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唐代公主與政治的關系最為密切。在武則天稱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宮廷權力斗爭;中宗和睿宗時期,安樂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預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結束。唐后期,許多公主的婚姻直接為政治服務,其表現(xiàn)之一是和親,其次是公主下嫁藩鎮(zhèn)子弟。唐代公主的命運與唐代政治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中國古代,婦女被禁止參與政治。但是皇太后和皇后利用皇帝年幼之機垂簾聽政卻代有其人。作為皇室家庭成員的公主一般很難有機會參與政治。但在唐代,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勢,使得個別公主有參與政治的機會。在唐初有數(shù)位公主因卷入宮廷權力斗爭而被殺,中宗和睿宗時期,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利用政局動蕩之機公開干預朝政。玄宗即位,以武力消滅了太平公主集團,加強了對宗室和外戚的控制,使得公主不再有機會參與政治。但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國力衰弱,出于政治目的,唐朝皇帝將許多公主下嫁藩邦和藩鎮(zhèn)子弟,這些公主成了政治婚姻的犧牲品。本文試圖從唐代政治格局的變化的角度來揭示公主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
公主作為專制君主的家庭成員,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優(yōu)厚的待遇。漢代“凡皇帝之女為公主,皆列侯尚之”。公主“儀服同列候。其尊崇者加號大長公主,儀服同藩王”。唐代公主“視正一品。”(1)公主還有屬官,漢代公主有家令,唐代公主有“邑司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財貨出入、田園征封之事”。(2)公主不僅在政治上尊崇,而且還有優(yōu)厚的經(jīng)濟待遇,漢代公主有湯沐邑,唐代公主有實封。高宗以前,公主實封三百戶。在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之下,公主作為女性,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自漢至隋,雖然皇太后、皇后干政并不鮮見,但公主參與政治卻極為罕見。唐初仍沿襲公主不參與政治的傳統(tǒng)。李淵第三女在李淵起兵后,在陜西戶縣“散家財、聚徒眾”,很快發(fā)展成為一支七萬人的義軍,號稱娘子軍。后來與李世民會師謂北,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被封為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于他主”,(3)但并沒有參加政治活動。
唐初,功臣和宗室是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核心集團。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下詔,以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位親王、長孫無忌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這次世襲刺史之事雖因各種原因未能實行,但從中反映了太宗依靠宗室、功臣以成李唐王朝磐石之基的良苦用心。作為李唐王朝根基之一的功臣,不僅在朝廷中擔任要職,坐食實封,而且成為公主下嫁、王妃選尚的首選對象。唐初,“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勛貴名臣家”。(4)高祖和太宗的公主絕大多數(shù)下嫁功臣或功臣子弟。高祖十九女,早卒一人,嫁與功臣的有十四人(其中平陽公主在李淵起兵之前嫁柴紹);太宗二十一女,早卒四人,在成婚的十七人中有十四人嫁給功臣子弟。(5)唐初公主的駙馬大多數(shù)是功臣或功臣子弟,作為功臣和功臣子弟,他們或在朝廷中擔任軍政要職,或出任地方的都督、刺史;作為公主的駙馬,他們可以出入宮廷,靠近權力中心。太宗和高宗時期,有好幾位駙馬卷入了宮廷權力爭奪的斗爭,而在駙馬的背后,往往有公主或明或暗的支持。
