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民間和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觀念,也就是認為中國在古代曾經滅亡過兩次,一次是元朝時期,另外一次是清朝時期。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在二戰(zhàn)期間被日本征服,那么日本也會成為中國的朝代之一。小編認為這些觀點是十分站不住腳的,為了區(qū)分清兵入關和日本侵華的性質,小編特意寫下了該文,以正視聽。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一點,從秦朝統(tǒng)一后,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內部不僅有漢族,還有諸多的少數(shù)民族。由于漢族長期在歷史上占據優(yōu)勢和領先的地位,因此形成了“華夷之辨”的觀念。這里的“夷”也就是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這些少數(shù)民族也是屬于中國的一部分。
滿族
滿族在歷史上有很多稱呼,如穢貊、東胡、山戎、肅慎、鮮卑、室韋、靺鞨、女真等等,其淵源十分久遠。周代的史料記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到了唐朝,曾在黑龍江流域設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元朝時期設置了遼陽行省,明朝曾經一度設立了奴兒干都司。雖然后來女真族的努爾哈赤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國,然而這也只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努爾哈赤的祖上也一直是明朝的土官,掌建州左衛(wèi)。
奴兒干都司
然而日本則不同,日本雖然在文化上比較接近漢文化,吸收了漢文化的優(yōu)秀成就。然而日本在歷史上從未隸屬于中國,甚至從未成為過中國的藩屬國。日本的國王早在隋朝就已經稱“天皇”,和中國并立而存在。當時日本曾在送往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隋煬帝雖然怒不可遏,單也無可奈何。
很顯然,日本是長期和中國并存的國家,只是國家比較小。而滿族、女真等一直以來就是中國的一支少數(shù)民族,正如古希臘有馬其頓族一樣。因此,清兵入關是可以說是征服漢地,但是不能說是征服中國,只能叫統(tǒng)一中國。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時重新舉辦了登基大禮,正式宣告擔任中國的皇帝,發(fā)布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1767年,乾隆明確規(guī)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薄?strong>這也說明滿族人自己也認可自己屬于中國的一部分。
清朝版圖:奠定了中國疆域基礎
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中國一詞的范圍也不斷擴大。1688年,康熙派遣索額圖參加尼布楚談判,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圣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在談判中,清朝方面一再強調“而所有的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汗的臣民”。最終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清朝用的正式國名并非清朝,而是中國,這是國際條約中第一次將中國上升為一個國家的概念。
尼布楚談判
而日本則不同,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是侵略性質的。佐藤信淵著成《宇內混同秘策》一書就已經提出了侵略中國的方案,其中寫到“皇國欲開括他國,必先以吞并中國開始”,“當今,于世界萬國之中,最易為皇國攻取之地,莫如中國之滿洲”。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秘密奏折中寫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日本在對中國的侵略計劃中都是使用“征服”“滅亡”等詞,絕沒有統(tǒng)一的字樣。從日本的這些資料中也可以證明,滿洲蒙古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兩者在戰(zhàn)爭中制定的政策也完全不同,清朝的政策體現(xiàn)了匡扶中國的角色,而日本的政策就是毀滅的角色。首先在軍事上,清朝雖然有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屠殺事件,但那畢竟只是少數(shù),只是權宜之計。況且中國古代漢族人屠殺漢族人的例子不再少數(shù),如項羽、白起、張獻忠等。然而日本則不同,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時期就有了旅順大屠殺,在全面侵華時期有南京大屠殺,甚至還進行細菌戰(zhàn),其目的很簡單——讓中國亡國滅種。
細菌戰(zhàn)
在文化方面。清兵入關后,下令“剃發(fā)易服”,但是沒有毀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反而推動了漢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清朝全面繼承了明朝的文化線路,實行了八股取士,整理圖書,出現(xiàn)了《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具有大一統(tǒng)性質的總結性的書籍。儒家思想治國的觀念在清朝固化下來,清朝每一位皇帝基本都勤政愛民,宛如儒家傳說中的堯舜。
清朝科舉考試
而日本在入侵中國后,全面毀滅漢文化,企圖從文化上滅亡中國。在教育方面,日本大肆毀滅中國的學校,有資料顯示到1938年8月底,中國有91所高等學校,1000多所中學,32所小學遭到毀滅。日本大量滅后中國的文獻和人文古跡,1946年,《中國戰(zhàn)時文物損失數(shù)量及估價總目》收錄17個?。|北除外)的圖書和文物等損失,計360余萬件又1870箱,古跡741處。日本在中國強制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淪陷區(qū)的中國人學習日語,過日本的節(jié)日,唱日本國歌。
日本推行奴化教育
從經濟方面來說。清兵入關后,一面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一方面又恢復經濟發(fā)展。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隨即實行了治國安邦,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的經濟政策。具體的表現(xiàn)為鼓勵墾荒,實行屯田,禁止圈地,實行更名田,減免賦稅等。因此清朝前期的經濟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加。到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
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盛世:康乾盛世
然而日本則推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經濟政策,將中國的物資等掠奪送往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敲骨吸髓,導致餓殍遍野。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東北掠奪了3.9億畝土地,分給了日本移民2200多萬畝。1937年七七事變后,大批日本人被派往中國淪陷區(qū),負責“沒收”中國的工廠。僅僅在1942年,日本礦石及其制品的23.9%、金屬及其制品的55.8%都來自中國東北,汪偽政權發(fā)行的偽幣里,有85%供給日軍來購買物資。
日本經濟掠奪
不管是元世祖還是皇太極,他們入主中原以后都以中國的皇帝自居。元世祖至元三年在遣使致日本國書中說:“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而元朝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承認,“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因此明朝修《元史》,將元朝看作是中國的朝代之一。
元世祖
而日本明治維新之后,為了激化中國國內漢族和蒙古族、滿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制造華夏中國滅亡的言論。“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是由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提出該言論時候正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已經距離元朝500多年了,這些學者的目的很簡單:為入侵中國尋找借口。
內藤湖南
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夕,日本又大量散播《告十八省豪杰書》,制造滿漢矛盾。其中寫道“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于中國”,顯然該文的內容不符合現(xiàn)實,其用心可謂陰毒。巧的是在清朝晚期,又有一大批“失傳”的書籍從日本傳入中國,這些書籍就有《揚州十日記》。根據最近的研究,《揚州十日記》至少是在日本遭遇篡改的,日本人別有用心地夸大了揚州屠殺人數(shù)為80萬。根據歷史學家研究,當時揚州城的人口不可能容納80萬人。日本還宣傳“岳飛是中國第一偉人”,雖然岳飛作為民族英雄的功績不可否認,但是日本在這時候提出該言論,顯然別有用心,為什么日本不宣傳戚繼光是中國第一偉人呢?
《馬關條約》原件
就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也在日本被提了出來。日本提出的這些言論影響了一代的革命黨人,他們以此為綱領,以求推翻清朝。可以說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推翻清朝統(tǒng)治是符合時代潮流,然而“驅除韃虜”又犯了大漢民族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被日本利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湖北軍政府成立,宣布“五族共和”,這實際上已經否定了“驅除韃虜”這個口號。
顯然日本還未死心。1932年,日本在東北扶持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并且在國際上一再宣稱蒙、滿、華是并存的三國。偽滿洲國的存在是缺乏法理依據的,在國際上也幾乎沒有得到承認。當然可笑的是這么多年過去了,一些人依然受到日本宣傳的思想的荼毒,不認可蒙古和清朝,這十分值得中國人反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