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村鎮(zhèn)歷史崖頭鎮(zhèn)
崖頭,歷代相傳,此處原有胡、孫等姓散居,年代、村名無(wú)考。宋末,張姓由云南移民徙此定居,因處河畔兩岸多大柳樹(shù),故名大柳村。明嘉靖二年(1523年)河水改道,柳樹(shù)被伐,以村后之懸崖,更名崖頭。3550戶。
后龍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臨龍河,故以河為名。后村南又建一村,村名前龍河,此村遂更名后龍河。164戶。
趙家?guī)X清順治年間,趙姓建村,名趙家莊。1981年更名趙家?guī)X。33戶。
譚家莊清雍正年間,譚姓建村,故名。60戶。
水門(mén)口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河水沿村口南流,故名水門(mén)口。255戶。
小圈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三面環(huán)河,故名小圈。27戶。
不落明洪武年間建村, 因村前有不落, 故名不落后。后簡(jiǎn)化為不落。145戶。
夼北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溝夼之北岸,故名。214戶。
前密文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拉前之泥灣旁,故稱前泥灣。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前密文。161戶。
后密文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拉后之泥灣旁,稱后泥灣。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后密文。103戶。
后溝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土地廟后溝,故名廟后溝。后簡(jiǎn)化為后溝。106戶。
鴨灣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鴨子灣畔,故名。110戶。
崗西明嘉靖年間,許姓建村,名許家屯。后改稱許家大疃。清順治年間又以村處山崗之西,更名崗西。470戶。
張家元末建村,因村處青山之后,故名青山后。明成化年間張姓遷入,更名青山后張家。后簡(jiǎn)稱張家。295戶。
呂家明弘治年間, 呂姓建村, 地處青山之后,名青山后呂家。后簡(jiǎn)化為呂家。161戶。
丁家明嘉靖年間, 丁姓建村, 地處青山之后,名青山后丁家。后簡(jiǎn)化為丁家。149戶。
馬安屯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西馬山形似馬鞍,故名馬鞍屯。后簡(jiǎn)化為馬安屯。46戶。
刁家溝明洪武年間,刁姓建村,地處山溝,故名。494戶。
上宋家明天啟年間,宋姓徙至山之上定居成村,故名。266戶。
八甲明洪武年間,張姓建村,以念祖籍,命名八甲。304戶。
河西王家明弘治年間,王姓建村,名王家莊。1981年以村東有河,更名河西王家。290戶。
蒲頭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原崖頭河流入沽河之口岸,故名浦頭。后演變?yōu)槠杨^。502戶。
新莊明崇禎年間,許姓由今本市崖頭鎮(zhèn)崗西徙此定居建村,因地處崖頭村,張姓新建的莊子故名新莊。1302戶。
大泊子元至元年間,高姓建村,名泊子。清康熙年間村南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泊子。450戶。
小泊子清康熙年間,高姓建村。因村位于泊子村南,故名小泊子。206戶。
臺(tái)上劉家明嘉靖年間,劉姓建村,因地處黃泥高臺(tái),名黃泥臺(tái)上劉家。后簡(jiǎn)化為臺(tái)上劉家。1490戶。
臺(tái)上楚家明永樂(lè)年間,楚姓建村,名楚家莊。后以村處高臺(tái)上,更名臺(tái)上楚家。315戶。
臺(tái)上鄒家明天順年間,鄒姓建村,因地處高臺(tái)之上,故名。610戶。
道北劉家明天啟年間,康姓建村,名康村。劉姓遷入,以村處古官道之北,更名道北劉家。219戶。
道北于家明崇禎年間,于姓建村,村處古官道之北,故名。175戶。
道南于家明崇禎年間,于姓建村,村處古官道之南,故名。299戶。
道南姜家明永樂(lè)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莊。后姜姓遷入,以地處古官道之南,更名道南姜家。1939年彭家莊并入此村。711戶。
鄉(xiāng)宦莊元末建村,原名杏林村。后于姓遷入,念先祖為官,更名鄉(xiāng)宦莊。136戶。
溝東崖明天順年間建村,因村處山溝東崖,故名。231戶。
神道溝明崇禎年間建村,村處溝旁。相傳,古時(shí)有仙人在此路過(guò),故名神道溝。182戶。
小孫家明嘉靖年間,孫、張、李三姓分別建村,名小孫家、張家、小李家。后三村合并,統(tǒng)稱小孫家。261戶。
石橋子明萬(wàn)歷年間,王姓建村,因村東有一石橋,故命名石橋子。212戶。
河崖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沽河岸畔,故名河崖。215戶。
西莊明嘉靖年間,岳姓建村,以鑄鐵為業(yè),名大爐莊。后以方位更名西莊。1949年更名岳家莊。1981年復(fù)名西莊。55戶。
郭家莊明洪武年間,郭姓建村,故名。194戶。
大岳家明洪武年間,岳姓建村,村臨院埠庵,名院埠村。后以姓氏更名岳家。明成化年間,因村南建一村,該村改稱大岳家。314戶。
小岳家明成化年間,岳姓建村,名岳家南疃。因村位于大岳家村南,后改稱小岳家。170戶。
沽泊姚家明洪武年間,喬姓建村,名喬家莊。姚姓遷入,以村處沽河北岸泊地,更名沽泊姚家。后簡(jiǎn)化為姚家。1981年復(fù)今名。110戶。
沽泊閻家明永樂(lè)年間,趙姓建村,名趙家莊。閻姓遷入,以村處沽河泊地,更名沽泊閻家。后簡(jiǎn)化為閻家。1981年復(fù)今名。326戶。
南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蒲頭之南高崗,名蒲頭南崗。后簡(jiǎn)化為南崗。1981年更名南。450戶。
楊格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楊樹(shù)茂密之地,故命名楊格莊。446戶。
黎明明洪武年間,彭姓建村,以地處高臺(tái),名臺(tái)上彭家。清康熙年間以皇帝賜彭姓樓房一幢,更名樓下。1968年為紀(jì)念毛澤東主席對(duì)黎明生產(chǎn)合作社的批示,更名黎明。420戶。
海崖元至正年間,時(shí)姓建村,名時(shí)家莊。后改稱二柳村。清雍正年間又以村東臨海,更名海崖。解放后毛家村并入海崖。568戶。
向陽(yáng)埠清康熙年間,陳向陽(yáng)建村,村處沽河北岸,故名向陽(yáng)埠。177戶。
小河于家清嘉慶年間,于姓建村,村臨小河,故名。130戶。
河南,明成化年間,彭、鞠兩姓徙至沽河南岸分別建村,名河南彭家、河南鞠家。后陳姓遷入,兩村合并,改稱河南陳家。后簡(jiǎn)化為河南。738戶。
臺(tái)上林家明正德年間,林姓建村,地處高,名臺(tái)上林家。208戶。
南沽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沽河西岸,名沽里。后以村處崖頭之南,更名南沽。320戶。
碌對(duì)島清康熙年間,曲、孫兩姓分別徙此定居建村。清乾隆年間,于、李、王分三處定居,以姓氏多者分稱于家、李家、王家,1961年三村合并,統(tǒng)稱碌對(duì)島。村民委員會(huì)名稱以島為名。436戶。
于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在碌對(duì)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后于姓遷入,以姓氏改名于家。屬碌對(duì)島村委會(huì)轄。
王家清雍正年間,孫姓在碌對(duì)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后王姓遷入,以姓氏改名王家。屬碌對(duì)島村委會(huì)轄。
李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在碌對(duì)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后李姓遷入,以姓氏改名李家。屬碌對(duì)島村委會(huì)轄。
大遲家元至元年間,遲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兄所建村稱大遲家。195戶。
小遲家元至元年間,遲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弟所建村稱小遲家。141戶。
港西鎮(zhèn)
大嵐頭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一大片山嵐之南頭,故名大嵐頭。277戶。
雞鳴島清乾隆年間建村,以島命名。72戶。
王家清康熙年間,王姓建村,故名。90戶。
大西元至正年間建村,原名曲家莊。孫姓遷入后更名孫家莊。清時(shí),村東又建一小孫家莊,該村遂改名大孫家莊。后以村處青磯島之西,改稱大西莊,1981年更名大西。226戶。
小西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建于孫家莊村東,故名小孫家莊。后以村處青磯島之西,改稱小西莊,1981年更名小西。152戶。
灰樹(shù)清順治年間,玄姓建村,名玄家。李姓近老灰樹(shù)建村,名灰樹(shù)底下。后兩村合并稱灰樹(shù)。90戶。
北港西元至元年間建村,因村處港叉西岸,故名港西。后村南建一南港西,此村遂更名北港西。771戶。
泊子周家明永樂(lè)年間,周姓建村,村臨泊地,故名。210戶。
李家清康熙年間,李姓建村,故名。107戶。
北城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北有一東西走向的陡崖,形似一堵城墻,故名北城。230戶。
旭口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冢袢諙|升,光照村莊,故命名旭口。433戶。
東星日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星日山東,故以方位稱東星日。122戶。
西星日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星日山西,故以方位稱西星日。180戶。
王官莊清順治年間,王姓建村,因念先父在朝為官,故命名王官莊。290戶。
黃山口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臨黃色土質(zhì)之山口,故名。72戶。
港山后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角山之后,瀕臨港地,故名港山后。346戶。
山后鞠家,明崇禎年間,鞠姓建村,因地處梧桐山后,故名山后鞠家。127戶。
墩后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煙墩之后,故名。97戶。
巍巍元大德年間建村,因村位于風(fēng)草頂山北麓,以山勢(shì)巍峨命名巍巍。400戶。
龍家清康熙年間,龍姓建村,故名。806戶。
芹夼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野芹菜叢生的夼地,故名芹夼。屬龍家村民委員會(huì)轄。
馬格,元中期,馬姓建村,名馬家莊。后演變?yōu)轳R格。388戶。
成山衛(wèi)鎮(zhèn)
成山一村明洪武年間設(shè)衛(wèi),名成山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永安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稱城廂一村。1981年該村更名成山一村。295戶。
成山二村明洪武年間設(shè)衛(wèi),名成山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永泰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稱城廂二村。1981年更名成山二村。321戶。
成山三村明洪武年間設(shè)衛(wèi),名成山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天順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稱城廂三村。1981年更名成山三村。260戶。
成山四村明洪武年間設(shè)衛(wèi),名成山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文興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稱城廂四村。1981年更名成山四村。197戶。
成山五村明洪武年間設(shè)衛(wèi),名成山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正陽(yáng)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稱城廂五村。1981年更名成山五村。297戶。
北曲格元至元年間,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北曲格。420戶。
南曲格元至元年間,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南曲格。111戶。
柳夼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多柳樹(shù)的夼地,故名柳夼。132戶。
仙人橋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北海邊有一巨石似橋,人稱仙人橋,故以此命村。84戶。
瓦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夼地,民以燒磚瓦為業(yè),故名瓦夼。43戶。
馮家莊明崇禎年間,馮姓建村,故名。90戶。
沙溝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溝之畔,故名沙溝。109戶。
磨山明正德年間,袁、蔡、劉三姓遷此分建三村,名袁家莊、蔡家莊、小崗頂。后三村合稱東三村。1981年更名磨山。96戶。
岳家莊明建文年間,岳姓建村,故名。430戶。
墩東夼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煙墩之東夼地,故名墩東夼。114戶。
落龍灣清康熙年間,盧姓建村,名盧家莊。后以村臨落龍灣更名。48戶。
西北泊清咸豐年間建村,因村處衛(wèi)城西北之泊地,故名西北泊。65戶。
成山六村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衛(wèi)城北,名城后,后改稱武寧村。建國(guó)后按序號(hào)更名城廂六村。1981年更名成山六村。254戶。
小五隊(duì)1916年,蔡風(fēng)亭建村,名蔡風(fēng)亭。公社化時(shí)屬成山六村第五隊(duì),稱小五隊(duì)。屬成山六村村委會(huì)轄。
城東郭家明崇禎年間,郭姓建村,名郭家莊。1981年更名城東郭家。123戶。
東張家莊明洪武年間,張姓建村,名張家莊。1981年更名東張家莊。53戶。
小崗南頭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小崗之南,故名小崗南頭。132戶。
宮家莊元至大年間,宮姓建村,故名。144戶。
康村明嘉靖年間建村,原名筐村。后以吉祥佳言,更名康村。170戶。
黃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黃埠山,故名黃埠。198戶。
北鄭家清順治年間,鄭姓建村,名鄭家。1981年更名北鄭家。201戶。
黃埠山前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黃埠山之陽(yáng),故名黃山。后更名黃埠山前。98戶。
石水河西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石水河西岸,故名。206戶。
吳家疃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原名穿道石水。后吳姓遷入更名吳家疃。41戶。
石水袁家莊明永樂(lè)年間,袁姓徙至石水河畔建村,故名。49戶。
王家疃明崇禎年間,崔姓建村,名崔家莊。后王姓遷入,更名王家疃。42戶。
窯上明萬(wàn)歷年間,孫姓建村,以燒窯為業(yè),故名窯上。138戶。
李家莊清康熙年間,李姓建村,故名。34戶。
北鹽灘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海灘,以燒鹽為業(yè),故名鹽灘。后同族在村南又建一村,故該村以方位改稱北鹽灘。60戶。
南鹽灘清康熙年間建村,村臨海灘,因村位于北鹽灘之南,故以方位稱南鹽灘。47戶。
肖水河明嘉靖年間,肖姓建村,名肖家莊。后以村臨河,更名肖水河。62戶。
