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師 裴中軍 2011年7月13日 08:07
師德,一種樸素的解說: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優(yōu)良的師德,如“當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為人師表,教學相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德古來有之,且不同的時代對師德有不同的要求。今天的師德是對過去師德的繼承和發(fā)展,是與時俱進的。當今時代,我的師德觀是:愛心是基礎,責任心是關鍵,奉獻精神是升華。
愛心
在當今的社會中,教師必不可少的,其最主要的品質(zhì)就是要關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學生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教師就要以愛為出發(fā)點。教師的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激勵,對學生獲取知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愛是教師對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無私的愛,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巨大力量。
一、教師愛學生就是全面了解學生。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她們的情況千差萬別,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才能對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和幫助。我從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每接一個新班,都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家訪。通過家訪,我認識到許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習慣的好壞與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家庭情況有著直接的關系,于是,我就和他們的家長討論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家長認識到自己對孩子要負責,要為孩子盡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了解學生,我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生日晚會、讀書會、才藝展示會、學習經(jīng)驗交流會、師生對話會、新年聯(lián)歡會、演講比賽、春游、走進大學等。這些活動對增進師生情誼,對全面了解學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教師愛學生就是處處為學生著想。
教師的愛應該是無私的,真摯的,教師只有處處為學生著想,用自己的愛去溫暖學生,才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才能成功。記得2009屆我班有一名殘疾學生,上學期間父親去世,母親又生活在農(nóng)村,生活非常困難。他性格內(nèi)向,很自卑,常常一人坐在教室里發(fā)愣,學生成績嚴重下降。我想方設法找他談心,開導他,動員全班同學主動去幫助他并為他捐款,申請學校為他免除學雜費;鼓勵他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地,他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最終考取了濟南大學。他在畢業(yè)聯(lián)歡會上說道:“將來有一天,我會領著我心愛的女人在上海灘上漫步”。這不正是教師的愛結出的愛的果實嗎?
三、教師愛學生就是尊重信任學生。
信任和尊重學生是教育學生最好的良方,特別是對那些犯有錯誤的學生,更要注意教育方法,要相信他們,對他們要耐心進行說服教育,而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損害他們的人格。記得2005屆有一個學生,高三一摸后的一天下午,當我看到他情緒非常低落,考試的試卷也沒有及時更正,出于關心,我問了他一下,他不僅不領情,還沖我發(fā)起火來。當時我很冷靜,任憑他發(fā)火,沒有說話,很多同學和老師都很生氣,認為我不應該如此放縱他,應該好好教訓他。我沒有那樣做,是因為我能理解他:考試沒考好,壓力又大。事后,這名同學非常后悔,不僅找我承認了自已的錯誤,而且,從此以后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終生難忘,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成功嗎?
四、教師愛學生就是公平對待學生。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符·贊科夫說過這樣一段話,“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教師在教育、評價學生時應當公平正直無私,無論學生的家庭狀況如何,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無論學生的各種習慣好壞,教師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偏愛一個學生,也不能袒護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后進生,教師更不能歧視,而應更加倍愛護。
五、教師愛學生就是嚴格要求學生。
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教師愛學生不能無原則的愛,不能溺愛、放縱,而要嚴格要求。嚴格要求是愛的特殊表現(xiàn),是教師高度責任感的體現(xiàn)。嚴與愛是統(tǒng)一的。當學生做了好事或是取得進步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與表揚和鼓勵,但當學生犯了錯誤,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也應該及時地進行批評指出,幫他分析錯誤的原因,使其改正,而不能姑息遷就。要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新形勢的合格人才。
熱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應有的品德,也是一個教師智慧的源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激勵學生前進。
責任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教師更需要責任心。
一、責任心對教師而言,是師德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師德的外在表現(xiàn)。
教師的教育責任心,體現(xiàn)在對待教育事業(yè)、對待學校、對待學生的工作態(tài)度與教育實踐中,體現(xiàn)在自身的教育業(yè)績中。沒有教育責任,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對我們教師來說,一屆學生未教好,還會有下一屆,還可以重頭再來;而對于家長,只有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重頭再來。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對于家庭來說他就是百分之百。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對我們報有希望。我們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贊譽,實現(xiàn)學校的發(fā)展和老師的自身價值提升,就必須把我們的責任心分解在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的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去,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中都得到發(fā)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成功。
二、責任心是一種大愛,也是一種良知。
責任心能促使我們遠離銅臭,守住寧靜,淡薄名利,樂教奉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的責任心能促使我們愛生如子,誨人不倦,鉆研業(yè)務,精于教學,發(fā)展學生,成就自我;教育的責任心能促使我們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教書育人、面向全體、對學生未來負責。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該承認,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師每天都進行著大量的平凡瑣碎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備課,上課……重復性勞動單調(diào)而缺乏新鮮感,刺激性。但是我們教師應該立足現(xiàn)今,著眼未來,以苦為樂,甘于寂寞,勤勤懇懇,充當人梯,負起我們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為后代著想,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我們祖國千秋大業(yè)負責。