太宗立長子承乾為太子,但又對太子的表現(xiàn)不滿意,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因此“潛有奪嫡之志,折節(jié)下士以求聲譽”。(6)魏王李泰與太子承乾各自結黨,互相傾軋。太子黨羽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尚太宗城陽公主)和洋州刺史趙節(jié)(高祖長樂公主之子)勸太子起兵,以武力奪取帝位。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起兵事泄,太子承乾被廢為庶人,侯君集、杜荷、趙節(jié)被殺。駙馬都尉王敬直(尚太宗南平公主)坐與太子交結,徙于嶺外??赡苁且驗槌顷柟鞑⑽磪⑴c此事,太宗對城陽公主沒有追究。但是,城陽公主和南平公主的個人命運還是受到了影響。后來,城陽公主改嫁薛瓘,南平公主改嫁劉玄意。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駙馬都尉、右武候大將軍薛萬徹(尚高祖丹陽公主)因罪被除名徙邊。高宗即位,遇赦而歸,授寧州刺史。永徽二年(650年),薛萬徹入朝。駙馬都尉、衛(wèi)州刺史柴令武(尚太宗巴陵公主)以巴陵公主求醫(yī)為名,也返回京城。薛萬徹與柴令武和駙馬都尉房遺愛(尚太宗高陽公主)往來密切。薛萬徹曾對房遺愛夸口:“今雖病足,坐置京師,鼠輩猶不敢動”。并說:“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為主”。(7)后來房遺愛、高陽公主與房遺直因家庭糾紛失和,房遺直揭發(fā)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永徽四年(653年)高宗下詔,以謀反罪賜巴陵公主、高陽公主自盡,柴令武、薛萬徹、房遺愛三人被斬首。左驍衛(wèi)大將軍、駙馬都尉執(zhí)失思力(尚高祖九江公主)坐與房遺愛交結流放嶺表,九江公主請求削去公主封號,與執(zhí)失思力同行,后來死于流放地。顯慶四年(695年)許敬宗誣奏長孫無忌謀反,長孫無忌被削去官職、封邑,流放黔州。其子駙馬都尉長孫沖(尚太宗長樂公主)、從侄長孫詮(尚太宗新城公主)因受長孫無忌謀反案連累也被流放。新城公主后來改嫁韋正矩。高宗死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垂拱四年(688年),宗室越王李貞等諸王密謀聯(lián)合起兵,匡復王室。越王李貞派使者聯(lián)絡壽州刺史、駙馬都尉趙瓌(尚高祖常樂公主),常樂公主堅決支持諸王起兵,對使者說:“為我語越王,昔隋文帝篡周室,尉遲迥,周之甥也,猶能舉兵匡救社稷,功雖不成,威震海內,足為忠列。況汝諸王,先帝之子,豈不得不以社稷為心!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諸王不舍生取義,尚猶豫不發(fā),欲何須耶!”(8)越王等起兵失敗后,趙瓌被殺,常樂公主被逼自盡。
從太宗至武則天稱帝前,共有三位公主被殺,四位公主因駙馬被殺或流放而改嫁,一位公主死于流放地。在這一時期,這些公主均因駙馬卷入宮廷權力斗爭而受到牽連,她們成為宮廷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二、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革唐之命,宣布建立大周,自立為女皇。武則天與高宗李治共生有二女四男。長女剛出生不久就被武則天親手掐死以嫁禍于王皇后。長子李弘與次子李賢因為得罪武則天先后被殺,只有怯懦平庸的李顯和李旦保全了性命。武則天以殘忍手段,以犧牲骨肉親情為代價,終于由昭儀榮登皇后之位,又由皇太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當武則天達到權力頂峰之后,不免感到自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內心深處不免有對死于非命的親生骨肉的愧疚。因此,武則天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更加倍疼愛。武則天在消滅了李唐宗室的勢力后,遍封武氏諸侄為王。但武則天對武氏諸侄并不放心,因為武承嗣、武三思把持朝政,積極活動,想讓武則天立自己為太子,而武則天在傳位于子和傳位于侄之間始終猶豫未定,武則天對武承嗣和武三思心存戒慮。太平公主作為女兒,不會對武則天的權力構成威脅,加之太平公主又非常注意掩飾自己的政治野心,因此,太平公主成了武則天最寵信的人。“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宮禁嚴峻,事不令泄,公主以畏懼自檢,但崇飾邸第”。武則天還打破公主實封的慣例,不斷增加太平公主的實封戶數(shù)?!坝来疽亚俺?,親王食實封八百戶,有至一千戶;公主出降三百戶,長公主加五十戶。太平食湯沐之邑一千二百戶,圣歷初加至三千戶”。(9)圣歷二年(699年)“太后春秋高,慮身后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10)顯然,在武則天死后,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諸武之間發(fā)生權力之爭是不可避免的,而太平公主的地位十分微妙,她與李顯、李旦是兄妹,而她的丈夫武攸暨是武則天的堂侄,太平公主在李顯、李旦與諸武之間充當調停人再合適不過了。武則天在位時期太平公主權勢與地位的上升,使太平公主在武則天死后的朝廷政局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也為日后太平公主干政奠定了基礎。