車(chē)祝溝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溝畔,修筑衛(wèi)城時(shí),運(yùn)料車(chē)輛、人馬常在此地休住,故名車(chē)住溝。后演變?yōu)檐?chē)祝溝。117戶。
馬山寨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馬山,且臨兵寨,故名馬山寨。122戶。
唐家莊清順治年間,唐姓建村,故名。109戶。
瓦房姚家明崇禎年間,姚姓建村,因地處古瓦房遺址,故名瓦房姚家。51戶。
秦格清順治年間,秦姓建村,故名。78戶。
溝黃家清乾隆年間,黃姓建村,名黃家莊。1981年更名溝黃家。94戶。
北泊子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北泊子。119戶。
南泊子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南泊子。124戶。
葛家明永樂(lè)年間,葛姓建村,故名。65戶。
西公鵝嘴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形似公鵝嘴半島之西,故以方位稱西公鵝嘴。78戶。
東公鵝嘴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形似公鵝嘴半島之東,故以方位稱東公鵝嘴。343戶。
夏疃清順治年間,夏姓建村,故名。120戶。
馬山大疃明萬(wàn)歷年間,呂姓建村,因兄弟中排行老大,故名大疃。1981年更名馬山大疃。71戶。
馬山張家清嘉慶年間,張姓徙此建村,名張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40戶。
馬山蔡家清順治年間,蔡姓徙此建村,名蔡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57戶。
馬山劉家清乾隆年間,劉姓徙此建村,名劉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90戶。
馬山王家清雍正年間,王姓徙此建村,名王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70戶。
溝劉家清順治年間,李姓徙至溝畔建村,名溝李家。后劉姓遷入,更名溝劉家。97戶。
后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返映之北,故名后。96戶。龍須島鎮(zhèn)
大西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古瓦房之西,故以遠(yuǎn)稱大西莊。320戶。
小西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古瓦房之西,故以近稱小西莊。260戶。
河口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瀕河流入海之處,故名河口。233戶。
東霞口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山口之東,晚霞通過(guò)山口,直射村莊,故以方位
稱東霞口。120戶。
西霞口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山口之東,晚霞通過(guò)山口,直射村莊,故以方位稱西霞口。497戶。
禮村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叢山之中,故名里叢村。后演變?yōu)槎Y村。417戶。
泊南崖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之南高崖,故名泊南崖。310戶。
侯家莊清順治年間,侯姓建村,故名。149戶。
大崗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臨高崗,故名大崗。200戶。
鄭家莊清順治年間,鄭姓建村,故名。40戶。
蒲家泊明天順年間,蒲姓建村,村處泊地,故名。271戶。
皂角樹(shù)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臨皂角樹(shù),故名。屬蒲家泊村委會(huì)轄。
馬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草場(chǎng)之北一巨石,形似臥馬,故名馬場(chǎng)。后演音為馬廠。64戶。
大石家泊明崇禎年間,李姓建村,村處泊地,名石家泊。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遂稱大石家泊。312戶。
小石家泊清順治年間,石姓建村,村處泊地。因村位于石家泊西,故稱小石家泊。118戶。
馬家疃明萬(wàn)歷年間,馬姓建村,故名。196戶。
落鳳崗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鳳凰的山,以吉祥佳言命名落鳳。后演音落鳳崗。402戶。
瓦房莊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臨古瓦房遺址,故名瓦房莊。305戶。
東崗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東臨迎山,名東。1981年更名東崗。297戶。
臥龍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臥龍的河流,故名臥龍。254戶。
松埠嘴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海嘴之上,青松茂密,故名松埠嘴。154戶。
埠柳鎮(zhèn)
埠柳宋末建村, 因村前一片蒲草, 河邊柳樹(shù)成行,故名蒲柳。后演變?yōu)椴毫?01戶。
南港西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祖籍北港西之南,故名。248戶。
鳳頭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臨鳳山,面背半島,故名鳳島。后以村處鳳山西頭,更名鳳頭。830戶。
坎地明崇禎年間建村, 因村三面環(huán)山,地勢(shì)坎坷,水源豐富,故命名坎地。141戶。
營(yíng)洛建村年代無(wú)考, 李姓建村, 因村處鶯落山之西,名鶯落。后演變?yōu)闋I(yíng)洛。256戶。
驀駕山清順治年間建村,原名沒(méi)價(jià)山。后有買(mǎi)家山和麥穗山之稱。清末以吉祥言更名驀駕山。95戶。
學(xué)福,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豆山東麓,故名東豆山。1945年為紀(jì)念膠東特級(jí)戰(zhàn)斗英雄梁學(xué)福,更名學(xué)福。415戶。
西豆山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豆山西南麓,故名西豆山。382戶。
西初家莊元至元年間,初姓徙此分東西同時(shí)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初家莊。89戶。
東初家莊元至元年間, 初姓徙此分東西同時(shí)建兩村, 該村以方位稱東初家莊。216戶。
梁南莊元泰定年間建村,因村處梁王城之南,故名梁南莊。323戶。
沙樓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河畔沙丘之上,故名沙樓莊。373戶。
不夜,春秋時(shí)期,萊子置不夜古城。據(jù)史料記載,有兩種傳說(shuō),一是萊子立城之時(shí),“有日夜出”,故名不夜;二是“以其近于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謂之不夜”。后廢城為村,以不夜名村。895戶。
河西車(chē)家元大德年間, 車(chē)姓建村, 村處埠柳河西岸,故以姓氏命名河西車(chē)家。123戶。
上疃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埠柳之北的丘陵土坡上,故名上疃。219戶。
車(chē)古明洪武年間,車(chē)姓建村,地處不夜古城驛道之旁,得名車(chē)古。410戶。
杭上明洪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柳樹(shù)成行的河流上游,故名行上。后演變?yōu)楹忌稀?47戶。
東下莊元至正年間,毛姓建村,村處柳樹(shù)成行的河流下游,名下莊,后演變?yōu)橄那f。1981年以方位更名東下莊。400戶。
漢章泊建村年代無(wú)考,劉、章兩姓建村,以劉為“漢”,村近泊地,命名漢章泊。150戶。
西張格明建文年間,張姓建村,名張格。清康熙年間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張格。60戶。
東張格明建文年間,張姓建村,名張格。清康熙年間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東張格。69戶。
東姚家山清康熙年間,姚姓建村,名姚家山。清雍正年間姚姓在村西又建一村,亦稱姚家山。后前村以方位改稱東姚家山。67戶。
西姚家山清雍正年間,姚姓建村,名姚家山。因村位于東姚家村西,故以方位改稱西姚家山。50戶。
杜家明崇禎年間,杜姓建村,故名。203戶。
湯家明永樂(lè)年間,湯姓建村,以編制篩子為業(yè),名篩子湯。后稱湯家。80戶。
孔家明洪武年間,孔姓建村,名孔家。420戶。
萬(wàn)家河明嘉靖年間,萬(wàn)姓建村,地處河岸,故名萬(wàn)家河。96戶。
南藍(lán)格明洪武年間,藍(lán)姓建村,名藍(lán)家莊。后分為南、北藍(lán)家莊。1940年南藍(lán)家莊更名南藍(lán)格。330戶。
北藍(lán)格明洪武年間,藍(lán)姓建村,名藍(lán)家莊。后分為南、北藍(lán)家莊。1940年北藍(lán)家莊更名北藍(lán)格。180戶。
上埠頭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夼地,故名宅夼。清末以地處白龍河上游河畔,更名上埠頭。368戶。
黃溝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地處黃草頂山北夼地,故名黃溝。334戶。
鄒家明建文年間,鄒姓建村,故名。338戶。
虎臺(tái)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東有一高大石硼,稱老虎臺(tái),故命名虎臺(tái)。300戶。
小虎臺(tái)1958年因修水庫(kù),由虎臺(tái)遷出部分戶另建一村,名小虎臺(tái)。屬虎臺(tái)村委會(huì)轄。
大梁家建村年代無(wú)考,丁姓建村。明成化年間,梁姓徙此定居,名梁家。后梁姓在村北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梁家。130戶。
小梁家明隆慶年間,梁姓在梁家村北又建一村,故名小梁家。110戶。
石橋明弘治年間建村, 因村東有一天然石橋, 故名石橋子。1981年更名石橋。107戶。
現(xiàn)都明崇禎年間建村,因始祖在明朝為官,明亡不愿稱臣于清,隱居此地,故命名現(xiàn)都。150戶。
馬道鎮(zhèn)
南馬道河清初,劉姓沿馬道河岸南北分建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南馬道河。114戶。
北馬道河清初,劉姓沿馬道河岸南北分建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北馬道河。306戶。
東廟院元皇慶年間建村,因村處玉皇廟之前,故名廟院。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廟院。1934年按方位改稱東廟院。322戶。
西廟院元延年間,因村處廟院村西,故稱小廟院。1934年按方位改稱西廟院。59戶。
杏北臺(tái)元末建村,因村處杏林溝北岸之高臺(tái)上,故以方位稱杏林北臺(tái)。后簡(jiǎn)化為杏北臺(tái)。114戶。
杏南臺(tái)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杏林溝南岸之高臺(tái)上,故以方位稱杏林南臺(tái)。后簡(jiǎn)化為杏南臺(tái)。116戶。
杏石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杏林溝北岸大石硼之北,故名杏石硼。103戶。
小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杏林溝,且臨泊地,故名杏小泊。后簡(jiǎn)化為小泊。198戶。
杏陳家元末,陳姓建村,地處杏林溝,故名杏林陳家。后簡(jiǎn)化為杏陳家。215戶。
王家山明嘉靖年間,王姓建村,三面環(huán)山,故名。287戶。
古里高家清道光年間,高姓建村,村臨古廟鐘鼓樓,故名古樓高家。后演變?yōu)楣爬锔呒摇?19戶。
香山前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處香山南麓,故名香山前。160戶。
杏小橋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臨小石橋,故名小橋。1981年以地處杏林溝更名杏小橋。100戶。
國(guó)家明正統(tǒng)年間,國(guó)姓建村,故名。193戶。
燕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東泊地系冬季大雁棲息之地,故名雁泊。后演變?yōu)檠嗖础?8戶。
金角口元皇慶年間建村,因地處形似牛角的山口,村北有金銀坑,故名金角口。273戶。
白云東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位于白云寺之東,故名。224戶。
前神堂口明正德年間建村,因此處有一深塘,故名深塘口。后演變?yōu)樯裉每?。后村北又建一村,該村遂改稱前神堂口。249戶。
后神堂口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位于神堂口之北,故以方位稱后神堂口。256戶。
曲家臺(tái)明崇禎年間,曲姓徙至馬道河北崖建村,地勢(shì)較高,故名曲家臺(tái)。100戶。
東崮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東有崮山,故名東崮。135戶。
煙墩角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崮山西北角,山上有煙墩,故名煙墩角。544戶。
東林村明洪武年間建村。后林村、姜家疃、西莊三村并一,稱林村。1943年以道為界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東林村。243戶。
西林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后林村、姜家疃、西莊三村并一,稱林村。1943年以道為界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西林村。210戶。
蒼耳崖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臨蒼耳崖,故名。67戶。
溝崖張家明永樂(lè)年間,張姓建村,地處溝崖,故名。249戶。
石山東清乾隆年間建村, 因村處群仙山之東, 故名仙山東。后演變?yōu)槭綎|。154戶。
東利查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退灘地,蜊碴較多,故以方位命名東蜊碴埠。后演變?yōu)闁|利查埠。153戶。
西利查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退灘地,蜊碴較多,故以方位命名西蜊碴埠。后演變?yōu)槲骼椴骸?82戶。
鳳凰崖清康熙年間建村,原名南莊。后以村臨鳳凰山陡崖之下,故更名鳳凰崖。67戶。
蔭子鎮(zhèn)
前蔭子夼元至正年間,姚姓于蔭子夼南建村,故以夼命名蔭子夼。后村北又建一村,名后蔭子夼,該村遂以方位稱前蔭子夼。501戶。
后蔭子夼明崇禎年間,姚姓于蔭子夼北建村,故以方位稱后蔭子夼。180戶。
前長(zhǎng)灣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古長(zhǎng)灣寺之前,故名前長(zhǎng)灣。253戶。
于家泊明永樂(lè)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莊。1981年更名于家泊。175戶。
三冢泊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村北有古漢冢三丘,故名三冢泊。120戶。
楊家溝清康熙年間,楊姓徙至溝夼處建村,故名。115戶。
姜家泊明成化年間,姜姓建村,村臨泊地,故名。163戶。
雨夼溝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雨山前的溝夼之地,故名雨夼溝。后簡(jiǎn)化為雨夼。1981年復(fù)原名。108戶。
青峴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古青峴寺,故名青峴莊,78戶。
韓家地明弘治年間,韓姓建村,故名。56戶。
西板石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南有一座板石橋,故以方位稱西板石。165戶。
