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山東省,號稱“齊魯之邦”。這是因為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春秋時期,山東省境范圍內(nèi),有兩個主要的諸侯國,就是齊國和魯國。這兩國做鄰居做了幾百年,對后世仍然有持續(xù)的影響力,所以到今天,山東省仍然用“齊魯”來代指。
山東省是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之一。這34個省級行政區(qū),各有一個“一個字”的簡稱。這其中,山東省的簡稱是“魯”。那么問題就來了:同樣是山東省境內(nèi)的主要諸侯國,而且長期以來都是齊國比魯國強(qiáng)大得多,在山東省境內(nèi)占有的面積也比魯國大得多,為什么山東省的簡稱是“魯”而不是“齊”呢?的確,先秦時代,齊魯兩國基本上是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為齊,泰山以南為魯。齊國兼并了東方的一系列小國,國境直到大海,占據(jù)了今天山東省一多半的面積,而且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大國。而魯國在初封之時多少還能跟齊國抗衡,可是后來每況愈下,國土日蹙,最終為楚國所滅。至少從聲勢上來說,齊國比魯國強(qiáng)得多吧?那為什么代表山東的不是齊呢?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魯國出了個孔夫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夫子的影響力自不待言。他的先祖是商朝貴族的后裔,雖然不是魯國土著,但他是魯國人,在魯國的國都曲阜,生于斯,長于斯,后來成了曲阜的代言人,更成了中國文化的代言人。這樣的地位,難道撐不起魯國的聲望嗎?
還有論者說,實在是因為魯國是封了周公旦于此,是周朝的同姓諸侯,跟周王室的關(guān)系更近,于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等等,傳承得最全面??追蜃印笆龆蛔鳌钡?,就是周朝的傳統(tǒng),即所謂的“吾從周”,他所精研的周禮,很大程度上就是得自魯國的傳承。
相比之下,齊國是姜太公的后裔,雖然地位尊崇,但畢竟與周天子不同姓。齊國疆域東到大海,盡魚鹽之利,又重視工商,這都跟周禮背道而馳。雖然在當(dāng)時齊國的國力比魯國要強(qiáng),但要論文化軟實力,論對后世的文化影響,那自然是魯國要更勝一籌。
可是,這些都屬于事后諸葛亮了??赡芰硗庖环N說法,才更接近事實。這就要問一下這些省的簡稱是用來干什么的了。據(jù)說清末建設(shè)電報的時候,因為電報成本較高,所以發(fā)電報時就要惜字如金,提到各省的時候,就需要用一個字代表,于是,就要各省上報簡稱。由于直隸省為各省之首,“直”接“隸”屬中央嘛,所以第一個上報,用了“冀”這個字。而山東本來是想報“齊”的,可是“齊”與“冀”讀音有些相似,為了避免引起的歧義,于是山東省的簡稱就改成了“魯”。
這個真實與否,我并沒有查證,但是可信度倒是似乎高了一些。只是如果真的是這樣,是不是不免又有一問:為啥一開始想用“齊”而不是“魯”呢?
其實仔細(xì)看看這個故事,如果當(dāng)真屬實,也只能說明,一省簡稱用一個字,多半是因為當(dāng)時技術(shù)條件的局限性。即使當(dāng)今技術(shù)已經(jīng)沒有了當(dāng)年的那個限制,但是因為用這一個字成了習(xí)慣,也就成了既成事實。
可是,我們同樣要問:為什么一個省就該用一個字來代表呢?“齊魯之邦”,用“齊”就用不了“魯”,用“魯”就用不了“齊”。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陜西省的簡稱現(xiàn)在多數(shù)用的都是“陜”,而不是“秦”,湖北簡稱用的是“鄂”,而不是“楚”,這讓鼎鼎大名的秦、楚大國情何以堪呢?事實上,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都沒有出現(xiàn)在各省的簡稱之中,這算不算是一種遺憾呢?
齊魯兩國各有各的文化脈絡(luò),各有各的風(fēng)骨,傳承至今,都融入了當(dāng)今的社會之中。用一個字當(dāng)然代表不了一個省,頂多只是一個代號。只是當(dāng)我們用這個代號的時候,不要被它“代表”了就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