中宗李顯復位后,皇后韋氏專權,安樂和太平公主乘機公開干預朝政。高宗死后,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為了專權,于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將登上皇位僅兩個月的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另立李旦為傀儡皇帝。中宗李顯被幽禁于房陵,“上每聞赦使至,輒欲惶恐自殺”,由于韋氏勸阻而止。因此李顯對在危難中患難與共的韋氏十分感激,私下許愿:“異日幸復見天日,當唯卿所欲,不相禁御?!币虼隧f氏“及再為皇后,遂干預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11)韋氏欲專權,便極力打擊太子、寵樹女兒安樂公主。中宗生有四子,長子邵王重潤為韋后所生,長安元年(701年)因與其妹永泰郡主、郡主之夫武延基私議張易之兄弟之事被杖殺。譙王重福、太子重俊及溫王重茂均為宮人所生。神龍元年(705年)二月,韋后以重潤之死歸罪于重福,于是貶重福為均州刺史,并令州司派兵防守,不許回京。“安樂公主與駙馬都尉左衛(wèi)將軍武崇訓凌辱太子,或呼為奴,崇訓又教公主言于上,請廢太子,立己為皇太女”。(12)太子重俊不堪凌辱,于景龍二年(708年)與李多祚發(fā)羽林兵,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攻入肅章門,準備殺韋后和安樂公主。中宗發(fā)兵擊敗太子所率軍隊,太子重俊被殺。這時只剩下年幼的溫王重茂,韋后已經(jīng)掃除了其奪取最高權力的障礙。韋后與其女兒安樂公主開始竊權弄柄。
韋后為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神龍二年閏正月一日,敕置公主設官屬,鎮(zhèn)國太平公主儀比親王,長寧、安樂唯不置長史、宣城、新都、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員減半”。(13)按規(guī)定,只有親王才可以開府設官屬,而公主只有邑司令、丞、錄事等屬官,公主開府,破壞了唐朝的職官制度,也為公主干政提供了方便條件。安樂公主等人公開賣官,嚴重破壞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安樂公主“與太平等七公主皆開府,而主府官屬尤濫,皆出屠販”。(14)“安樂、長寧公主及皇后妹郕國夫人、上官婕妤、婕妤母沛國夫人鄭氏、尚宮柴氏、賀婁氏、女巫第五英兒、隴西夫人趙氏,皆依勢用事,請謁受賕,雖屠沽臧獲,用錢三十萬,則別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錢三萬則度為僧尼。其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官凡數(shù)千人”。(15)更為嚴重的是,安樂公主還公開干預朝廷大臣的任用,培植自己的勢力?!鞍矘饭饔闰湙M,宰相以下多出其門”。(16)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命趙彥昭為使,“彥昭既充外使,恐失其寵,殊不悅”。司農(nóng)卿趙履溫“因為陰托安樂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驍衛(wèi)大將軍楊矩代彥昭而往”。(17)安樂公主還恃寵干預司法刑獄,宰相崔湜與鄭愔掌吏部銓選,“傾附勢要,贓賄狼籍,數(shù)外留人,授擬不足,逆用三年缺,選法大壞”。因此被御史彈劾,崔湜、鄭愔下獄。中宗命監(jiān)察御史裴漼按訊,“安樂公主諷漼寬其獄,漼對仗復彈之。夏,五月,丙寅,愔免死,流吉州;湜貶江州司馬”。(18)太平公主在中宗時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神龍元年(705年),因“預誅二張功,增號鎮(zhèn)國,與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女皆食實封,主與相王、衛(wèi)王、成王、長寧、安樂二公主給衛(wèi)士,環(huán)第十步。一區(qū)持兵呵衛(wèi),僭肖宮省。