東板石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南有一座板石橋,故以方位稱東板石。75戶。
南板石1966年,由東板石遷出部分戶于村南又建一村,故名南板石。46戶。
仁村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臨飲馬槽,故名飲馬槽。后嫌此名不雅,于1940年更名仁村。28戶。
店子泊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此處有小店遺址,故名店子泊。110戶。
前青頂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位于前青頂山之北,故名前青頂后。后簡(jiǎn)化為前青頂。145戶。
馬臺(tái)隋家元至元年間,隋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馬石山后有四個(gè)馬臺(tái),故以姓氏冠以馬臺(tái)稱馬臺(tái)隋家。83戶。
馬臺(tái)柯家明天啟年間,柯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馬石山后有四個(gè)馬臺(tái),故以姓氏冠以馬臺(tái)稱馬臺(tái)柯家。94戶。
馬臺(tái)叢家明嘉靖年間,叢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馬石山后有四個(gè)馬臺(tái),故以姓氏冠以馬臺(tái)稱馬臺(tái)叢家。87戶。
胡家屯元至正年間,胡姓建村,故名。127戶。
土城子明成化年間建村, 因村四周土嶺環(huán)抱,形似天然土城,故名土城子。140戶。
立駕山元元貞年間建村,因古時(shí)唐王東征在此立駕,故名立駕山。240戶。
東夏埠明洪武年間,畢姓徙此分東西建兩村,時(shí)值盛夏,搭草鋪居住,故該村稱東夏鋪。后演變?yōu)闁|夏埠。108戶。
西夏埠明洪武年間,畢姓徙此分東西建兩村,時(shí)值盛夏,搭草鋪居住,故該村稱西夏鋪。后演變?yōu)槲飨牟骸?7戶。
馬臺(tái)王家明正統(tǒng)年間,姚姓建村,因村南馬石山后有四個(gè)馬臺(tái),故以姓氏冠以馬臺(tái)稱馬臺(tái)姚家。后該村王姓財(cái)主收租時(shí)常簽“馬臺(tái)王”三字,該村遂演變?yōu)轳R臺(tái)王家。104戶。
頂子后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土頂子之北,故名。103戶。
梁子埠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原名亮子埠。后演變?yōu)榱鹤硬骸?01戶。
南流水明洪武年間建村,村處古河道,名流水古道。后村北又建一村,故以方位稱南流水古道。后簡(jiǎn)化為南流水。295戶。
北流水清順治年間建村,村處古河道。因該村位于流水古道北,故以方位稱北流水古道。后簡(jiǎn)化為北流水。185戶。
王管松明洪武年間,王管松建村,故名。94戶。
上姚家明正統(tǒng)年間,姚姓徙至土上建村,稱上姚家。116戶。
上岳家明萬(wàn)歷年間,岳姓徙至土上建村,稱上岳家。205戶。
馬家?guī)X清順治年間,馬姓建村,名馬家莊。1981年更名馬家?guī)X。100戶。
塘子崖元至正年間建村,因村處池塘岸畔,故名。110戶。
西苑莊元至正年間建村,因村東有一古廟苑,取名苑莊。后因修水庫(kù)分建三村,以方位稱西苑莊。80戶。
東苑莊元至正年間建村,因村東有一古廟苑,取名苑莊。后因修水庫(kù)分建三村,以方位稱東苑莊。123戶。
陳家埠清嘉慶年間,遲姓建村,村前近水,名遲家埠。后陳姓遷此居住,更名陳家埠。100戶。
南岔河崖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村處河岔崖畔,故名岔河崖。后因修水庫(kù)分遷南北兩村,此村居南,稱南岔河崖。41戶。
小蘭家莊清乾隆年間,藍(lán)姓建村,名藍(lán)家莊。后演音為蘭家莊。1951年改稱小蘭家莊。58戶。
蘭村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此處多玉蘭花樹(shù),故名蘭村。107戶。
頭甲明萬(wàn)歷年間,張姓長(zhǎng)支建村,命名頭甲。154戶。
后張家明萬(wàn)歷年間,車(chē)姓建村,名車(chē)家莊。1981年因重名,以村處山之北,張姓居多,更今名。170戶。
家堂明洪武年間建村,原名東仲家。后成為文登大水泊于家堂的佃戶,更名家堂。106戶。
崖西鎮(zhèn)
北崖西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高崖之西,故以方位稱北崖西頭。后簡(jiǎn)化為北崖西。415戶。
南崖西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高崖之西,故以方位稱南崖西頭。后簡(jiǎn)化為南崖西。234戶。
管家清康熙年間,管姓建村,故名。105戶。
前庵清乾隆年間,吳姓徙至山前建庵定居,故命名前庵。70戶。
后庵清乾隆年間,吳姓徙至山后建庵定居,故命名后庵。70戶。
上觀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上清觀,故名上清觀。后簡(jiǎn)化為上觀。52戶。
西柳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此處原系柳知府安駕之地,故名留駕廠。1958年以位于北柳之西,更名西柳。107戶。
北柳明洪武年間,柳姓建村,名柳家。明萬(wàn)歷年間更名柳家場(chǎng)。清末分為北柳家場(chǎng)。后簡(jiǎn)化為北柳。231戶。
南柳明洪武年間,柳姓建村,名柳家。明萬(wàn)歷年間更名柳家場(chǎng)。清末分為南柳家場(chǎng)。后簡(jiǎn)化為南柳。342戶。
林道溝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山林之夼地,故名。81戶。
林家莊清乾隆年間,林姓建村,故名。136戶。
車(chē)家莊明嘉靖年間,車(chē)姓建村,故名。69戶。
朱埠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朱山,故名。260戶。
大山口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臨百丈口,故名。172戶。
小山口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臨百丈口,故名。570戶。
臥龍戴家明正德年間,戴姓建村,因此地三山一水形似蟠龍,故名。232戶。
詹家莊明建文年間,詹姓建村,故名。164戶。
北新莊清順治年間建村,以吉祥言名新莊。1981年以方位更名北新莊。166戶。
潘家溝明嘉靖年間,潘姓遷至溝夼建村,故名。94戶。
叢家莊清順治年間,叢姓建村,故名。166戶。
朱家夼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朱家寺溝夼之地,故名。105戶。
東雙頂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雙頂山之西,故以方位稱東雙頂。319戶。
西雙頂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雙頂山之西,故以方位稱西雙頂。165戶。
崖后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高崖之后,故名。155戶。
院東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廟院之東,故名。54戶。
上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原名東碾。后村遷至西,名上莊。289戶。
大蒿泊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蒿草叢生之泊地,故名蒿泊。后村南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蒿泊。236戶
小蒿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村臨蒿草叢生之泊地。因村位于蒿泊村南,故名小蒿泊。46戶。
山河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河傍山,故名山河。102戶。
小劉家明萬(wàn)歷年間,劉姓建村,以戶少,名小劉家。77戶。
隆峰村明弘治年間建村, 因村處偉德山主峰南麓, 山峰隆起,故命名隆峰村。232戶。
戴家庵清康熙年間,戴姓建庵,故名。75戶。
石硼子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大石硼,故名。62戶。
五甲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五座山之中,故名五甲。101戶。
萬(wàn)馬莊明宣德年間建村,因村臨萬(wàn)馬寺,故名。172戶。
前高家莊明洪武年間,高姓遷此同時(shí)分南、北建兩村,以南稱前高家莊。152戶。
后高家莊明洪武年間,高姓遷此同時(shí)分南、北建兩村,以北稱后高家莊。173戶。
上張家清順治年間,張姓遷至高上建村,故名。屬后高家莊村委會(huì)轄。
埠東夼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臨河?xùn)|岸,地勢(shì)低洼,故名埠東夼。1958年簡(jiǎn)化為埠東。1981年復(fù)原名。97戶。
于家臺(tái)清乾隆年間,于姓遷至南臺(tái)建村,故名于家南臺(tái)。后簡(jiǎn)化為于家臺(tái)。28戶。
山河呂家明嘉靖年間建村,呂姓遷至依山傍河處建村,故名。265戶。
橋南頭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古石頭橋之南,故名。155戶。
東埠前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傍小河邊,故名小埠前。1958年因修水庫(kù),遷后分建兩村,按方位稱東埠前。242戶。
西埠前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傍小河邊,名小埠前。1958年因修水庫(kù),遷后分建兩村,按方位稱西埠前。56戶。
松里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近松林,故名松里。111戶。
莊上王家明崇禎年間,王姓徙此看管田莊,故名。142戶。
西藏村1961年修水庫(kù),由藏村遷出部分戶在村西定居,故名。135戶。
后蘇格明末清初,蘇姓遷至蘇氏廟之北定居,故名后蘇格。88戶。
北苑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廟苑,名苑莊。后因修水庫(kù),遷后分建三村,以方位稱北苑莊。30戶。
北岔河崖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村處河岔匯合之岸,名岔河崖。后因修水庫(kù)分遷兩村,此村居北,名北岔河崖。25戶。
龍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龍床石,故名。261戶。
夏莊鎮(zhèn)
大夏莊,明萬(wàn)歷年間,閻姓建村,時(shí)值盛夏,故名夏莊。后以河為界分成兩村,改稱大夏莊。343戶。
小夏莊明萬(wàn)歷年間,閻姓建村,時(shí)值盛夏,故名夏莊。后以河為界分成兩村,改稱小夏莊。42戶。
戰(zhàn)家清雍正年間,戰(zhàn)姓建村,故名。77戶。
石硼丁家明萬(wàn)歷年間,丁姓建村,此處石硼較多,故命名石硼丁家。245戶。
同家莊明隆慶年間,同姓建村,故名。284戶。
北山冷家元中葉,冷姓建村,因村處北山腳下,故名北山冷家。116戶。
北山楊家明嘉靖年間,楊姓建村,因村東河中有一奇石似魚(yú),故名老魚(yú)科。后以村處北山腳下,更名北山楊家。67戶。
馬安埠元至正年間,馬姓建村,村處埠上,名馬家埠。后因村中有馬鞍石,更名馬鞍埠。演變?yōu)轳R安埠。135戶。
雷家莊明永樂(lè)年間,雷姓建村,故名。150戶。
鄒家庵清道光年間,鄒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45戶。
姜家庵清道光年間,姜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鄒家庵村委會(huì)轄。
張家庵清道光年間,張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鄒家庵村委會(huì)轄。
前蘇格明崇禎年間,蘇姓建村,名蘇格莊。后因蘇姓在村北又建一村,該村更名為前蘇格。109戶。
東藏村明天啟年間建村, 因此處樹(shù)林茂密,遠(yuǎn)視不見(jiàn)村,故名藏村。1958-1961年因修水庫(kù),遷出分東、西建兩村,此村居?xùn)|,故名東藏村。270戶。
前寨明景泰年間,在龍前寨前后各建一村,因該村在前,故名寨前,后改稱前寨。143戶。
后寨明景泰年間,在龍前寨前后各建一村,因該村在后,故名寨后,后改稱后寨。130戶。
哈山元延年間建村,因村處哈山腳下,故村以山為名。217戶。
青埠嶺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青埠嶺山之北,故名青埠嶺后。后簡(jiǎn)化為青埠嶺。326戶。
江林莊明初建村,原名新莊。后江、林兩姓遷入,更名江林莊。160戶。
大臚元至正年間建村,名爐上村。清道光年間,爐上村、顧家村、河西莊三村共議,以爐上村為序,將其更名為大爐。宣統(tǒng)元年將“爐”字換成“臚”字,仍稱大臚。180戶。
二臚明洪武年間建村,名顧家村。清道光年間,爐上村、顧家村、河西莊三村共議,以爐上村為序,將顧家村更名為二爐。宣統(tǒng)元年將“爐”字換成“臚”字,仍稱二臚。99戶。
三臚清順治年間建村,名河西莊。清道光年間,爐上村、顧家村、河西莊三村共
議,以爐上村為序,將河西莊更名為三爐。宣統(tǒng)元年將“爐”字換成“臚”字,仍稱三臚。82戶。
石硼閻家明洪武年間,閻姓建村,名車(chē)轅莊。后因村周?chē)嗍?,以姓氏更名石硼閻家?72戶。
興隆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北有一長(zhǎng)嶺,形似臥龍,故名臥龍。1981年更名為興隆。65戶。
甲夼王家元至正年間,王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稱村。225戶。
甲夼馬家明永樂(lè)年間,馬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稱村。197戶。
甲夼曲家明萬(wàn)歷年間,曲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稱村。173戶。
寨子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明初防倭在此設(shè)后寨,因地勢(shì)較高,故命名寨子。70戶。
毛家庵清康熙年間,毛姓建村,故名。46戶。
上郭家明崇禎年間,郭姓建村,地處高,故名上郭家。118戶。
下郭家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位于上郭家東崗之下,故名下郭家。65戶。
圈楊家明嘉靖年間, 楊姓建村,因三面環(huán)山,故名圈里村,后更名圈楊家。135戶。
楚家清乾隆年間,楚姓建村,故名。59戶。
河北崖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位于杏花口前小河北岸,名杏花口前河北村。后簡(jiǎn)化為河北村。1981年更名為河北崖。176戶。
大河?xùn)|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位于車(chē)道河?xùn)|岸,故名河?xùn)|。1981年更名為大河?xùn)|。49戶。
俚島鎮(zhèn)
俚島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內(nèi)外遮島之里,故名里島。后演變?yōu)橘祶u。186戶。
大于家庵清乾隆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庵。后村東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于家庵。20戶。
小于家庵清光緒年間,于姓建村。因該村位于于家庵村東,故名小于家庵。20戶。
北花園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群山之中,野花叢生,故名花園。后村南又建一村,兩村以方位稱北花園。80戶。
南花園清雍正年間,村處群山之中,野花叢生。因該村位于花園之南,故名南花園。65戶。
草島寨元至元年間建村,因村臨古兵寨,且村東有草島,故名草島寨。290戶。
顏家屯清道光年間,顏姓建村,故名。30戶。
大疃林家元至正年間,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兩村,以兄稱大疃林家。157戶。
小疃林家元至正年間,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兩村,以弟稱小疃林家。220戶。
顏家明崇禎年間,顏姓建村,故名。270戶。
瓦房莊清乾隆年間建村,因祖居顏家村時(shí)為瓦房支系,后遷出建村,故名瓦房莊。屬顏家村委會(huì)轄。
