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公
我們都知道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但是,修辭是不是僅僅指這些?到底什么是修辭呢?仔細閱讀本文,看看作者是怎樣闡述這個問題的。
自讀本文,要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作者的觀點,并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要注意在平時的語言實踐中有意識地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
選自《張志公文集》第2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張志公(1918—1997),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課程教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什么是修辭?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無論說話,還是寫文章,就是把語言材料組織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訴別人一件事,說明一個問題,或者表示一個意見。語言材料很多,在表達的時候,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比如說,有個小孩很靈敏,很好玩,我很喜歡他。要把我對他的印象說出來,用什么詞兒呢?用“靈”“機靈”“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兒”?或者用一般常說的“聰明”?這就有個選擇,從中選一個最足以表示我對他的印象的說法。說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可以說“這個小孩真聰明”,也可以說“這個小孩真不笨”,這又有所選擇。“他心靈手巧,樣樣都行”,這句話很整齊;“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這句話不像上一句四個字四個字的,不整齊,但是也可以,也不錯。我們可以很平實地說出對一個孩子的印象,“他舉止動作活潑靈敏”,也可以打個比方,“這小孩真麻利,活像個小猴子”。這是隨便舉幾個例子,從用詞到說一句話、一段話,這里邊可以選擇的方面很多很多。認真細致地選擇,并且能很迅速地選出最需要、最適當?shù)恼f法,就是修辭的能力。上面舉的是日常生活中不關重要的話。說重要的話,講重要的道理,發(fā)表重要的意見,也需要選擇,越是內容重要,越需要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辭很重要,應該具有這種能力。
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是從現(xiàn)有的語言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是可以的。所謂創(chuàng)造性,是指在選擇運用之中有獨到之處。
修辭既是選擇的過程,就得有選擇標準。怎么選擇?根據(jù)什么選擇?怎么叫選擇得好?怎么叫選擇得不好?
選擇語言材料是為了使我們說的話、寫的文章具有準確性,就是能夠把客觀事物在我們頭腦里的反映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僅準確,并且富有表現(xiàn)力。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這是我們選擇語言材料最根本的考慮。就拿上面的例子說,說一個小孩“靈”,“機靈”,“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兒”,這些詞語并不是毫無差別的,用哪一個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對這個小孩的印象呢?選擇首先要從這里考慮:哪一種說法最準確。同樣都準確,用這個說法是準確的,用另一個說法也是準確的,那就要考慮,用哪一個說法表現(xiàn)力更強,能夠把我對小孩的很好的印象有力量地表達出來,使聽的人、讀的人受到更大的影響,能夠和我產生共鳴呢?
所謂準確性、表現(xiàn)力,不能單單從自己主觀方面考慮。語言是交際工具,有說的一方,有聽的一方;有寫的一方,有讀的一方。說的人、寫的人不僅要考慮主觀方面的目的,也要考慮客觀方面的要求。只有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比如,你說一件事,聽的人在工作很忙、時間很緊的情況下聽,希望你簡明扼要地說,這是客觀的希望和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左用一個比方,右用一個形容,希望自己說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你的主觀愿望不能說不好,但是不符合客觀的要求,效果就不好。不論你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選擇得多么好,也達不到目的,作用會打折扣。聽的人性急,不耐煩,反而可能聽不清楚,同你的主觀愿望恰恰相反。所以,選擇語言材料,進行修辭工作,既要考慮主觀,又要考慮客觀,力求主客觀的統(tǒng)一。
這就涉及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了。如果你對孩子們講一件事,用了一些抽象的、比較難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復雜的句子,總之,要很費一些思索才能夠理解清楚,盡管你所選擇的詞、句子都不錯,話組織得也不錯,但是效果并不好,因為不適合對象。相反,如果你是對一些理解能力比較強的青年人、成年人說同一件事,幾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你卻反復解釋,這樣說了那樣說,反反復復,效果也不會好,因為不適合對象。同樣的一件事,對家里的人隨便說說,向熟悉的同志介紹介紹,或者你覺得需要向領導反映一下,匯報匯報,在這些不同的場合,就需要有一定區(qū)別的講法,就是說要得體。對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同志,很嚴肅,像煞有介事,或者向領導匯報,嘻嘻哈哈,“談笑風生”,都不得體。