神龍時與長寧、安樂、宣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開府置官屬,視親王”(19)太平公主地位在其他公主之上,“韋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于是推進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義。遠近翕然向之”。(20)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為爭奪權勢,明爭暗奪,“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21)景云元年(710年)元月,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韋后秘不發(fā)喪,暗中進行人事安排和軍事部署,經(jīng)過精心安排之后,韋后臨朝攝政,獨攬軍政大權。太平公主在中宗死后,企圖通過起草中宗遺囑來進行權力安排,阻止韋后獨攬大權。“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但這一計劃到韋后及其親黨的反對,“宗楚客謂韋溫曰:‘相王輔政,于理非宜;且于皇后,叔嫂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遂帥諸宰相表請皇后臨朝,罷相王政事”。(22)太平公主在與韋后的角逐中失利后,與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密議,以武力消滅韋后?!靶谡D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事定,將立相王,未有以發(fā)其端者,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乃入見王曰:‘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乃掖王下”。睿宗即位后,太平公主因擁戴有功,“權由此震天下,加實封至萬戶,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23)太平公主因為得到睿宗的信任和寵愛,權力達到頂峰,太平公主成為實際的執(zhí)政者,“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余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shù),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24)睿宗對權力與政治不感興趣,將大部分政事交給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這樣,在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權力之爭。景云二年(711年)四月,睿宗下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先與太子議之,然后以聞”。(25)第二年七月,睿宗傳位于太子,退為太上皇。八月,玄宗即位。太平公主自中宗以來權勢與地位不斷上升,干預朝政,黨羽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26)因此,太平公主成為玄宗親政的最大障礙。而太平公主又不甘心失去其既得的權勢與地位,玄宗即位之后,二人的矛盾和斗爭公開化、白熱化。玄宗親信劉幽求、張暐等謀誅太平公主,不料事泄,二人被流放。太平公主黨羽和親信竇懷貞等密謀于開元元年(713年)七月四日發(fā)動政變,玄宗先發(fā)制人,于七月三日發(fā)兵殺死太平公主親信蕭至忠等人,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后被賜死。至此,中宗和睿宗時期安樂和太平公主公開干政的局面結束。
唐代中宗、睿宗時期公主干政局面的出現(xiàn),是特殊政治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是武則天的政治遺產(chǎn)之一。武則天在被立為皇后以后,逐漸掌握了朝廷大權,先后以謀反罪鏟除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高宗八子,除一人早夭外,有五人被武則天逼死,只有平庸的李顯、李旦二人保全了性命。高宗死后,武則天臨朝攝政,李唐宗室被誅殺、流放殆盡。這樣,唐朝初期的核心統(tǒng)治階層宗室和功臣集團被從朝廷中清除。中宗復位之后,武氏諸王失勢,李唐宗室經(jīng)過武則天的誅殺所剩無幾,擁立中宗的張柬之,敬暉、桓彥范、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被韋后及其親信排擠出朝廷,此時朝廷出現(xiàn)了權力真空,統(tǒng)治核心階層處于整合階段,為公主干政提供了方便條件。其次,武則天稱帝建立周朝,為同樣懷有政治野心和權力欲望的中宗韋后樹立了榜樣。