楊家山清道光年間,楊姓徙至隔道山前建村,故名楊家山。74戶。
后疃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俚島村之北,故名后俚島。后楊姓遷此居住,以村處峨石山后,更名后疃。320戶。
劉家圈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四周群山環(huán)抱,故名小圈。1981年更名劉家圈。64戶。
梁家庵清嘉慶年間,梁姓建村,因村西有一形似石墻的峭壁,故名石墻。1940年更名梁家庵。40戶。
大疃李家元末,李姓建村,名李家。后李姓于村北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疃李家。110戶。
小疃李家明崇禎年間,李姓建村。因該村位于李家村北,故名小疃李家。70戶。
涼水泉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西南古官道旁有一涼水泉,故名。83戶。
宮家山明崇禎年間,宮姓建村,地處山區(qū),故名宮家山。82戶。
東莊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西福頂山東麓,故名東莊。150戶。
小鹽灘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臨鹽灘,故以灘為村。1981年更名小鹽灘。75戶。
峨石一村明末建村,因村處峨石山前,故名峨石山。1948年劃分為四個(gè)村,該村按序號(hào)稱峨石一村。155戶。
峨石二村明末建村,因村處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劃分為四個(gè)村,該村按序號(hào)稱峨石二村。134戶。
峨石三村明末建村,因村處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劃分為四個(gè)村,該村按序號(hào)稱峨石三村。120戶。
峨石四村明末建村,因村處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劃分為四個(gè)村,該村按序號(hào)稱峨石四村。220戶。
關(guān)沈屯明洪武年間,關(guān)姓徙此建村,名關(guān)家屯。明永樂(lè)年間、清順治年間,沈、劉兩姓相繼徙此分建沈家屯、劉家屯。后三村并為一村,改稱關(guān)沈屯。280戶。
東煙墩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瑟琶寨,故以寨為名。后又以村處煙墩山東麓,更名東煙墩。200戶。
大橫山后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橫山嶺后,故名橫山后。后村東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橫山后。47戶。
小橫山后清康熙年間建村,村處橫山嶺后。因該村位于橫山后村東,故名小橫山后。14戶。
八里庵清乾隆年間,王姓建庵定居,因村距峨石山八華里,故名八里庵。15戶。
高家庵清嘉慶年間,高姓建庵定居,村臨桃林,故名桃花地。后以姓氏更名高家庵。21戶。
大蘇家明嘉靖年間,蘇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兩村,以兄稱大蘇家。70戶。
小蘇家明嘉靖年間,蘇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兩村,以弟稱小蘇家。13戶。
柯家口明崇禎年間,柯姓建村,村臨山口,故名。50戶。
溝陳家明成化年間,陳姓建村,村處山溝,故名。66戶。
小河崖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橋子溝村北河畔,故名北莊。后改稱河崖。1981年更名小河崖。27戶。
橋子溝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南溝上有一獨(dú)木橋,故名橋子溝。80戶。
山后王家清乾隆年間,王姓建村,村處臥虎山之后,故名。90戶。
初家泊明萬(wàn)歷年間,初姓建村,村處泊地,故名。88戶。
大莊許家明崇禎年間,許姓建村,始祖排行老大,故名大莊。1981年更名大莊許家。207戶。
大明嘉靖年間,李姓兄于大頂山東麓南建村,稱大。40戶。
小明隆慶年間,李姓弟于大頂山東麓北建村,稱小。201戶。
大頂山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大頂山之陽(yáng),故名大頂山前。后簡(jiǎn)化為大頂山。85戶。
臥龍王家明嘉靖年間,王姓建村,村西山嶺形似臥龍,故名臥龍王家。34戶。
南鄭家明萬(wàn)歷年間,鄭姓建村,名鄭家。1981年更名南鄭家。86戶。
泊西崖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之西崖,故名。185戶。
英西莊明嘉靖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莊。1981年以村處英子山之西,更名英西莊。92戶。
南我島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倭島角上,故以方位稱南倭島。1981年改稱南我島。310戶。
北我島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倭島角上,故以方位稱北倭島。1981年改稱北我島。65戶。
中我島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倭島角上,稱倭島王家。后改稱中倭島。1981年改稱中我島。90戶。
史家莊清康熙年間,史姓建村,故名。屬中我島村委會(huì)轄。
項(xiàng)家寨明宣德年間,項(xiàng)姓建村,村臨古兵寨,故名項(xiàng)家寨。110戶。
小寨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處項(xiàng)家寨之西,故命名小寨。屬項(xiàng)家寨村委會(huì)轄。
金角港明天啟年間,金姓于濱海港處建村,名金家港。后演變?yōu)榻鸾歉邸?30戶。
東高家明崇禎年間,高姓建村,名白峰頭高家,后簡(jiǎn)化為高家。1981年更名東高家。370戶。
陳馮莊清乾隆年間,陳、馮兩姓分建兩村,名陳家莊、馮家莊。1944年兩村并為一村,命名陳馮莊。192戶。
瓦屋石明嘉靖年間,郭姓建村,名郭家莊。后以村南海邊有一奇石,形似瓦屋門(mén)樓,更名瓦屋石。231戶。
莊上宋家明嘉靖年間,宋姓建村,村臨松林,名松莊。后以姓氏更名莊上宋家。160戶。
關(guān)家明萬(wàn)歷年間,關(guān)姓建村,故名。75戶。
逍遙山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逍遙山西北麓,故以山為名。30戶。
張家屯明崇禎年間,張姓由本縣北港西遷此建村,以姓氏為名。60戶。
城西鎮(zhèn)
徐家明崇禎年間, 徐姓建村,因村后有土崗,名大崗徐家。后簡(jiǎn)化為徐家。205戶。
東蘭家莊建村年代無(wú)考,蘭姓徙此分東、西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東蘭家莊。78戶。
西蘭家莊建村年代無(wú)考, 蘭姓徙此分東、 西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蘭家莊。123戶。
楚家莊建村年代無(wú)考,楚姓建村,故名。42戶。
前龍河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后龍河村之南,故名前龍河。143戶。
堡子后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堡子之后,故名。63戶。
百尺崖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百尺懸崖,故名。44戶。
福祿山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近虎路山,故以山為名。后以吉祥言更名福祿山。240戶。
河北隋家明永樂(lè)年間,隋姓徙至龍河北岸定居,故名。365戶。
棘子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河之北岸,周?chē)嗉訕?shù),故名棘子埠。305戶。
棘子埠北夼清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棘子埠之北的夼地,故名。屬棘子埠村委會(huì)轄。
山馬家明隆慶年間,姜姓徙此定居建村,名河南姜家。明萬(wàn)歷年間,馬姓由文登山馬家徙此居住,改稱產(chǎn)里馬家。后更名為山馬家。120戶。
叢家泊明嘉靖年間,叢姓建村,名叢家莊,1981年更名叢家泊。57戶。
劉家屯明崇禎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莊。1981年更名劉家屯。78戶。
后垛山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垛山周家村北,故名后垛山。58戶。
垛山姜家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垛山,故以姓氏冠以垛山稱垛山姜家。183戶。
垛山周家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臨垛山,故以姓氏冠以垛山稱垛山周家。165戶。
坦埠莊元大德年間建村,因村前有河,地勢(shì)平坦,故名。150戶。
古格建村年代無(wú)考,顧姓建村,名顧格。后演變?yōu)楣鸥瘛?03戶。
楊官屯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原系楊將軍屯兵之地,故名楊官屯。38戶。
東嶺后明弘治年間,魏姓徙至山嶺后建村,稱嶺后。1941年以方位更名東嶺后。190戶。
西嶺后明萬(wàn)歷年間,趙姓徙至山嶺后建村,稱嶺后趙家。1941年以方位更名西嶺后。98戶。
河西建村年代無(wú)考, 王姓徙至沽河西岸建村,名河西王家。后簡(jiǎn)化為河西。260戶。
尋山鎮(zhèn)
城后明洪武年間,毛姓建村,名毛家。后席姓遷入,以地處尋山后古城之北,更名城后席家。后簡(jiǎn)化為城后。345戶。
前虎口明崇禎年間,村建于虎口嶺前,故名前虎口。190戶。
后虎口明崇禎年間,村建于虎口嶺后,故名后虎口。63戶。
西迎駕山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村處山區(qū)。相傳,明時(shí)曾有文武官員在此落駕,故命名迎駕山。后村東又建一村,該村遂以方位改稱西迎駕山。107戶。
東迎駕山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迎駕山村東。故以方位稱東迎駕山。59戶。
萊溝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溝夼草萊叢生之地,故名萊溝莊。85戶。
石猴子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東北有一石硼,形似猴子,故名石猴子。217戶。
夼子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桑溝河西岸夼地,故名。227戶。
清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桑溝河下游,故名下河。1981年更名清河。280戶。
北吳家明嘉靖年間,吳姓建村,名吳家。1981年更名北吳家。278戶。
牛口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南有一石硼,形似臥牛,口舌清晰可辨,故命名??谑?。240戶。
西龍家明萬(wàn)歷年間,龍姓建村,因位于祖籍之西,故命名西龍家。801戶。
馬家莊清順治年間,黃、馬兩姓先后各建一村,名小黃莊、馬家莊。后兩村合并,稱馬家莊。230戶。
大水河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東北有座石山,形似樓房,故名東樓。后為念祖籍大水泊,更名大水河。25戶。
黃家莊清康熙年間,黃姓建村,故名。47戶。
福臺(tái)山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處福臺(tái)山前,故以山為名。74戶。
亮甲溝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晾甲溝,故名晾甲溝。后演變?yōu)榱良诇稀?65戶。
小橋明萬(wàn)歷年間,喬姓建村,名小喬。后演變?yōu)樾颉?9戶。
東龍家明永樂(lè)年間,曲姓建村,名曲家屯。龍姓遷入更名龍家。后龍姓在村西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東龍家。164戶。
青安屯明洪武年間,何姓建庵,名青庵。張姓遷此定居成村,更名青庵屯。后演變?yōu)榍喟餐汀?49戶。
冷家明崇禎年間,冷姓建村,故名。204戶。
西高家清乾隆年間,高姓建村,名高家。1981年更名西高家。111戶。
趙家明萬(wàn)歷年間,趙姓建村,故名。167戶。
黃家樓清雍正年間,黃姓徙至河西岸建村,名河西。后遷至高崗,更名黃家樓。60戶。
大黃家明崇禎年間,黃姓建村,名黃家。后黃姓在村東又建一村,故原村改稱大黃家。143戶。
小黃家清康熙年間,黃姓建村。因村位于黃家村東,故稱小黃家。160戶。
東北山明嘉靖年間,李姓徙此建村,名山上李家。后又有李姓遷此,在其西建村。1940年兩村合并,名北山村。1947年又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改稱東北山。108戶。
西北山清康熙年間,李姓遷至山上李家西建村,名北山李家。1940年兩村合并,名北山村。1947年又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改稱西北山。93戶。
竹村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臨一片竹林,名竹村。360戶。
褚家清康熙年間,褚姓建村,故名。115戶。
墩西張家明萬(wàn)歷年間,鄧姓建村,名鄧家。清順治年間,張姓徙此建村,名墩西張家。后兩村并一,簡(jiǎn)稱張家。1981年復(fù)名墩西張家。284戶。
南逍遙山1980年,因修水庫(kù),從逍遙山村遷出部分居民,在逍遙山南麓建村,故名南逍遙山。248戶。
尋山所明洪武年間,置尋山所。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 裁所為村,以所名村。431戶。
瓦房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舊瓦房,故名瓦房莊。1981年更名瓦房。93戶。
金家莊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金登子溝西北角,故名金角莊。后演變?yōu)榻鸺仪f。53戶。
菜園明嘉靖年間,黃姓遷此定居,以開(kāi)園種菜為業(yè),故名菜園。262戶。
萬(wàn)石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石硼較多之高,故名萬(wàn)石。92戶。
盧家明正德年間,盧姓建村,因東西各有一山峰,故命名團(tuán)峰村。后以姓氏更名盧家。242戶。
嘉魚(yú)旺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海濱盛產(chǎn)嘉吉魚(yú),故命名嘉魚(yú)旺。263戶。
羅山寨明建文年間建村,因村臨羅山寨,故以寨為名。104戶。
樊家莊明崇禎年間,樊姓建村,故名。328戶。
青魚(yú)灘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臨青魚(yú)灘,故以灘為名。511戶。
蔡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此處原系蔡姓的田莊,故名蔡家莊。284戶。
大疃鎮(zhèn)
大疃明洪武年間,湯姓建村,名湯家。后村落擴(kuò)大,改稱大疃湯家。簡(jiǎn)化為大疃。374戶。
孤石杜家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祖籍孤石村之東,故名小孤石。后杜姓遷此,更名孤石杜家。88戶。
鄒山東1968年,因修水庫(kù)遷此建村,命名衛(wèi)東。1981年以村處鄒山東麓,更名鄒山東。34戶。
牛仙頂唐天年間建村,因村處牛仙山南麓,故以山為名。后更名牛仙頂。19戶。
窯西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窯之西,故名。282戶。
西庵清光緒年間,王姓遷至窯西村西建庵定居,名西庵。屬窯西村委會(huì)轄。
東中窯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窯西與橫山東溝南疃中間,故名橫山中窯。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稱東中窯。120戶。
西中窯清乾隆年間建村,村處窯西與橫山東溝南疃中間。因位于東中窯西,故名西中窯。115戶。
東溝南疃明崇禎年間,于橫山東溝南建村,以燒窯為業(yè),故名橫山窯東溝南疃。后簡(jiǎn)化為南疃。1981年更為今名。99戶。
東溝北疃清順治年間,于橫山東溝北建村,以燒窯為業(yè),故名橫山窯東溝北疃。后簡(jiǎn)化為北疃。1981年更為今名。81戶。