三、責任感能激發(fā)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
教育水平有高低之分,教育責任心不應有強弱之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才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幸福的學習生活,享受到教育人生的樂趣;而失去責任感不僅喪失自身的發(fā)展,同時也將失去必要的做人良知。我們應該讓學校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地方,成為人獲得知識和能力、不斷豐富精神的世界,校園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溫磬最令人向往最具有人性的地方。這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努力。
奉獻
一、奉獻出發(fā)于樂業(yè)。
教師的工作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利他的工作,他不可能獲得直接的財富,改變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同時,工作質(zhì)與量也很難定量化、數(shù)字化。因此,教師要有一種奉獻精神。作為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上的某些利益關系,要注意把對物質(zhì)追求動力升華為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要堅決反對把師生關系視為金錢關系,要滿腔熱忱地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敬崗愛業(yè),從而升華為崇高的師德。要把個人主義,利已主義的意識轉化成為個人對職業(yè)的奉獻精神,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充分認識只有社會整體利益發(fā)展,個人利益才能充分發(fā)展。當意識升華為奉獻精神時,便會自覺地通過自己辛苦勞動,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教書育人、培養(yǎng)英才,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中作出崇高而神圣的貢獻。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從事高三教學工作。我?guī)н^不少班級,在工作中,我總是耐心開導,循循善誘,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記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住校生突然發(fā)病,我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醫(yī)院,當時聽到醫(yī)生說,幸好來得及時,如果再晚一步就有危險了,這時的我由于勞累胃病發(fā)作了,但是,學生得到及時治療,我打心底里高興,也深切的體會到了奉獻的樂趣。
二、奉獻立足于本領。
練好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質(zhì)是奉獻的基礎。俗話說得好,打鐵要靠本身硬,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體素質(zhì),教師就須具備真才實學,“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的學習不可能一次就完成,要做到“清如許”,就須天天學,堅持不懈地學。教師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以涓涓清泉滋潤心田,在教學中才能像長流水一般進行灌溉。如果知識貧乏,孤陋寡聞,那就難以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我是??飘厴I(yè),為了教好高中,我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業(yè)務,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為此我在兩個方面作持續(xù)不斷的努力。一是打業(yè)務底子。由于先天不足,我不得不用超過別人雙倍乃至數(shù)倍的功夫學習,天天明燈伴我過午夜,終于取得了碩士學位,工作之余,我還善于做一些研究工作,參編著作多部,主持省市級科研課題四個,已有三個結題,并榮獲省市級科研成果獎;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三十多篇,并有多篇獲獎。教學成績顯著,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幾乎每年都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青年工作者、優(yōu)秀教研組長、優(yōu)秀教師、十佳教師等。個人事跡連續(xù)兩年被微山電視臺教育之窗欄目報導,2010年被推薦為山東省名師工作室成員。二十多年的風雨滄桑,二十多年的任重情長,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辛苦,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苦得其所,樂在其中。當辛勤的耕耘有了收獲,當我受到學生的尊敬,當尊師之風日盛之時,再苦再累,我亦心甘情愿。
三、奉獻著眼于未來。
教育事業(yè)是著眼于未來的事業(yè),教育工作的性質(zhì)與特點要求教師應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yè)敏感,應跟隨著時代奮力前進。首先是更新教育觀念,從思考問題的習慣軌道上解放出來。教育要為人的發(fā)展提供四大支柱,即學會學習(學習力、理解力、消化吸收能力、知識系統(tǒng)化能力等)、學會做事(首創(chuàng)精神、協(xié)作能力等)、學會共同生活(參與精神、合作精神等)、學會發(fā)展(發(fā)展個性、潛能、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也就是教育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使之具有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與創(chuàng)造性學力。從我的教育實踐看,我覺得教師常犯三多三少的毛?。貉矍皩W生看得多,將來建設者的形象、要求考慮得少;知識要求多,能力訓練考慮得少;分數(shù)看得多,實際能力考慮得少。這種育人的觀念與當今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距離甚遠,許多活生生的事實給我以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育人”不是一般地理解為培養(yǎng)學生,而是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中認識。教師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zhì)要求、德才要求,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做老師后定要目中有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千萬不能“重術輕人”。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后幾十年中所需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如果學生具備了自學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與精神,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就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終生受益不盡。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事業(yè)是常青的。教師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延續(xù),教師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作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實踐。聞一多先生在《紅燭·序詩》中寫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我這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這種紅燭精神,因為這就是新時期教師的奉獻精神。
總而言之,愛心是教育古今不變的主題,責任則是教師永恒的承諾,奉獻精神是教師永遠的追求。在新的時期,作為教育的主體,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樂于奉獻的人民教師,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