中宗李顯怯懦、昏庸也為韋后專權提供了可能。韋后為了臨朝攝政,極力寵樹安樂公主,利用安樂公主來打擊太子。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太平公主權勢與地位的提高為日后其在政治上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安樂和太平公主干政是武則天政治遺產(chǎn)。公主干政不僅破壞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導致斜封官大量出現(xiàn),冗員充斥,而且由于公主干政,導致政出多門,朝政混亂;朝廷和宮廷內部的權力斗爭更加復雜、激烈,朝廷中的文武官員各有自投靠不同的政治勢力,宮廷內部政變頻繁,直到玄宗消滅太平公主集團,才結束動蕩不安的政局。
對于公主干政的弊端,當時的有時之士已經(jīng)公開指陳。例如中宗時酸棗尉袁楚客致書宰相魏元忠,指出神龍初年朝政十失,其中第二項即是“公主開府置僚屬”。(27)睿宗時太子洗馬寧原悌在《上時政疏》中諫睿宗驕寵公主,“臣又以悖逆庶人,先朝之愛女也,肆讒慝于朝政,崇甲館之華麗,極宇內之驕奢。新都、宜城,先朝之庶孽,賜不逾己分,言不預外謀,抑以全身,疏以遠害。故寵者則驕而遇害,疏者則抑損而獲全?!\愿公主駙馬,不得假以權要。所犯必有懲,所習必有藝,則九族既睦,萬邦以寧”。(28)玄宗即位以后,加強了對公主、宗室和外戚的控制與防范,從此公主不再有機會參與政治。
三、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公主命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打破了公主們優(yōu)裕恬靜的生活,作為李唐皇室的家庭成員,她們要以女性特有的方式為國分憂。她們之中,有的遠嫁蕃邦,有的下嫁藩鎮(zhèn)子弟,以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為維系大唐帝國的安危盡一份力。
在家天下的時代,公主的婚姻不僅僅是兩姓結好、兩情相悅那樣簡單,往往有政治因素參與其中。唐初公主絕大多數(shù)出嫁功臣及功臣子弟,其目的在于加強李唐皇室與功臣勛戚集團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鞏固大唐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很快席卷河北,攻占洛陽和長安東西二京。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于靈武即位,擔負起平定叛亂、收復兩京的重任。此時唐朝軍隊主力已被叛軍擊潰,士氣低落。唐軍只好向回紇借兵平叛?;丶v自開元以后開始強盛,天寶初,回紇酋長葉護頡利吐發(fā)遣使入朝,被冊封為秦義王,懷仁可汗。至德元年(756年),肅宗派敦煌王承寀出使回紇,回紇遣使來朝,請求與唐和親。次年九月,回紇派太子葉護率四千兵馬協(xié)助唐軍平叛。乾元元年(758年)七月,肅宗將次女寧國公主嫁給回紇英武威遠毗伽可汗。和親由來已久,“和親作為統(tǒng)治階級處理民族關系的一項政策,則始于漢初,終于清代”。(29)和親對于中原的漢族王朝來說,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從漢到隋,中原王朝嫁出去的和親公主,沒有一位真正的公主,大都是宗室之女,有的是宮女,經(jīng)過皇帝冊封之后以公主名義出嫁的。唐朝自太宗至玄宗時期共有十二次和親,出嫁的公主也沒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肅宗寧國公主是第一位真正的和親公主。肅宗以寧國公主出嫁回紇可汗的目的,宗室漢王李禹說的很明白:“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比者中國與外蕃親,皆宗室子女,名為公主。今寧國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萬里嫁與可汗”。(30)寧國公主對這次和親的目的與意義也十分清楚,故在咸陽磁門驛站與肅宗臨別時,“公主泣而言:‘國家事重,死且無恨’”。(31)肅宗以后,又有兩位公主嫁給回紇可汗。安史之亂后吐蕃乘機占領河西地區(qū)。貞元三年(787年),回紇可汗遣使貢方物,并請求和親,德宗未允。不久,吐蕃進犯隴州,京師震動。李泌向德宗獻策,“臣愿陛下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32)德宗為太子時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討伐安史叛軍,曾在陜州被回紇可汗所辱,因此對回紇耿耿于懷,不僅不愿與回紇和親,也不愿與回紇修好。經(jīng)過李泌再三勸說,才同意采納李泌之策。貞元四年(788年)十月,德宗以第八女咸安公主出嫁回紇合骨祿可汗。憲宗元和初,回紇改稱回鶻,并屢次請求和親,“朝廷以公主出降,其費甚廣,故未之許”。元和末,“憲宗以北虜有勛勞于王室,又西戎比歲為邊患,遂許以妻之。即許而憲宗崩”。(33)穆宗即位,于長慶元年(821年)將憲宗第十女太和公主出嫁回鶻崇德可汗。唐代三位公主先后出嫁回紇可汗,(唐朝歷史