回里清順治年間建村,據(jù)傳,唐末黃巢起義軍東征,曾兩度至此歇馬卸甲,故以此名村回里。135戶。
孤石吳家清順治年間,吳姓建村,村臨孤石,故名。71戶。
大臥龍清康熙年間,姜姓兄弟二人同時(shí)分東、西建兩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似臥龍,故以兄稱大臥龍。305戶。
小臥龍清康熙年間,姜姓兄弟二人同時(shí)分東、西建兩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似臥龍,故以弟稱小臥龍。56戶。
洛莊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臨古洛家寺,故名洛家莊。1981年更名洛莊。34戶。
徐田莊清道光年間,徐、田兩姓同時(shí)在此分建兩村,名徐家莊、田家莊。1958年兩村合并,更名徐田莊。44戶。
黃莊明崇禎年間,黃姓建村,故名。100戶。
后頭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古驛站小店之后,故名。78戶。
高家莊明天啟年間,高姓建村,故名。174戶。
周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周姓建村,故名。220戶。
遲家店明隆慶年間,車(chē)姓建村,以開(kāi)店為業(yè),名車(chē)家店。后遲姓遷此居住,更名遲家店。211戶。
西塔后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塔之后,故名塔后。后在村東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塔后。201戶。
東塔后清康熙年間建村,村處古塔之后。因村位于塔后東,故名東塔后。172戶。
大珠璣明永樂(lè)年間,高姓兄弟三人遷至河畔同時(shí)建兩村,因河內(nèi)多卵石,形似珠璣,故以長(zhǎng)兄稱大珠磯。213戶。
小珠璣明永樂(lè)年間,高姓兄弟三人遷至河畔同時(shí)建兩村,因河內(nèi)多卵石,形似珠璣,故以弟稱小珠磯。90戶。
南石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遍地皆石的地,故名石。后在村北又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南石。161戶。
北石明崇禎年間建村,村處遍地皆石的地。因村位于石北,故以方位稱北石。50戶。
岳泊莊明嘉靖年間,岳姓建村,村臨泊地,故名岳泊莊。210戶。
大泥溝明嘉靖年間,梁姓徙此建村,因村處閣西,故名閣西梁家。后又以村處黃泥溝畔,更名泥溝梁家。清代隨村落變化,改稱大泥溝。358戶。
小泥溝明嘉靖年間,王姓建村,因村處閣后,故名閣后王家。后以村處黃泥溝畔,更名泥溝王家。清代隨村落變化,改稱小泥溝。126戶。
喬家店清康熙年間,王姓建村,名王家莊。后喬姓遷此以開(kāi)店為業(yè),更名喬家店。67戶。
東徐家明萬(wàn)歷年間,徐姓在此同時(shí)建兩村,故該村以方位稱東徐家。101戶。
西徐家明萬(wàn)歷年間,徐姓在此同時(shí)建兩村,故該村以方位稱西徐家。201戶。
柳家屯明萬(wàn)歷年間,柳姓建村,故名。60戶。
西嶺長(zhǎng)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化石長(zhǎng)嶺,故名嶺長(zhǎng)。后在村東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嶺長(zhǎng)。81戶。
東嶺長(zhǎng)清康熙年間建村,村臨化石長(zhǎng)嶺。因村位于嶺長(zhǎng)東,故名東嶺長(zhǎng)。154戶。
北嶺長(zhǎng)1970年因修水庫(kù),從西嶺長(zhǎng)遷出部分戶新建一村,命名紅衛(wèi)。1981年以方位更名北嶺長(zhǎng)。85戶。
南旺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龍王廟,以吉祥言命名旺龍莊。后村北又建一村,故該村以方位更名南旺龍莊,后簡(jiǎn)化為今名。98戶。
北旺莊清順治年間建村,村臨龍王廟。因村位于旺龍莊北,故以方位稱北旺龍莊,后簡(jiǎn)化為今名。174戶。
雙石于家明萬(wàn)歷年間,此地有兩塊高大奇石,人稱雙石。于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雙石名村。107戶。
雙石董家明崇禎年間,此地有兩塊高大奇石,人稱雙石。董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雙石名村。124戶。
雙石周家明崇禎年間,此地有兩塊高大奇石,人稱雙石。周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雙石名村。112戶。
雙石孫家明嘉靖年間,此地有兩塊高大奇石,人稱雙石。孫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雙石名村。93戶。
雙石尹家明崇禎年間,此地有兩塊高大奇石,人稱雙石。尹姓徙此建村,名尹家
莊。1981年更名雙石尹家。101戶。
下河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珠璣河下游,故名。120戶。
誦莊清乾隆年間,王姓建村,因此地原系宋氏田莊,名宋家莊。后先祖為盼后裔勤耕奮讀,故以諧音改稱誦家莊。1981年更名誦莊。130戶。
桃花屯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桃花石,故名桃花屯。52戶。
姜家屯清乾隆年間,姜姓建村,故名。119戶。
賀家莊明嘉靖年間,賀姓建村,故名。129戶。
四章村明崇禎年間,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四章村。185戶。
北灣頭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藕灣之北頭,故名藕灣頭。后村南又建一村,故該村以方位稱北灣頭。87戶。
南灣頭明崇禎年間建村,村處藕灣之北頭。因村位于藕灣頭南,故命名南藕灣頭,后簡(jiǎn)化南灣頭。47戶。
向陽(yáng)1970年,因修水庫(kù)由西嶺長(zhǎng)村遷出部分戶于水庫(kù)南岸建村,命名向陽(yáng)。54戶。
戶山清乾隆年間,村建于大虎山之南,名虎山,后演變?yōu)閼羯健?27戶。
薄落明嘉靖年間, 王姓建村,名王家。后改稱波浪王家。1933年更名薄落。115戶。
滕家鎮(zhèn)
滕家明天順年間,邵姓建村,名邵家莊。滕姓遷此后,更名滕家。863戶。
滕家西地1917年,滕姓徙至滕家村之西建村,故名。屬滕家村委會(huì)轄。
鮑村明泰昌年間,鮑姓建村,故名。210戶。
西河北明嘉靖年間建村, 因村處小河北岸,故名河北。1981年更名西河北。330戶。
方家庵清康熙年間,方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西河北村委會(huì)轄。
張家莊清康熙年間,尹姓建村,名尹家莊。張姓遷此定居后,更名張家莊。78戶。
南山殷家明嘉靖年間,于姓建村,因地處南山,故名南山于家。后殷姓徙此定居,更名南山殷家。115戶。
孔家莊明成化年間,邢姓建村,名邢家莊。后孔姓徙此,更名孔家莊。330戶。
南岳子清光緒年間,岳姓由大岳家徙至村南定居成村,故名岳家嵐子,1981年更名南岳子。屬孔家莊村委會(huì)轄。
李家屯清康熙年間,冷姓建村,名冷家屯。后李姓徙此,更名李家屯。168戶。
打鐵孫家明弘治年間,孫姓建村,以打鐵為業(yè),故名打鐵孫家。227戶。
于家莊明崇禎年間,于姓建村,故名。128戶。
北莊明萬(wàn)歷年間,莊姓建村,名莊子。后王姓由桑梓遷此居住,以地處桑梓之北,更名桑梓北莊。后簡(jiǎn)化為北莊。70戶。
陳家溝明萬(wàn)歷年間,陳姓徙至溝畔建村,名溝陳家。1981年改稱陳家溝。178戶。
溝曹家清順治年間,曹姓建村,地處溝畔,故名。140戶。
曲家溝明隆慶年間,鞠姓徙至溝畔建村,名溝鞠家。后曲姓遷入,更名溝曲家。1981年更名曲家溝。231戶。
西寺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桑梓寺,故以寺為名。1961年以位于桑梓村西,更名西寺。69戶。
康家元至元年間,遲姓建村,名遲家屯。后康姓遷此居住,更名康家。269戶。
馬草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前一片牧馬草夼,故名。402戶。
下回頭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地處河流下游,海潮回頭之地,故名下回頭。497戶。
大落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落腳山,原系百鳥(niǎo)群落棲息之地,故名多落。后演變?yōu)榇舐洹?18戶。
小落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前原系海汊,潮汐變化較小,故名小落。716戶。
鞠家庵清光緒年間,鞠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小落村委會(huì)轄。
于家庵清光緒年間,于姓建庵定居成村,名于家庵。屬小落村委會(huì)轄。
高家庵清光緒年間,高姓建庵定居成村,名高家庵。屬小落村委會(huì)轄。
草埠屯明嘉靖年間建村,因地處河岸多生雜草,故名草埠屯。205戶。
大章村明萬(wàn)歷年間,肖姓由河南省章村徙此建村,念祖籍,命名章村。后肖姓先后又建四個(gè)村,以章村為序稱大章村。502戶。
二章村明萬(wàn)歷年間,肖姓遷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二章村。481戶。
三章村明萬(wàn)歷年間,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三章村。307戶。
三章村南1910年建村,因村處三章村南土上,故名。屬三章村村委會(huì)轄。
五章村清康熙年間,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五章村。111戶。
東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滕家村之南的高上,故稱南。后因該村與原西村同名,并在一個(gè)耕作區(qū),故為區(qū)分兩村,于1951年以方位改稱東。303戶。
西明天順年間建村,因村處滕家村之南的高上,故稱南。后因該村與原東村同名,并在一個(gè)耕作區(qū),故為區(qū)分兩村,于1951年以方位改稱西。135戶。
茂柞清康熙年間建村, 因村周?chē)鯓?shù)茂密, 故名茂柞圈。1961年簡(jiǎn)化為茂柞。380戶。
東灘郭家明隆慶年間,王姓徙至海灘之北居?xùn)|建村,名東灘王家。后王姓遷出,郭姓遷入,更名東灘郭家。后簡(jiǎn)化為東灘。1981年復(fù)名東灘郭家。238戶。
西灘郭家明隆慶年間,郭姓徙至海灘之北居西建村,名西灘郭家。后簡(jiǎn)化為西灘。1981年復(fù)名西灘郭家。224戶。
東初家明嘉靖年間,伍姓徙至河岸建村,岸邊多柳樹(shù),名伍柳村。后初姓遷入,更名初家。明末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改稱東初家。170戶。
西初家明嘉靖年間,伍姓徙至河岸建村,岸邊多柳樹(shù),名伍柳村。后初姓遷入,更名初家。明末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改稱西初家。180戶。
炮東清康熙年間,王姓建村,名王家庵。后肖姓徙此,以村處炮臺(tái)之東,更名炮東。332戶。
花園明萬(wàn)歷年間, 鄒姓建村,名鄒家莊。后以村西一片李子園,更名花園。397戶。
不落島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不落島,故以島為名。196戶。
畢家溝清光緒年間,畢姓徙至溝夼處建村,故名。屬不落島村委會(huì)轄。
東仙王家明嘉靖年間,王姓建村。因村南有靈英寺,古時(shí)有仙人對(duì)奕之傳說(shuō),且此地有兩村,故以方位命名東仙王家。488戶。
喬家庵清道光年間,喬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東仙王家村委會(huì)轄。
孫家庵清道光年間,孫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東仙王家村委會(huì)轄。
西仙王家明弘治年間,韓姓建村,村名無(wú)考,后王姓遷入。因村南有靈英寺,古時(shí)有對(duì)奕之傳說(shuō),且此地有兩村,故以方位更名西仙王家。318戶。
觀前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觀音廟之前的泊地,故名觀前泊。315戶。
南臺(tái)子1953年建村,因村處觀前泊之南的土臺(tái)上,故名。屬觀前泊村委會(huì)轄。
單家明弘治年間, 呂姓徙至溝夼處建村, 名呂家溝。后單姓遷入,更名單家。422戶。
高落山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高落山北麓,故名高落山后。后簡(jiǎn)化為高落山。280戶。
鼻梁骨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東山形似鼻梁骨,故名鼻梁骨。屬高落山村委會(huì)轄。
套河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處套河岸畔,故以河為名。60戶。
桑梓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四周多桑樹(shù)、梓樹(shù),故名。464戶。
嶗山鎮(zhèn)
嶗山大疃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嶗山,故以山為名。清順治年間分為兩村,該村稱嶗山大疃。490戶。
嶗山二疃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嶗山,故以山為名。清順治年間分為兩村,該村稱嶗山二疃。169戶。
北埠清康熙年間,董姓徙此建村,因地處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該村以方位稱北埠。120戶。
中埠清康熙年間,于姓徙此建村,因地處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該村以方位稱中埠。121戶。
南埠清康熙年間,李姓徙此建村,因地處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該村以方位稱南埠。150戶。
鮑家莊明洪武年間,鮑姓建村,故名。200戶。
地寶圈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周?chē)貏?shì)較高,中間平坦,取聚寶之意,故命名地寶圈。154戶。
船塢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海岸,古為停船和修船之地,故名。169戶。
閻家莊清雍正年間,閻姓建村,故名。128戶。
寧家清順治年間,寧姓建村,故名。541戶。
嶗山屯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馬安寨之西,故以寨命名。后以村近嶗山,更名嶗山屯。652戶。
八畝地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八畝地,故名。屬嶗山屯村委會(huì)轄。
斜口島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地處斜口流南岸之半島,故名斜口島。155戶。
脈埠明崇禎年間建村,因地處河岸且村東、北兩面有幾座土山,形成一條山脈,故名脈埠。190戶。
雨夼明崇禎年間建村, 因村處夼地,土地肥沃,取名裕夼。后演變?yōu)橛贽拧?98戶。
古塔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古塔,故名。415戶。
古塔東莊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塔之東,故名。114戶。
西牢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古牢之西,故名。199戶。
羅家莊清康熙年間,羅姓建村,故名。89戶。
魯家明崇禎年間,魯姓建村,故名。152戶。
柳家莊清康熙年間,柳姓建村,故名。224戶。
畢家屯清康熙年間,畢姓建村,故名。100戶。
神道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南海邊曾潮上一尊關(guān)帝神像,故命名神到。后演音為神道。175戶。
煙墩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古煙墩前之土上,故名煙墩。163戶。
上莊鎮(zhèn)
西上莊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此處原為罕山村的田莊,人們到此慣稱“上莊子”,故名上莊。后村東又建一村,故按方位稱西上莊。301戶。
東上莊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位于上莊村東,故按方位稱東上莊。291戶。
