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虞的長子燮父把唐國國號改為晉后,晉國存在了729年,使得王公貴族子孫眾多。按照周朝禮制,三代公孫以后,“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諸侯。”叔虞的很多庶出后裔只能另取分支氏,所以形成了唐姓以外的數(shù)十個姓氏。
目前,經(jīng)過考證,至少有18個姓來源于叔虞。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并不是說這18個姓氏就沒有其他來源了,叔虞只是其中的一個來源。
晉姓:趙、魏、韓三家分晉后,晉國滅亡,晉國一些遺民以晉國國名為姓。如晉靜公側(cè)妃的兩個兒子就姓晉,他的胞弟也以晉為姓。
楊姓:叔虞的二兒子杼被封在楊邑,后世子孫以邑為姓,是為楊姓。春秋時,叔虞第12代后裔晉武公滅掉楊國,封次子伯僑在楊國故地,稱為楊侯。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在羊舌,是為羊舌氏。突生職,職的次子羊舌肸(xī),因有功于晉國,被封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羊舌肸的兒子石以邑為氏,稱為楊氏。這支楊氏在東漢時,出了一個叫楊震的人,時人稱他為“關(guān)西孔子”。楊震的第25代后裔叫楊堅,即隋朝開國皇帝。詳見本報此前報道的“四川楊姓”。
韓姓:晉武公封他的小叔萬在韓(今陜西韓縣南),稱為韓武子。韓武子的后裔世代為晉國公卿。韓、趙、魏三家分晉后,建立韓國,后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掉,王室子孫以國為姓,是為韓姓。
何姓:韓國被秦國滅后,韓國王室的一支逃難到江淮一帶。因“韓”和“何”當(dāng)時同音,遂改韓為何姓。
溫姓:叔虞的一個兒子被封在溫邑,后世子孫以邑命氏,是為溫姓。
賈姓:叔虞的小兒子明,被周康王封為賈伯,封地在賈。賈國后來被晉國滅掉,賈國遺民以國為姓。
簡姓:春秋時,叔虞的后裔狐鞠居,是晉國的大夫,食邑在續(xù)。狐鞠居死后,謚號續(xù)簡伯,他的子孫以簡為姓。
曲姓:晉國的第9個國君晉穆侯,封他的兒子成師在曲沃(今山西新絳)。成師的子孫以邑為姓,是為曲姓。
解姓:叔虞的一個兒子良,被封在解(今山西解縣)。良的后裔在解定居,后來以邑為姓,是為解姓。
侯姓:春秋時,晉穆侯的兒子成師被封在曲沃,成師的后代晉武公統(tǒng)一了晉國。晉哀侯和晉緡侯的后代逃往他國,子孫以爵位“侯”為姓,是為侯姓。
欒姓:叔虞的后裔晉靖侯的孫子賓,被封在欒邑(今河北欒城)。賓的后代以封邑地為姓,是為欒姓。欒姓世代在晉國為官,逐漸成為望族。
籍姓、席姓:春秋時,叔虞后裔談任晉國大夫,因負(fù)責(zé)管理典籍,就以籍作為姓氏。籍談第13代后人叫籍鑲,為避項羽(項羽名籍)名諱,改籍為席,后裔子孫就姓席。項羽戰(zhàn)敗自殺后,一部分族人恢復(fù)籍姓,另一部分人仍沿襲席姓。
先姓:晉獻侯封他的兒子濕在先地,后世子孫以邑為姓。先(xiàn)姓是稀有姓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等地,以四川瀘州、瀘縣等地居多。
閻姓: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在閻(今山西安邑西部),其子孫以閻為姓。
此外,來源于叔虞后裔的姓氏還有谷姓、冀姓、步姓等。 華西都市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