www.lishixinzhi.com)其政治目的十分明顯,即通過和親結好回紇,借回紇之兵平定叛亂和利用與回紇結盟來對抗吐蕃。和親對于唐朝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決不是象有學者所說的那樣,“唐代的對外和親并不是唐朝的屈辱,而是一種對外蕃的施恩”。(34)和親是以犧牲公主個人的幸福為代價的。公主身嫁千里之外的蕃邦,言語不通,其悲慘凄涼的心情是不難想象的。肅宗寧國公主出嫁回紇不到一年,毗伽闕可汗死,回紇貴族要寧國公主殉葬,公主不從,乾元二年八月,寧國公主回到長安,過起寡居生活。正如崔明德先生所說“從漢匈奴和親到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注:安化公主實為宗室之女。)嫁南詔王舜共1003年中的共112次和親,沒有哪一位公主是含笑顏出塞或入塞的”。(35)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尤其是河北諸鎮(zhèn),由于軍事實力強大,公然舉兵與朝廷對抗,甚至稱王稱帝,氣焰囂張。代宗和德宗時期,藩鎮(zhèn)反叛不斷,唐朝為藩鎮(zhèn)問題所困擾。唐朝除以武力討伐反叛者之外,還利用婚姻關系來籠絡跋扈的藩鎮(zhèn),鞏固朝廷與藩鎮(zhèn)之間的關系。唐后期,共有十三位公主出嫁子弟。
唐代公主下嫁藩鎮(zhèn)子弟,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借以籠絡跋扈的藩鎮(zhèn)。例如田承嗣,“雖外受朝旨,而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甲兵,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丁壯從征役,故數(shù)年之間,其眾十乃。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wèi),謂之牙兵??ひ毓倮簦宰允鹬?,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jié)”。(36)大歷九年(774年),代宗以皇女永樂公主許嫁田承嗣之子田華,“上意固結其心,而承嗣益驕慢”。(37)二是借以獎賞忠于朝廷的有功藩鎮(zhèn),例如成德軍節(jié)度使張孝忠參與平定李惟岳、朱滔、王武俊叛亂,屢立戰(zhàn)功,貞元三年(787年)“加檢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38)唐代公主出嫁藩鎮(zhèn)子弟情況具體如下:
代宗永樂公主出嫁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之子田華,
代宗升平公主嫁郭子儀之子郭曖,
代宗嘉誠公主嫁魏博節(jié)度使田緒,
德宗義章公文嫁成德節(jié)度使張孝忠之子張茂宗,
德宗義陽公主嫁成德節(jié)度使王武俊之子王士平,
順宗云安公主嫁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之子劉士涇,
順宗襄陽公主嫁義武節(jié)度使張茂昭之子張克禮,
順宗虢國公主嫁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之子王承系,
憲宗普寧公主嫁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于頔之子于季友,
憲宗臨真公主嫁淮南節(jié)度使衛(wèi)次公之子衛(wèi)洙,
文宗壽安公主(本琛王之女)嫁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元逵,
懿宗同昌公主嫁武昌節(jié)度使韋愨之子韋保衡,
昭宗平原公主嫁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之子李繼侃。
唐代公主出藩鎮(zhèn)子弟大都是在代宗至憲宗時期,此時正是朝廷與藩鎮(zhèn)關系最為緊張時期,另外,公主出嫁河北藩鎮(zhèn)子弟者人數(shù)最多,足以說明這種婚姻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即通過皇室與藩鎮(zhèn)聯(lián)姻來加強朝廷與藩鎮(zhèn)之間的主從關系。