廟東武家明天啟年間,武姓建村,地處黃花廟之東,故名。170戶。
蔡官屯明崇禎年間,蔡姓建村,因始祖為靖海衛(wèi)百戶,故名蔡官屯。443戶。
北沙島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汪龍河北,故名北汪龍河。后又以村臨海濱沙丘,更名北沙島。450戶。
南沙島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汪龍河南岸,故名南汪龍河。后又以村臨海濱沙丘,更名南沙島。441戶。
鋪里明成化年間建村, 因村距原文登城60里,故名六十里鋪。后更名鋪里。417戶。
東古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武將寨,故名武將村。演變?yōu)楣耪麓濉:箅S戶逐增分為三村,以方位稱東古章。280戶。
中古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武將寨,故名武將村。演變?yōu)楣耪麓?。后隨戶逐增分為三村,以方位稱中古章。161戶。
西古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武將寨,故名武將村。演變?yōu)楣耪麓濉:箅S戶逐
增分為三村,以方位稱西古章。149戶。
邢格莊明嘉靖年間,邢姓建村,故名。340戶。
西橋明萬(wàn)歷年間,孫姓徙至石頭橋西建村,名橋上孫家。后該村以方位簡(jiǎn)化為西橋。300戶。
東橋清康熙年間,荊姓徙至石頭橋東建村,名橋上荊家。后該村以方位簡(jiǎn)化為東橋。292戶。
王管莊明天啟年間,王姓建村,縣令賜名王官莊。1981年更名王管莊。158戶。
陳家莊明崇禎年間,陳姓建村,故名。33戶。
帽劉家明萬(wàn)歷年間,劉姓建村,以制氈帽為業(yè),故名帽劉家。273戶。
梁家莊清康熙年間,梁姓建村,故名。106戶。
東旗桿石明萬(wàn)歷年間,王姓徙此分東、西建兩村,以方位稱東、西莊。后東莊以村南廟前之旗桿石更名東旗桿石。193戶。
西旗桿石明萬(wàn)歷年間,王姓徙此分東、西建兩村,以方位稱東、西莊。后西莊以村南廟前之旗桿石更名西旗桿石。246戶。
二里周家明萬(wàn)歷年間,周姓建村,時(shí)屬云光都二里所轄,故名。280戶。
刁家明嘉靖年間,刁姓建村,故名。165戶。
牛山前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處形似牛之山前,故名。47戶。
小龍莊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此村原屬二里周家,故名二里周家莊。1912年改稱小莊。1981年以村臨雙龍頂,更名小龍莊。89戶。
塔山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塔山,故名。167戶。
河南王家清康熙年間,劉姓建村,村處河之南岸,故名河南。后更名為河南王家。159戶。
澇村孫家明嘉靖年間,孫姓徙至地勢(shì)澇洼處建村,故名。275戶。
澇村徐家清順治年間,徐姓徙至地勢(shì)澇洼處建村,故名。136戶。
小客嶺清道光年間,劉姓由客嶺徙此建村,故名小客嶺。73戶。
房家明崇禎年間,房姓建村,故名。278戶。
劉家店明永樂(lè)年間,劉姓建村,以開(kāi)店為業(yè),故名。289戶。
湯家庵清乾隆年間,湯姓徙此建庵定居,故名。67戶。
口子后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炮山口子之北,故名口子后。72戶。
槐樹(shù)底下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槐樹(shù)林,故名槐樹(shù)底下。115戶。
尹家明成化年間建村,呂姓建庵定居成村,名呂家庵。后尹姓徙此,更名尹家。179戶。
院前明天順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廟院之前,故名院前。395戶。
大李家明隆慶年間,李姓兄弟二人徙至河兩岸分建兩村,兄居河?xùn)|,名東埠頭。民國(guó)初年以姓氏更名為大李家。260戶。
小李家明隆慶年間,李姓兄弟二人徙至河兩岸分建兩村,弟居河西,名西埠頭。民國(guó)初年以姓氏更名為小李家。247戶。
周家庵清光緒年間,周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屬小李家村委會(huì)轄。
西澇村明正德年間,王姓建村,地處澇洼,名澇村王家。后村東又建一村,原村遂改稱大澇村。清末,又以方位更名西澇村。159戶。
東澇村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位于澇村王家東,稱小澇村。清末,又以方位更名東澇村。164戶。
盛家庵清乾隆年間,盛姓徙此建庵定居,故名。51戶。
原家明嘉靖年間,原姓建村,故名。237戶。
王皮莊清乾隆年間,王姓建村,以熏皮為業(yè),故名王皮莊。131戶。
呂家疃明成化年間,呂姓建村,故名。553戶。
北盛家明隆慶年間,盛姓建村,因臨近溝夼,故名溝頭盛家。后以村處斥山鎮(zhèn)盛家村北,更名北盛家。201戶。
北也子口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野雞頂與垛山口之北,故名北野雞口。后演變?yōu)楸币沧涌凇?33戶。
王連鎮(zhèn)
王家莊明嘉靖年間,王姓建村,故名。250戶。
連家莊明嘉靖年間,連姓建村,故名。88戶。
趙家山明萬(wàn)歷年間,趙姓建村,名趙家。1981年更名趙家山。401戶。
西山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位于趙家西山,故名。屬趙家山村委會(huì)轄。
慕家屯清道光年間,慕姓建村,故名。屬趙家山村委會(huì)轄。
東島劉家明萬(wàn)歷年間,劉姓徙至東島處建村,名東島劉家。后簡(jiǎn)化為東島。1981年復(fù)原名。392戶。
小劉家清道光年間,劉姓由東島劉家徙此建村,名小劉家。屬東島劉家村委會(huì)轄。
大汛姜家元末,姜姓建村,因地處海岸,每逢大汛海水漲至村邊,故名大汛姜家。209戶。
東慕家宋末,慕姓建村,名慕家。元初其后裔于村西又建一村,故該村以方位稱東慕家。200戶。
西慕家元初,慕姓建村。因村位于慕家村西,故以方位稱西慕家。210戶。
劉家莊清順治年間,劉姓建村,故名。139戶。
湯家莊清乾隆年間,湯姓建村,故名。50戶。
客嶺明宣德年間建村,原名可落莊。后演變成客嶺莊,簡(jiǎn)化為客嶺。630戶。
隋家莊明嘉靖年間,隋姓建村,故名。146戶。
常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管姓徙此為常姓看管田莊,故名常家莊。276戶。
店子明崇禎年間,劉姓建村,以開(kāi)店為業(yè),名劉家店。后簡(jiǎn)化為店子。277戶。
馬嶺孫家明正德年間,孫姓徙至馬嶺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馬嶺稱村。288戶。
馬嶺洪家明天順年間,洪姓徙至馬嶺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馬嶺稱村。119戶。
馬嶺董家清順治年間,董姓徙至馬嶺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馬嶺稱村。110戶。
馬嶺許家南宋景定年間, 許姓徙至馬嶺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馬嶺稱村。339戶。
馬嶺滑家明崇禎年間,滑姓徙至馬嶺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馬嶺稱村。160戶。
孫家庵清光緒年間,此處原系孫姓的山庵,故名孫家庵。屬馬嶺孫家村委會(huì)轄。
河西喬家元至正年間,喬姓徙至客嶺河西岸建村,故名河西喬家。379戶。
上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建近水處,故名埠頭。后以村處山之陽(yáng),改稱上山李家。建國(guó)后又以村前夼地更名上夼。151戶。
松頂后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松頂山北麓,故名松頂子后。后簡(jiǎn)化為松頂后。200戶。
北橋頭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古橋北,故名北橋頭。225戶。
北橋頭西河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處北橋頭西河岸,故名北橋頭西河。屬北橋頭村委會(huì)轄。
南橋頭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古橋南,故名南橋頭。1446戶。
大山后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位于釣魚(yú)山北麓,故名大山后。屬南橋頭村委會(huì)轄。
喬子頭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古橋之旁,故名橋子頭。后演變成喬子頭。88戶。
溝曲家明天啟年間,曲姓建村,地處溝夼,故名溝曲家。290戶。
陰亮明萬(wàn)歷年間,孫姓于山之陰建村,名靠山孫家。后更名陰亮。210戶。
滕家莊清光緒年間,滕姓建村,故名滕家莊。屬陰亮村委會(huì)轄。
寨前賽家明萬(wàn)歷年間,賽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73戶。
寨前王家清乾隆年間,王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25戶。
寨前于家明崇禎年間,于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57戶。
寨前方家明崇禎年間,方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27戶。
寨前峨石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峨石山前,故名峨石山。1981年更名寨前峨石。160戶。
南也子口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野雞頂與垛山口之南,故名南野雞口。后演變?yōu)槟弦白涌凇?940年更名南也子口。190戶。
東山鎮(zhèn)
東山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東山,故名。320戶。
八河畢家明崇禎年間,畢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稱村。352戶。
八河王家清康熙年間,王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稱村。67戶。
八河孔家清雍正年間,孔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故名孔家,1981年更名八河孔家。140戶。
八河姚家清乾隆年間,姚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稱村。1948年簡(jiǎn)化為姚家,1981年恢復(fù)為八河姚家。40戶。
崮山前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崮山南麓,故名崮山前。350戶。
龍山前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龍山前,故名。380戶。
龍山后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龍山后,故名。261戶。
青山前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建于青山南麓,故名青山前。130戶。
十里夏家清康熙年間,夏姓建村,因距胡口寨十里,故名十里夏家。270戶。
樓下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古樓,故名。164戶。
北臺(tái)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萬(wàn)馬邢家村北,地勢(shì)較高,故名北臺(tái)。79戶。
萬(wàn)馬邢家明嘉靖年間,邢姓建村,以牧馬為業(yè),故命名萬(wàn)馬邢家。215戶。
港西崖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龍門(mén)港西岸,故名港西崖。122戶。
后港頭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龍門(mén)港南頭,故名后港頭。103戶。
土山明正德年間建村,因村臨禿山,故名禿山。后演音為土山。237戶。
八里王家清康熙年間,王姓建村,因距胡口寨八里,故名八里王家。110戶。
茂山后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建茂山北麓,故名。107戶。
西夏家明萬(wàn)歷年間,夏姓建村,名小夏家。后以村處柳樹(shù)集之西,更名西夏家。51戶。
河北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河之北岸,故名。210戶。
甲子山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架子山北麓,故名架子山后。1940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改稱甲子山。247戶。
柳樹(shù)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河岸,柳樹(shù)成林,故名柳樹(shù)。清初設(shè)市集,改稱柳樹(shù)集。后又簡(jiǎn)化為柳樹(shù)。480戶。
吉屯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東、南、西有三座奇峰,視為吉利,故命名吉村。后更名吉屯。435戶。
潭村林家明嘉靖年間,張姓臨潭河建村,名潭村張家。后林姓遷入,更名潭村林家。395戶。
潭村曲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建村,因臨潭河,故命名潭村曲家。146戶。
東窯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東有磚瓦窯,故名東窯。280戶。
石頭河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前有河,河系石底,故命名石頭河。520戶。
南莊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 因村處石頭河南,故名石頭河南莊。后簡(jiǎn)化為南莊。450戶。
干占明萬(wàn)歷年間, 于姓建村,以搟氈為業(yè),故命名搟氈村。后演變?yōu)楦烧肌?60戶。
雙榜泊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因村中有“舉子”赴京應(yīng)試一榜雙中,故命名雙榜泊。175戶。
溝王家明崇禎年間,王姓建村,地處溝夼,故名。205戶。
邵家清康熙年間,邵姓建村,故名。140戶。
于家河清乾隆年間,劉姓徙此為于姓看管田莊,命名于家莊。1981年更名于家河。175戶。
朋上清康熙年間,李、姜兩姓建村,為結(jié)成良朋,命名朋上。210戶。
河?xùn)|原家清順治年間,原姓建村,名原家。1981年以村處河之東岸,更名河?xùn)|原家。198戶。
河?xùn)|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小河?xùn)|岸,故名。170戶。
桃園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臨桃樹(shù)園,故名。387戶。
上譚家明永樂(lè)年間,譚姓建村,以牧馬為業(yè),命名萬(wàn)馬譚家。后族人在村西較低處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上譚家。230戶
下譚家明隆慶年間,譚姓建村,因村位于萬(wàn)馬譚家村西,故名下譚家。413戶。
寧津鎮(zhèn)
寧津所明洪武年間設(shè)所,取海上安寧之意,名寧津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所成村,村以所為名。302戶。
馬家寨明成化年間,馬姓建村,村臨兵寨,故名。408戶。
小北墩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寧津所之北的煙墩前,故名小北墩。屬馬家寨村委會(huì)轄。
龍?jiān)泼魈靻⒛觊g建村,因村臨形似臥龍的山嶺,故以方位稱南臥龍。1981年更為今名。85戶。
龍泉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臥龍的山嶺,故以方位稱北臥龍。1981年更為今名。63戶。
楮島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村以島為名。158戶。
林家流明正德年間,林姓建村,因村臨海灣口,故名。306戶。
后店子明萬(wàn)歷年間,叢姓建村,以開(kāi)店為業(yè),故名小店。1981年更名后店子。95戶。
