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上,綿長三四千年的歷史中,統(tǒng)一一直是主流,即使在大多數分裂時期,割據政權一般不把自己視為獨立的王國,不認為自己與相臨的割據政權之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而認為只是暫時割據。割據政權之建立,少數是為了維護地方利益的一種自保行為,大多數是以割據來積蓄力量,逐鹿天下,以最終統(tǒng)一為目標。這是一個深刻的國家民族認同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成為今日之中國所依據的歷史精神淵源。
在這個問題背景下,我們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分裂,那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異數。因為在這一段分裂時期,更準確的說是在南北朝時期,割據政權之間彼此完全不認同,民族構成差異較大,國家組織形式有根本差別,只看外在特征的話,他們完全可能發(fā)展成兩個國家,甚至兩個民族,其彼此之間的差異甚至比朝鮮與中國之間的差異還要大。
當然,后來是隋唐的統(tǒng)一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初看起來,這好象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我認為,如果南北朝之間的差別就像他們看上去那么大的話,即使以武力實現了統(tǒng)一,也會由于人民的不認同,推動起義反抗,使統(tǒng)一成為一場短暫的夢魘。秦王朝的迅速敗亡,雖然與其暴政不無關系,當時山東六國的人民在長期分裂后之不認同統(tǒng)一王朝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秦的統(tǒng)一,武力固然是必要因素。但從背景條件上講,因為當時分裂的割據勢力大多數是早先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就是說,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出于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有一個共同的認同。并且孔子等人在觀念上為統(tǒng)一做了準備,這就是“外夷狄而內諸夏”的春秋“大一統(tǒng)”(以一統(tǒng)為大)觀念。秦朝的短命正是沒有以那些觀念為基礎建立文化維系體系。而此后的漢朝正是因為建立了這樣 的文化維系體系,所以能夠得以綿長(不是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那么,南北朝時期的這個“統(tǒng)”的維系在何處呢?孔門弟子曰,在士族,由于士族之重門第,重統(tǒng)系,便用文化和家族的雙重力量在一個分裂變亂的時代維持了漢晉一統(tǒng)理念的綿延。
對南朝而言,由于自東晉至南朝,多由僑姓士族掌權,僑姓士族來自北方,在他們的觀念中,江北與江南應是屬于一個統(tǒng)一國家。他們大多支持北伐,即使沒有成功,但使一統(tǒng)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南朝有僑郡、僑縣的設計,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收復北方的故土。這就是所謂“保江東以存中夏之統(tǒng)”。
對北朝而言,士族譜系主要是依漢魏時的官職及門第來品評高下的,這就在不停地提醒著人們漢時的一統(tǒng),讓人們以漢代的疆域來理解和看待當前的分裂,讓人們把分裂看作是缺憾,而非常態(tài)。并依照這種理念在文化上感化和轉變當權的少數民族。這就是所謂“以夷變夏之統(tǒng)”。
這對于統(tǒng)一構成真正的動力,并成為統(tǒng)一后人們認同新王朝的一個源泉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