所以,修辭,也就是選擇語言材料,組織語言材料,要考慮對象,注意場合。話說得得體是很重要的。所謂得體并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虛偽,說些言不由衷的話,那樣根本談不到得體與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在這樣的場合,同這樣有關系的一些人說一件事,怎樣說最恰當,合乎這種場合的要求,合乎聽話人和說話人相互關系的要求。這可并不是說對于什么樣的人說話可以大模大樣,對于什么樣的人說話要低三下四,不是指這種區(qū)別。對任何人說話都不應該大模大樣,也不需要低三下四。不過,對象不同,說話總應該有些區(qū)別。無論對長者、老者說話,對年輕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說話,都需要誠實、親切。對長者、老者,總要多一點尊敬的神態(tài)吧,對年輕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總要多一點關切愛撫的神態(tài)吧,這就是得體的問題。對長者、老者、老師、長輩說話,缺少應有的尊敬的表示;對一個孩子說話,缺少應有的關切愛撫的表示,那能夠說是得體的嗎?當別人稱贊自己的時候,總應該有點謙遜的表示,但是,也得實事求是,謙遜過頭,達到了不合事實的虛假程度,也就不得體了。相反,不謙遜,很不客氣,哪怕自己確實做了一點有成績的事情,不論對誰,表現(xiàn)了不謙遜,不客氣,也是一種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在真實的、實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據(jù)具體的場合、具體的對象,采取恰當?shù)恼f法,表現(xiàn)出自己一種應有的修養(yǎng),一種比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這就是得體。不論口頭上說話,書面上寫文章,都應該考慮這個問題。所謂要講點精神文明,要講點語言美,并不是要學點花巧,而是要實事求是,要真實,親切,而又得體。說到這里,就自然要聯(lián)系到選擇語言材料,也就是說進行修辭工作的又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語言有一個很長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古到今,語言是一步一步發(fā)展過來的。語言材料有不少是從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也有不少是逐漸產生的一些新的材料,所以,它既有歷史的連貫性,又有不同時代的時代性。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交流思想感情,是一種社交活動。那么,它不能不受社會發(fā)展變革的影響。然而,語言又是一個全民性的交際工具,它不像社會變革那么劇烈。所以,在各個不同的社會里,它既有某些共同性的東西,又有不同社會的一些不同風習、特點的反映。因此,選擇語言材料,怎么叫做選擇得好,怎么叫做選擇得不夠好,或者不好,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既有要求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學習修辭,不能完全沒有時代觀點,不能完全沒有社會觀點。靜止地來講,說某種修辭方法好,不考慮時代和社會的因素,這種講法是不夠準確的。我們今天的社會對于語言的運用,首先要求準確性,也就是要求實事求是,要求樸實。當然也要求有表現(xiàn)力。然而,必須明確,表現(xiàn)力是在準確性的基礎上存在的,失去了準確性,談不到表現(xiàn)力。假話、大話、空話不論裝飾得多么好,因為它是不準確的,所以它是缺乏表現(xiàn)力的,是我們不僅不提倡,并且反對的。一提到學習修辭,往往引起聯(lián)想,就是怎么把話說得漂亮一些,怎樣把文章寫得漂亮一些。我們不反對說話說得漂亮,文章寫得漂亮。美,優(yōu)美,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是,必須首先記住,只有在實事求是、準確、嚴密的基礎上才能談得到漂亮、優(yōu)美。假話、大話、空話是最不優(yōu)美的話,最不漂亮的話。當我們學習修辭的時候,這是首先要明確的。此外,現(xiàn)代化要求一切講究速度,講究效率。說話,寫文章,也是這樣。因此,我們提倡簡潔,明快。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些名句,作為認真仔細、一字不茍的寫作態(tài)度,說明寫作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不是馬馬虎虎就可以取得成就的,講講未嘗不好。但是,在我們的寫作實踐中,需要的是既嚴肅而又敏捷的態(tài)度和能力。為一個字琢磨好半天,以至窮年累月地去下修辭的功夫,我們不去過多地提倡。這也可以認為是修辭有時代性的一個方面。
最后要說到,修辭既是一個選擇過程,那么,只有我們對于語言知道得多,在我們頭腦里有豐富的積累,才有選擇的余地。如果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很貧乏,總共就知道那么一點點,就會那么一點點,還說得上什么選擇呢?要達到基本上準確都很困難,因為語言材料不夠用,表現(xiàn)力就更談不上了。所以,通過廣泛閱讀優(yōu)秀的讀物,平時從各個渠道留心生活里的那些優(yōu)美的有用的語言材料,不斷地充實自己的語言積累,才能使自己的頭腦里有一個豐富的語言寶庫。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我們需要的時候,才能從這個寶庫中選擇出所需要的材料。因此,學習修辭,先決的條件是要豐富自己的語言,不這樣,談不到修辭能力。所以,僅僅把修辭看成為一種技巧或技術是不夠的。豐富語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系非常密切。在這樣的基礎上,語言會逐漸地豐富起來。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學習一點修辭知識,這時,修辭知識才會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使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起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