后楊家明正德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楊姓遷入后改稱于楊家。后以村前有,更名后楊家。93戶。
洼里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建地勢(shì)低洼處,故名洼里。80戶。
澇灘子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海灘,地勢(shì)澇洼,故名澇灘子。57戶。
小河北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小河北岸,故名。屬澇灘子村委會(huì)轄。
止馬灘明萬(wàn)歷年間,姜姓建村,名姜家疃。后王姓遷入,以村臨寧津所騎兵巡哨止馬之海灘,更名止馬灘。83戶。
馬欄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寧津所原官兵建欄養(yǎng)馬之地,地勢(shì)較高,故名馬欄。200戶。
橋上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寧津所西石橋旁,故名所西橋上張家。后簡(jiǎn)化為橋上。191戶。
盧家莊清順治年間,盧姓建村,故名。98戶。
所后王家明建文年間,萬(wàn)姓建村,名萬(wàn)家屯。王姓遷入,以村處寧津所之北,更名所后王家。118戶。
鞠家明天啟年間,鞠姓建村,故名。150戶。
北場(chǎng)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渠隔村北場(chǎng)上,故名。113戶。
大岔河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大岔河岸畔,故村以河為名。115戶。
小岔河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小岔河岸畔,故村以河為名。77戶。
季家明天啟年間,季姓建村,故名。199戶。
口子明宣德年間建村,因村臨邵家山口,故名。175戶。
留村元至元年間建村,因村處依山傍水朝陽(yáng)之風(fēng)水寶地,盼世代留居,故名留村。295戶。
渠隔元至正年間建村,因村中有條溝渠將村隔開(kāi),故名渠隔。245戶。
南夏家清雍正年間,夏姓建村,因位于祖籍之南,故名南夏家。190戶。
前殷家明崇禎年間,殷姓建村,因地處山之南,故名前殷家。39戶。
東蘇家明萬(wàn)歷年間,蘇姓建村,名蘇家。1981年更名東蘇家。162戶。
山前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朝陽(yáng)洞山南麓,故名山前。260戶。
青木寨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青明寨,故以寨為名。后更名青木寨。131戶。
西南海元末,于、何兩姓徙此定居,村名無(wú)考。清康熙年間,曲姓遷入,名西南海曲家。后村東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南海。231戶。
東南海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位于西南海曲家村東,故名東南海。168戶。
苑家明萬(wàn)歷年間,苑姓建村,故名。159戶。
南港頭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寧津所之南海濱,故名南港頭。465戶。
所后盧家清康熙年間,盧姓建村于寧津所之北,故以姓氏冠以所后名村。101戶。
所后馬家明永樂(lè)年間,馬姓建村于寧津所之北,故以姓氏冠以所后名村。100戶。
尹家莊明洪武年間,王姓建村,名王家莊。后尹姓遷入更名尹家莊。100戶。
所東王家明隆慶年間,王姓建村,因地處寧津所之東,故名。124戶。
所東張家明嘉靖年間,張姓建村,名張管莊。后以村處寧津所之東,更名所東張家。108戶。
東錢(qián)家明永樂(lè)年間,錢(qián)姓兄弟三人同時(shí)分建兩村,名大、小錢(qián)家。后大錢(qián)家以方位稱東錢(qián)家。201戶。
小東清末建村,因村處西錢(qián)家村東地,故名。屬東錢(qián)家村委會(huì)轄。
西錢(qián)家明永樂(lè)年間,錢(qián)姓兄弟三人同時(shí)分建兩村,名大、小錢(qián)家。后小錢(qián)家以方位稱西錢(qián)家。198戶。
項(xiàng)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項(xiàng)姓建村,故名。55戶。
所前杜家明崇禎年間,杜姓建村,名杜家。1981年以地處寧津所之南,更名所前杜家。53戶。
曲家元至正年間,曲姓建村,故名。80戶。
周莊清康熙年間,姜姓建村,名姜家莊。后周姓遷入改稱周家莊。1981年更名周莊。103戶。
于家明萬(wàn)歷年間,于姓建村,故名。81戶。
小河?xùn)|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小河?xùn)|岸,故名。47戶。
所前王家明天順年間,殷、寧、王三姓分別建村,因皆處寧津所之南,故以姓氏冠以所前名村。1940年三村合并,統(tǒng)稱所前王家。163戶。
東墩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東煙墩,故命名東墩。467戶。
南泊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寧津所之南泊地,故名。75戶。
邱家鎮(zhèn)
邱家明弘治年間,邱姓建村,故名。556戶。
五龍嘴明初建村,因村北海邊有五個(gè)形似龍嘴的岬角,故名五龍嘴。625戶。
大龍嘴明嘉靖年間建村, 因村西海岸有一形似龍嘴的岬角,故命名大龍嘴。455戶。
孫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孫姓建村,故名。235戶。
東塘子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近池塘,此地同時(shí)建兩村,故該村以方位稱東塘子。315戶。
西塘子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近池塘,此地同時(shí)建兩村,故該村以方位稱西塘子。350戶。
伯家元至正年間,傅姓建村,建村村名無(wú)考。元至正年間,伯姓遷入,故名。37戶。
岳家明萬(wàn)歷年間,胡姓在此看庵,后岳姓徙此建村,故名。430戶。
譚家元至正年間,譚姓建村,故名。129戶。
正寺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臨正寺廟,故名正寺。151戶。
小正寺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位于正寺之南,故稱小正寺。屬正寺村委會(huì)轄。
長(zhǎng)灣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北有三個(gè)長(zhǎng)形大灣,故名長(zhǎng)灣。117戶。
郎家明嘉靖年間,郎姓建村,地處小河北岸,名河北村。清初以姓氏更名郎家。90戶。
石硼明初建村,因村東有一大石硼,故名。112戶。
董家屯明嘉靖年間,董姓建村,故名。110戶。
中村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原上疃、下疃兩村中間,故名。210戶。
得勝寨建村年代無(wú)考,據(jù)傳萬(wàn)、于兩姓徙此建村,因村臨得勝寨,故名。明永樂(lè)年間,曲姓徙此定居。620戶。
嶺西明嘉靖年間建村,村位于山嶺西麓,故名嶺西。282戶。
馮家明永樂(lè)年間,馮姓建村,以姓氏命名馮家屯。后簡(jiǎn)化為馮家。270戶。
西山張家明永樂(lè)年間,張姓建村,地處邱家之西山,名西山張家。450戶。
小張家1985年由西山張家部分戶移至狗腳山下建村,故名小張家。屬西山張家村委會(huì)轄。
卞家明萬(wàn)歷年間,卞姓建村,故名。245戶。
光祿寨明弘治年間建村, 因村后有廣龍寨,故以寨為名。后演變?yōu)楣獾撜?10戶。
大曲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建村,名曲家莊。1951年更名大曲家。160戶。
南于家明洪武年間, 于姓徙此建村, 因村臨海口,以擺渡為生,名渡頭于家。1945年以方位更名南于家。327戶。
北于家明洪武年間,于姓徙此建村,因村北有一涼水灣,名涼村莊。后梁姓遷入涼村莊,更名梁村于家。1945年以方位更名北于家。125戶。
唐家明萬(wàn)歷年間,唐姓建村,故名。320戶。
金曲家清乾隆年間,于姓建村,名于家莊。后以村北有金母豬窩山,更名金母豬窩。1943年與小曲家村合并,改稱金曲家。129戶。
陳家明萬(wàn)歷年間,陳姓建村,故名。103戶。
梁家明弘治年間,梁姓建村,名梁家。清康熙年間,畢姓遷入梁家東建村,名畢家。1943年兩村合并,稱梁家。630戶。
黃山鎮(zhèn)
黃山元至元年間,楊姓建村,名楊家。后以村臨黃山,更名黃山。620戶。
燕山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臨燕山,故以山為名。51戶。
東峰山后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處峰山北麓,故名峰山后。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遂以方位稱東峰山后。180戶。
西峰山后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峰山北麓,位于峰山后村西,故以方位稱西峰山后。312戶。
峰山前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峰山南麓,故名峰山前。495戶。
島宋家明景泰年間建村,因地處半島,云霧繚繞,故名行云島。宋姓遷入后更名島宋家。232戶。
罕山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后有一山峰塌陷,故名哈山。后演變?yōu)楹┥健?981年更名罕山。301戶。
庵里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東原有一庵堂,故命名庵里。451戶。
峰山庵清光緒年間,宋姓遷至峰山北麓建庵定居,名峰山庵。屬庵里村委會(huì)轄。
北店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處庵里村之北的古官道旁,以開(kāi)店為業(yè),故名北店。
屬庵里村委會(huì)轄。
安子山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馬鞍的山峰,故名鞍子山。后演變?yōu)榘沧由健?24戶。
黃山王家明正統(tǒng)年間,王姓建村,村臨志格石,故名志格。后以村處黃山東麓,更名黃山王家。270戶。
蒼山庵清宣統(tǒng)年間,王姓遷至蒼山南麓建庵定居,故名蒼山庵。屬黃山王家村委會(huì)轄。
黃山東莊明崇禎年間,宋姓建村,名宋家莊。后以地處黃山村之東,更名黃山東莊。78戶。
胡家明崇禎年間,胡姓建村,故名。166戶。
東雙廟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兩座古廟之東,故以方位稱東雙廟。191戶。
西雙廟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兩座古廟之西,故以方位稱西雙廟。198戶。
南隋家南宋淳年間,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間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南隋家。110戶。
北隋家南宋淳年間,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間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北隋家。118戶。
郇家明嘉靖年間,郇姓建村,故名。170戶。
史家泊建村年代無(wú)考,史姓建村,地處泊地,故名。126戶。
臺(tái)上清順治年間,于姓建村,地處廟山之南,地勢(shì)較高,名于家南臺(tái)。后演變?yōu)榕_(tái)上。188戶。
橋頭莊明崇禎年間建村, 因此村原系王連鎮(zhèn)南橋頭村的田莊,故名橋頭莊。414戶。
福落山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東有不落山,故以山為名。后以吉祥言更名福落山。95戶。
五柳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邊河岸有五棵高大柳樹(shù),故名五柳。439戶。
鵲島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處半島,村西南有一奇石,形似砣,故名砣島。后以群鳥(niǎo)常棲島上,更名雀島。1945演變?yōu)轾o島。172戶。
石子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多石礓的上,故名石子。347戶。
賽家清乾隆年間,賽姓建村,故名。屬石子村委會(huì)轄。
小店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黃山村之南,故名黃山南莊。后隋姓遷入,以開(kāi)店為業(yè),得名小店。163戶。
南寨子后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臨桃花寨,故以方位稱南寨子后。220戶。
北寨子后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臨桃花寨,故以方位稱北寨子后。255戶。
斥山鎮(zhèn)
斥山東漢時(shí)建村,因村臨赤山,故以山為名。后以“海濱廣斥”之意更名斥山。868戶。
石龍山前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位于石龍山之南,故名。84戶。
尹格莊明洪武年間,李姓建村,為感恩縣尹賜田封地,故命名尹格莊。885戶。
東泊子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故名泊子。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泊子。1981年以方位稱東泊子。350戶。
西泊子明崇禎年間,許姓建村,因村地處泊地,故名小泊許家。后改稱小泊子。1981年以方位稱西泊子。325戶。
夏家泊明萬(wàn)歷年間,夏姓徙至泊地建村,故名。233戶。
立山明萬(wàn)歷年間,王姓徙至昌邑村北建村,名昌邑北庵。后以村臨立山,更為今名。300戶。
大磨張家明崇禎年間,張姓建村,此處原有一盤(pán)大磨,故名大磨張家。后演音為大么張家。1981年恢復(fù)原名。217戶。
盛家明正統(tǒng)年間,盛姓建村,故名。633戶。
南廟山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吳家西山古廟之西,故按方位稱南廟山。124戶。
北廟山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吳家西山古廟之西,故按方位稱北廟山。196戶。
吳家明永樂(lè)年間,吳姓建村,故名。455戶。
吳子泊清同治年間建村,因村處吳家西山北麓,名吳家山后。后以村臨泊地,更名吳子泊。屬吳家村委會(huì)轄。
嶺上唐家明萬(wàn)歷年間,唐姓徙至土嶺上建村,故名嶺上唐家。210戶。
西蘇家明弘治年間,畢姓建村,名畢家屯。后蘇姓遷入,改稱蘇家。1981年更名西蘇家。325戶。
殷家明萬(wàn)歷年間,殷姓建村,故名。214戶。
初家齊山清乾隆年間,初姓于齊虎山之東建村,以齊山冠以姓氏名村。220戶。
周家齊山清乾隆年間,周姓于齊虎山之東建村,以齊山冠以姓氏名村。157戶。
高家齊山明正德年間,高姓于齊虎山之東建村,以齊山冠以姓氏名村。218戶。
志門(mén)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西一片蘆葦,故名蘆墩村。后楊姓建功受獎(jiǎng),建一石門(mén),以示褒揚(yáng),更名志門(mén)。264戶。
小志門(mén)明成化年間,楊姓徙至志門(mén)村西建村,故名小志門(mén)。屬志門(mén)村委會(huì)轄。
郭家明嘉靖年間,郭姓建村,故名。380戶。
隋家溝民國(guó)初年,隋姓建村,名隋家溝。屬郭家村委會(huì)轄。
連子民國(guó)初年,連姓建村,故名。屬郭家村委會(huì)轄。
東火塘寨明嘉靖年間,于火塘寨東建村,以寨名冠以方位稱村。518戶。
西火塘寨明弘治年間,于火塘寨西建村,以寨名冠以方位稱村。635戶。
紅頂子清乾隆年間建村,村以山為名。屬西火塘寨村委會(huì)轄。
畢家溝清乾隆年間,畢姓建村,因村處溝夼,故名。屬西火塘寨村委會(huì)轄。
范家清嘉慶年間,周姓徙此建村,名周家。清道光年間,范姓徙此建村,名范家。民國(guó)初年兩村合并,統(tǒng)稱范家。214戶。
北窯明萬(wàn)歷年間,初姓徙此建村,以燒窯為業(yè),稱窯上初家。后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北窯。369戶。
南窯明萬(wàn)歷年間,初姓徙此建村,以燒窯為業(yè),稱窯上初家。后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南窯。302戶。
