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國力強盛的時候為什么不把朝鮮滅掉作為領(lǐng)土,而是讓他作為一個藩屬國存在?尤其像清朝,發(fā)源于東北,為什么沒有先滅朝鮮在南下?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不是不能滅了,是不值得。國土面積越大,邊境防線越長,所需要的兵力越大,邊境的主要關(guān)隘都需要派兵把守(不派不行,境外一般都是游牧民族,跑進來搶了就跑,事后派兵鎮(zhèn)壓,人都找不著),歷史上像唐朝那樣有著無比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朝代又比較少,所以邊關(guān)的把守一般是內(nèi)陸派兵,而且既然是邊關(guān),在糧食和軍需用品上的供給肯定是不能滿足的,動輒幾萬的兵力,對國家的消耗非常的大,像朝鮮半島這樣的地方,當年(注意,是當年,其實現(xiàn)在也差不多)實在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占住了,又有什么用?還得派兵把守,消耗錢糧。
起初明朝和朝鮮共同對付后金,皇太極曾為此數(shù)次親征。但那時他的主要敵人是明朝,所以不能過多地陷入對朝作戰(zhàn),見好即收。特別是毛文龍被殺后,清朝無后顧之憂了,朝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認清形勢,已做了臣屬。在這種情況下,他的主要精力是對付明朝和蒙古族。
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是漢武帝這樣被冠以“窮兵黷武”稱號的皇帝,也只是苦于對匈奴的和親才發(fā)動連年戰(zhàn)爭,“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闭f到底,還是一種防御的姿態(tài)??v觀歷史,中國主動地對外進攻很少,更不會有拿著火槍大炮跑到別人的領(lǐng)土上,豎個國旗,宣布對該地享有主權(quán)。外交上一般是以和平為原則,你別欺負我,我就不打你,當然,也不能欺負我的小弟。
清朝成立后,以及甲午戰(zhàn)爭階段都有并朝鮮的議論,之所以沒有成型。前者是因為,朝鮮作為屬國已經(jīng)千年,你無緣無故吞并,其他屬國會怎么看?你的宗蕃關(guān)系如何維持?特別是清朝建國初在世人心中是不合法理的。
后者的主要障礙是列強,清朝本來就被人欺負,他們不可能允許中國緩過勁兒來。中國最有利的一次可能中興的時期是左宗棠活著的時候,左宗棠死后,清朝朝中無帥才,根本不行了。
清承明制,朱元璋曾經(jīng)指出像朝鮮、日本、越南等十幾國是“永不征伐”的.
直接吞并朝鮮了,藏,蒙還不立馬嚇跑了。一直覺得清朝搞平衡搞得相當有水平。要是留下這么多漢人給他自己,捏死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