唐代公主出嫁藩鎮(zhèn)子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唐前期公主大多出嫁功臣子弟和外戚之家,唐后期,皇帝羨慕士族禮法修整,希望選士族子弟作駙馬。如憲宗時權德輿女婿獨孤郁任起居郎,充翰林學士?!皺嗟螺涀飨?,郁以婦公辭內職,憲宗曰:‘德輿乃有此佳婿’。因詔宰相于士族之家選尚公主者”。(39)但在憲宗時,卻以普寧公主出嫁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于頔之子于季友。于頔在鎮(zhèn)“公然聚斂,恣意虐殺,專以凌上威下為務”。(40)憲宗即位,于頔為其子求尚公主,元和二年(807年)憲宗以普寧公主出降于季友。“翰林學士李絳諫曰:‘頔,虜族;季友,庶孽,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擇高門美才’。上曰:‘此非卿知所知”。(41)一句“非卿所知”道出憲宗另有隱衷。昭宗以平原公主出嫁李茂貞之子更是別無選擇。“平原公主,積善皇后所生,帝在鳳翔,以主下嫁李茂貞子繼侃,后謂不可,帝曰:‘不爾,我無安所”。(42)
總之,安史之亂以后,雖然公主不再參與政治,但由于唐朝國力衰弱,內憂外患交織,不得不利用公主的婚姻為政治服務,因此出現(xiàn)了兩種典型的政治婚姻,即和親與公主下嫁藩鎮(zhèn),許多公主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穆宗以后,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宦官不僅控制了朝廷軍政大權,而且操縱了皇帝。公主的婚姻也大多操之于宦官之手,公主的地位一落千丈,從敬宗到昭宗共有44位公主,其中38位公主的選尚情況不明。這表明,這一時期公主已基本上從政治生活中消失。
注釋:
?。?)《通典》卷三十《職官》
?。?)《大唐六典》卷二十九
?。?)《新唐書》卷八十三《平陽公主傳》
?。?)《新唐書》卷九十五《高儉傳》
(5)《冊府元龜》卷三百《外戚部·選尚》,《新唐書》卷八十三《公主列傳》,《唐會要》卷六《公主》。參見王壽南:《唐代公主之婚姻》,《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六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九
?。?)《資治通鑒》卷二百零四
?。?)《新唐書》卷八十三《太平公主傳》
?。?0)《資治通鑒》卷二百零六
(11)《資治通鑒》卷二百零八
?。?2)同上
?。?3)《唐會要》卷六《公主設官屬》
?。?4)《新唐書》卷八十三《安樂公主傳》
?。?5)《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九
?。?6)同上
(17)《舊唐書》卷九十二《趙彥昭傳》
(18)《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九
?。?9)《新唐書》卷八十三《太平公主傳》
?。?0)同上
?。?1)《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九
(22)同上
?。?3)《新唐書》卷宗八十三《太平公主傳》
?。?4)《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七
?。?5)《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
(26)同上
(27)《資治通鑒》卷二百零八
?。?8)《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八
?。?9)崔明德:《漢唐和親史稿》第5頁
(30)《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
?。?1)同上
?。?2)《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
(3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
?。?4)王壽南:《唐代的和親政策》,《唐代研究論集》第四輯
?。?5)崔明德《漢唐和親史稿》第30頁
?。?6)《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田承嗣傳》
(37)《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五
?。?8)《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張孝忠傳》
(39)《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七
?。?0)《舊唐書》卷一百零六《于頔傳》
?。?1)《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七
(42)《新唐書》卷八十三《平原公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