溝姜家明永樂(lè)年間,姜姓徙至溝岸處建村,故名。701戶。
新農(nóng)村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處廟山南麓,故名廟山前。1960年更名新農(nóng)村。屬溝姜家村委會(huì)轄。
溝李家明崇禎年間,李姓徙至溝岸處建村,故名。233戶。
李家河明崇禎年間, 李姓建村, 名李家寨。后更名李溝河。清初改稱李家河。126戶。
鏌铘島鎮(zhèn)
島西清乾隆年間,周姓徙至鏌铘島之高建村,命名周家莊。后周家莊又以方位改稱西。1981年更名島西。59戶。
島東清嘉慶年間,王姓徙至鏌铘島之高建村,命名東。1981年更名島東。251戶。
呂家莊清乾隆年間,呂姓建村,故名。110戶。
后海崖清乾隆年間,村處后海之濱,故名。114戶。
金莊清乾隆年間,金姓建村,名金家莊。1981年更名金莊。176戶。
劉莊清乾隆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莊。1981年更名劉莊。249戶。
西道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臨島西部的大道,故名西道。109戶。
島西莊清乾隆年間至道光年間,湯、于兩姓相繼徙此各自建村,分別命名湯家莊、
蘆臺(tái)圈。1942年兩村合并,改稱大莊。1981年更名島西莊。464戶。
南洼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建于島西南低洼處,故名南洼。71戶。靖海鎮(zhèn)
靖海衛(wèi)北齊時(shí)就有人居住。宋時(shí)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shè)靖海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wèi)成村,村以衛(wèi)為名。1030戶。
漲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海岸,海潮漲落,時(shí)有大霧,故名。631戶。
西北海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西北海岸,故名西北海。80戶。
許家屯明永樂(lè)年間,許姓建村,故名。130戶。
東劉家疃明萬(wàn)歷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東劉家疃。106戶。
西劉家疃明萬(wàn)歷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劉家疃。106戶。
連家臥龍明成化年間, 連姓建村, 因此處有條小河形似臥龍,故名連家臥龍。251戶。
秦家竹村明正統(tǒng)年間,秦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207戶。
張家竹村明嘉靖年間,張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367戶。
晏家莊明永樂(lè)年間,晏姓建村,故名。358戶。
韓家疃明嘉靖年間,韓姓建村,故名。285戶。
孫家疃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huì)轄。
高家莊清順治年間,高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huì)轄。
王家竹村明崇禎年間,王姓建村,因村處一片野生毛竹之南,故名。215戶。
宋家竹村明末建村,因村建于王家竹村西,故稱小王家竹村。1947年改稱宋家竹村。93戶。
沙北頭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之北,故名沙窩島北頭。后簡(jiǎn)化為沙北頭。262戶。
灶戶明永樂(lè)年間,王姓建村,以燒鹽為業(yè),故名灶戶。455戶。
孫家臥龍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因村東北有一條蜿蜒石線,形似臥龍,故名孫家臥龍。后簡(jiǎn)化為孫家莊。1981年恢復(fù)今名。135戶。
姜家溝清順治年間,姜姓建村,地處溝夼,故名。60戶。
團(tuán)欒明建文年間建村,取諸姓?qǐng)F(tuán)聚之意,故名團(tuán)欒。302戶。
東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臥牛山西南側(cè)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東邵家山。301戶。
西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臥牛山西南側(cè)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西邵家山。347戶。
興隆山東清初建村,因村處興隆山東麓,故名。屬西邵家山村委會(huì)轄。
炮前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處炮山之南,故名。220戶。
萬(wàn)家疃元末,萬(wàn)、賈兩姓建村,名萬(wàn)賈疃。后賈姓遷出,更名萬(wàn)家疃。345戶。
寨東明洪武年間建村, 因村處兩兵寨之東,故名雙寨子?xùn)|。后簡(jiǎn)化為寨東。270戶。
胡家莊明天啟年間, 胡姓建村,村處大莊之西,名小西莊。后更名胡家莊。176戶。
石頭橋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古石橋,名石橋子。1981年更名石頭橋。88戶。
西北河明永樂(lè)年間,崔姓于小河北岸建村,名北河。后以方位稱西北河。308戶。
中北河明嘉靖年間, 連姓于小河北岸建村, 名連家北河。后以方位稱中北河。354戶。
東北河清順治年間, 楊姓于小河北岸建村, 名楊家北河。后以方位稱東北河。130戶。
窯溝明崇禎年間建村,因修衛(wèi)城在此建窯燒磚瓦,故名。280戶。
寨前明永樂(lè)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兵寨之南,故名。380戶。
瓦房疃明嘉靖年間,蓋姓建村,名蓋家莊。后以村有瓦房改稱瓦房莊。1981年更名瓦房疃。115戶。
蔣家疃明永樂(lè)年間,蔣、賈兩姓建村,名蔣賈疃。后演音為蔣家疃。210戶。
馮家疃清康熙年間,楊姓徙此為馮姓看庵,名楊家庵。后馮姓遷此,改稱馮家莊。1981年更名馮家疃。56戶。
金溝明正德年間建村,因村西溝內(nèi)多出云母砂,金光閃閃,故名金溝。230戶。
大莊明天啟年間,張姓由晏家莊遷此建村,名小晏家莊。后因村落擴(kuò)大,改稱大莊。358戶。
小莊清乾隆年間,張、李兩姓徙此為五柳村看莊子,因處五柳之南,故名小南莊。后簡(jiǎn)化為小莊。207戶。
泊子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故名。170戶。
老軍屯明永樂(lè)年間在此設(shè)屯,系老兵退役聚居之地,故名。245戶。
趙家莊明嘉靖年間,許姓建村,名許家莊。后趙姓遷此,更名趙家莊。163戶。
頂子前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頂子石之南,故名。500戶。
山西頭明永樂(lè)年間建村, 因村處槎山西麓, 故名槎山西頭。后簡(jiǎn)化為山西頭。782戶。
南道清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處祖籍山西頭村前大道之南,故名。屬山西頭村委會(huì)
轄。
人和鎮(zhèn)
人和元末建村,明初在此設(shè)衛(wèi),因地勢(shì)不宜,衛(wèi)址西遷,改設(shè)市集,名衛(wèi)改集。后以吉祥言更名人和。501戶。
南下河明洪武年間建村,原名福落莊。因水患遷至河下游,更名下河。后村北又建一村,該村以方位改稱南下河。322戶。
北下河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位于下河村之北,故以方位稱北下河。299戶。
孫家夼清康熙年間,孫姓建村,地處夼地,故名。78戶。
南齊山明弘治年間,常姓徙此建村,村名無(wú)考。后陳姓遷入,名陳家齊山。后又以地處齊虎山之南改稱南齊山。148戶。
北齊山明弘治年間,劉姓徙至齊虎山西建村,名劉家齊山。后又以方位改稱北齊山。379戶。
劉家嘴清康熙年間,劉姓建村,村臨浪窩嘴,故名。70戶。
二道港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漲港第二道港汊兩岸,故名二道港。151戶。
釣溝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傳說(shuō)古時(shí)村西溝出了兩條“蛟龍”,故得名蛟溝。后演變?yōu)獒灉稀?0戶。
古樓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臨鐘鼓樓,故名鼓樓。后演音為古樓。203戶。
西河口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河流入??诎?,故名河口。后村東又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西河口。405戶。
東河口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位于河口村東,故以方位稱東河口。200戶。
南元產(chǎn)明嘉靖年間,楊、連姓遷此看管莊園分別定居成村,故兩村以方位命名南、北園產(chǎn)。后南園產(chǎn)演變?yōu)槟显a(chǎn)。65戶。
北元產(chǎn)明嘉靖年間,楊、連姓遷此看管莊園定居成村,故兩村以方位命名南、北園產(chǎn)。后北園產(chǎn)演變?yōu)楸痹a(chǎn)。250戶。
宋家莊明弘治年間,宋姓建村,故名。263戶。
東老樹(shù)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西河邊有古老柳樹(shù),故名老樹(shù)河。后村西又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東老樹(shù)河。330戶。
西老樹(shù)河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位于老樹(shù)河村西,故以方位稱西老樹(shù)河。139戶。
佛堂建村年代無(wú)考,因村臨佛爺廟,故名。345戶。
何家清順治年間,何姓建村,故名。358戶。
昌邑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長(zhǎng)安寺,故名長(zhǎng)安。后更名昌邑。415戶。
邢家明正德年間,邢姓建村,故名。267戶。
西里山明正統(tǒng)年間建村,因村距槎山古廟一華里,故名里山。1981年更名西里山。600戶。
東黃埠嶺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黃土嶺東,故以方位稱東黃埠嶺。392戶。
西黃埠嶺明景泰年間建村,因村處黃土嶺西,故以方位稱西黃埠嶺。148戶。
丁家莊清康熙年間,丁姓建村,故名。115戶。
響灣溝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南山溝有一水灣,山水直瀉,常年響聲不息,故以此命名響灣溝。148戶。
千軍石明天順年間建村, 因村臨百石嶺,遠(yuǎn)望形似千軍萬(wàn)馬,故名千軍石。211戶。
蟠龍石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蟠龍石,故名。142戶。
柳樹(shù)趙家明弘治年間,趙姓建村,因河邊多柳樹(shù),故名。135戶。
路家莊明嘉靖年間,路姓建村,故名。111戶。
南欏明洪武年間建村,原名福山前。后以村多欏樹(shù),更名欏。1981年更名南欏。297戶。
墩前明弘治年間建村,因村臨古觀廟,故名觀里。后以村處煙墩之南,更名墩前。84戶。
杜家莊明萬(wàn)歷年間,杜姓建村,故名。96戶。
南石硼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后有一大石硼,故名石硼。后村北又建一村,該村遂以方位稱南石硼。167戶。
北石硼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位于石硼村之北,故以方位稱北石硼。106戶。
南臥龍明建文年間建村,因村南有一山嶺形似臥龍,故名。后村北又建一村,該村遂以方位稱南臥龍。271戶。
北臥龍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村位于臥龍村北,故以方位稱北臥龍。193戶。
邢家嘴清順治年間,李姓建村,名李家庵。后邢姓遷入,以地處海嘴,更名邢家嘴。215戶。
碼頭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西有一山峰形似馬頭,故名馬頭。后以村東有停船碼頭,更名碼頭。411戶。
柳林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西柳樹(shù)成林,故名柳林。屬碼頭村委會(huì)轄。
老板石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前有石硼形似老板魚(yú),故名。39戶。
柳口清道光年間建村,原名柳鋪。后以村處海邊夼地,改稱柳夼。1981年更名柳口。99戶。
院夼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臨院夼寺,故名。1330戶。
沙口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沙島之北,名沙島。1948年更名沙口。292戶。
朱口明正德年間,朱姓建村,以村處東、西兩個(gè)半圓形海灣之間的岬角上,故名朱家圈。1948年更名朱口。1550戶。
大疃劉家明成化年間,劉姓建村,村處槎山之后,名山后。清末更名大疃劉家。406戶。
石島鎮(zhèn)
石島街明崇禎年間,各地漁民和商人相繼聚居至此,以捕魚(yú)和經(jīng)商為生,因村依山傍海,遍地皆石,故名石島。1949年更為今名。1321戶。
南車(chē)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后演音為車(chē)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南車(chē)腳河。894戶。
北車(chē)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后演音為車(chē)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北車(chē)腳河。431戶。
西車(chē)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后演音為車(chē)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西車(chē)腳河。214戶。
桃樹(shù)園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周?chē)嗵覙?shù),故名桃樹(shù)園。212戶。
北溝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石島北溝,故名北溝。832戶。
西嵐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村臨秋樹(shù)茂密的山嵐,故名秋樹(shù)嵐。后以村處石島之西,更名西嵐。1006戶。
姜家疃明崇禎年間,姜姓建村,故名。1015戶。
西王門(mén)明正德年間,王姓建村,名王門(mén)。后王姓在村東又建一東王門(mén),該村遂更名西王門(mén)。243戶。
東王門(mén)清順治年間,王姓建村。因村位于王門(mén)村東,故名東王門(mén)。280戶。
玄鎮(zhèn)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玄鎮(zhèn)寨,故以寨為名。后更名大寨,1938年恢復(fù)原名玄鎮(zhèn)寨,后簡(jiǎn)化為玄鎮(zhèn)。797戶。
唐家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嶺上唐家的夼地,故名唐家夼。126戶。
介口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蚧巴窩的洞口,故名蚧口。1981年以諧音更名
介口。876戶。
介魚(yú)村清道光年間建村,原名蚧口。1956年由村中分出部分戶成立蚧口漁業(yè)合作
社,后改稱漁業(yè)大隊(duì)。1984年命名介魚(yú)村。屬介口村委會(huì)轄。
炮臺(tái)東清雍正年間建村, 原名鰲子圈。 后以村西山上有古炮臺(tái),更名炮臺(tái)東。247戶。
牧云庵清康熙年間建村,原名姑子庵。后以北山有牧牛場(chǎng),村南臨海,常置云霧之中,更名牧云庵。379戶。
大魚(yú)島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前海中有三壺石礁,傳說(shuō)為海中仙山,有“岱輿”之稱,故命名岱輿島。后更名為大魚(yú)島。2313戶。
張家村明萬(wàn)歷年間,張姓建村,故名。2159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