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蟲,古人喜歡的秋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序至秋天。
進入秋天,唐宋以后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大概要數(shù)“玩蟲”,這是古人的秋趣之一。古人所玩之蟲都是鳴蟲,古人為什么喜歡玩蟲?因為有“蟲情結(jié)”。
(南宋蘇漢臣繪《秋庭嬰戲圖》兩孩子正在斗蟲)
如何玩蟲?有什么講究?歸納起來有四:一賞蟲鳴,其曰“聽蟲”;二觀蟲勢,叫作“斗蟲”;三則樂在捕,俗稱“捉蟲”;四工于蓄養(yǎng)和繁殖,謂為“養(yǎng)蟲”。
鳴蟲與中國古人的生活聯(lián)系相當緊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很多節(jié)候,都是根據(jù)鳴蟲的表現(xiàn)來定義的。如立夏“螻蟈鳴”,夏至“蜩始鳴”、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蟬鳴”、秋分“蟄蟲坯戶”、霜降“蟄蟲咸俯”,等等。
(古本《爾雅》插圖中的鳴蟲蟋蟀)
中國人對鳴蟲的關(guān)注在先秦時即已開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便有多首詩寫了蟲子。《國風(fēng)·豳風(fēng)》的《七月》一詩,對大小動物在各個月份里的表現(xiàn)寫得準確而又生動,其中便提到了蟬、蚱蜢、蟈蟈、蟋蟀等多種鳴蟲。
如,“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陰歷四月份植物遠志結(jié)籽,五月蟬(知了)開始在樹上鳴叫了。
再如,“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床下”:陰歷五月蚱蜢開始伸腿鳴叫,蟈蟈則在六月動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十月鉆到床底。
(明代王圻《三才圖會》中的鳴蟲)
從《詩經(jīng)》描寫的情況來看,先秦時鳴蟲已融入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男女情感?!秶L(fēng)·召南》里的《草蟲》一詩寫道: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借鳴蟲表達男女間愛的感覺——草蟲喓喓在鳴叫,蚱蜢四處在蹦跳。久未見到心上人,心中憂愁不安寧……
古人為什么喜歡鳴蟲?當然與其善鳴有關(guān),也有《草蟲》詩中那份纏綿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蟲子身上驚人的生殖、繁衍能力,帶給古人的一種驚奇和一份想象。
(中國最早研究蟋蟀專著《促織經(jīng)》,清朝刻版)
以螽斯(蟈蟈)為例,古人認為這是一種靈蟲,“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生殖的古人自然十分迷信之。
《詩經(jīng)》中的《螽斯》 ,全詩用螽斯來比意,均未離開“宜爾子孫”一語:“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毕X蟈張開翅膀,在低空群飛;子孫眾多,預(yù)示家族興旺。
中國古人因此認為“螽斯衍慶”。而繁殖能力超強,這是自然界蟲家族的共同特點,即便令人討厭的蚊蠅都有這本事,所以人們用表示子嗣眾多的“昆”字來定義蟲家族,稱為“昆蟲”。
(圖:老北京玩蟲用具,博物館藏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