕尾”,其實在不同的碑帖中,在不同的書家筆下,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即在同一碑刻中,也會因其書寫的變化,刻工的差異,以及風雨剝蝕泐損乃至拓片的初拓與后拓,都會有細微的變化。更兼臨習者觀察與感知的差別,分析與理解以及用筆與表達的差異,同習某碑,也常會有不同的面目。其實,這也正是經(jīng)典帶給我們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空間。
用筆本身是極其個人化的,執(zhí)筆與運筆,在手在心,妙機其微,在一定意義上,書法語言的形成主要在用筆,而用筆之關捩又全在起筆、行筆與收筆這三個環(huán)節(jié)。
隸書結字一反小篆之修長,變?yōu)楸夥街?,這是就總體風貌而言的,也許是隸書章法字距大、行距小造成的視覺錯位。深入觀察后就會發(fā)現(xiàn),隸書在漢字造型上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扁者橫展,方者整飭,長者峻拔。不僅如此,隸書在字勢上也欹正相生,動靜相輔,在臨習的過程中需要悉心體悟。
漢碑眾多,一碑一奇,個性使然。如何在眾多的漢碑經(jīng)典里求同存異,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避同趨異,形成具有同古異古、趨時避弊的藝術語言與風格特征,則非在短時間內可以奏效。
史上遺存下來的經(jīng)典,都是古代書家窮其一生留下的精神財富,當代展覽文化催生的作品,則是在并不長的時期里臨摹轉換的痕跡,難免趨于表面化,尤其是許多出版社出版的集字本,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難免使書家產(chǎn)生一種惰性。
書法的傳統(tǒng)在本質上是不斷創(chuàng)新與開拓的傳統(tǒng),漢碑也好,清隸也罷,都只留下了某一類風格的經(jīng)典,雷同者必遭淘汰。我們應當傳承的是書法的這一精神,至于創(chuàng)作,只有留待歷史去評說了。
周德聰 隸書書以橫幅
周德聰 節(jié)臨《張遷碑》橫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