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
為啥到了秦始皇這里出現(xiàn)了大統(tǒng)一……
中國歷史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集權制度……
中國的大統(tǒng)一為何會存在兩千多年……
漢武帝為什么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佛教為何傳入并能融入中國的文化……
中華大地為什么會屢屢被外族統(tǒng)治……
大清王朝為何會在那個時候倒下了……
……
你可知道?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要顛覆自己的文化……
歷史為何沒有選擇北洋政府、國民黨……
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策略為什么會成功……
地主階級為何要在土改運動中被消滅……
人民公社為什么會出現(xiàn)……
三年自然災害為何發(fā)生……
文化大革命起了啥作用……
……
你可知道?
改革開發(fā)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大學的邏輯是什么……
為何會有獨生子女政策……
環(huán)境污染為啥這么厲害……
一脈相承的城鎮(zhèn)化改造……
兩千多年以來,在華夏大地上發(fā)生的這一切以及即將發(fā)生的,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必然。
==============================
==============================
==============================
用【大數(shù)據(jù)】的思維來視角人類的歷史
最近幾年出現(xiàn)了【大數(shù)據(jù)】思維方法,是一種很有效的認識事物的方法。當一個人站在某種觀點,在小數(shù)據(jù)的背景下去觀察某個事物的時候,實際上,這種觀察的方法已經決定了事物最后呈現(xiàn)的結果。
比如:我們站在西方哲學的觀點,去觀察中國古代的智慧,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智慧是一種非常落后、不完善的哲學。站在西方語言的觀點,去觀察中國古代的文字語言,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文字同樣是一種非常落后、不完善的文字語言。站在西方歷史的觀點,去觀察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基本上就沒有歷史,只是一個個王朝在重復著;來觀察中國當代的歷史,會認為中國哪兒做得都不對。
這種思維的結果,用量子理論來說,就是觀察者的觀察方式決定了觀察的結果。【大數(shù)據(jù)】思維方式是克服這種思維方式最有效的辦法。
既不要站在西方的觀點、也不要站在中華的觀點,而是不帶任何觀點,把所有人類在歷史進程上的時間點、發(fā)生的事件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歷史也許會給我們呈現(xiàn)一些更為本質性的內涵。
人類歷史進程中發(fā)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看起來都是當事者的意志造成的,但是,我們用【大數(shù)據(jù)】的思維把重大的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審視,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背后,都蘊含著一種【歷史使命】。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西方文明,TA們的歷史,從古自今都是在這種【歷史使命】下發(fā)生。
就從這點看來,由量子力學所引發(fā)的另一個哲學思考【人是沒自由意志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別看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是由當事人的意志作出的,但是,背后都無法脫離【歷史使命】的軌道。
我們在前三篇長微博(《破除“科學”的迷信》、《人類為什么會出現(xiàn)科學?》、《中華源頭文明為人類保存著完整的「感知真實」科學體系與社會思潮》)中,描繪了一個人類歷史進程的框架:西方的先賢們以及中華的先賢們都是一些感知能力超強的人。TA們都感知到了【重疊世界】的存在。但是,雙方也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難題:無法將這種需要超強感知能力的認識,轉達給感知能力一般的人。于是,西方文明、中華文明有了各自的【歷史使命】。
西方文明的【歷史使命】是搭建一種【知識背景】。有了這種【知識背景】才可能讓感知能力一般的人也能體驗、認識到【重疊世界】的存在。西方文明從畢達哥拉斯開始,一直到2015年量子論被實驗驗證、虛擬現(xiàn)實技術即將市場化應用,以及其中發(fā)生的歷史,其實都是圍繞著這個【歷史使命】所發(fā)生的。
而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是傳承【感知真實】的科學體系。【感知真實】的科學體系是中華先賢從甲骨文造字時代開始,基于強大的感知能力建立起來的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這套科學體系與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體系截然不同,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體系是完全依賴感覺能力,被束縛于感覺能力的【感覺真實】的科學體系。而【感知真實】的科學體系,則擺脫了感覺能力的束縛,建立在超強感知能力基礎上的。但是,TA的應用科學比如:《易經》、《黃帝內經》,感知能力一般的人也能用,所以,這套科學體系是非常了不起的。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分類方法,這套【感知真實】科學體系完整的包括了基礎理論、應用科學、社會思潮。中華文明從孔子時代開始,一直到今天所發(fā)生的所有的歷史,也都是圍繞著這個【歷史使命】發(fā)生的——怎么把【感知真實】的科學體系傳承下去。
==============================
==============================
==============================
中華文明【歷史使命】的構成
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承”,這個“傳承”還有其內在的構成。包含了“傳”與“承”兩個部分。
“傳”的部分與西方文明摸索【知識背景】的部分,基本上是同步發(fā)生的。當西方文明開始搭建【知識背景】的時候,中華文明“傳”的【歷史使命】也就結束了,進入到“承”的部分。
而“承”的部分又有兩個部分構成,前一個部分是“清理”,后一個部分是“恢復”。就像一樣東西被保存了很多年,重新要用的時候,上面一定是積了很多灰,這些灰是要清理掉的,清理之后才是恢復。
中華文明【歷史使命】中的“清理”部分,又與西方文明搭建【知識背景】的部分是同步發(fā)生的,當西方文明搭建好了【知識背景】,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也開始要進入“恢復”的部分。
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基本上就是這樣構成的。
==============================
==============================
==============================
孔子在中華文明【歷史使命】中的作用
孔子的出現(xiàn),代表著中華文明開始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
甲骨文造字年代相對于孔子來說也是個遙遠的古代。從甲骨文造字年代到孔子出現(xiàn)的年代,這段歷史的中華文明,從今天看來似乎也經歷過一次產生、興盛、衰退的過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甲骨文,孔子很有可能就沒有見過。保存于甲骨文中的【重疊世界】原理,以及相應的應用科學,到了孔子的時候,都要孔子從繁雜的古代典籍中挖掘,向各種各樣的文化名人去討教之后,還得憑借孔子過人的悟性,才有所發(fā)現(xiàn)??鬃拥臍v史價值就在于,他把當時已經衰落的中華遠古文化重新進行了發(fā)掘與整理。
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把《大學》、《易經》發(fā)掘了出來?!洞髮W》、《易經》是【感知真實科學體系】三大應用科學中,最為重要的兩門應用科學。還有一門是《黃帝內經》,據(jù)考證《黃帝內經》也是在孔子的時代成書的。作為【感知真實】科學體系社會思潮的產物,老子的《道德經》也出現(xiàn)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很像是一場文化長途跋涉開始前的“備貨”,所有,需要傳送到幾千年以后的科學、思潮都在那個時代重新出現(xiàn),熠熠閃光。
特別是在《大學》的發(fā)掘整理上,孔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今天把《大學》看成是一本論述治國、平天下的書,其實《大學》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洞髮W》所記載的是一套非常完整的訓練感知能力的系統(tǒng)方法,與我們理解的治國、平天下,一點關系都沒有?!洞髮W》中說的“修、齊、平、治”是指這種訓練方式的推廣模式?!吨杏埂放c《論語》也都是圍繞《大學》的解讀,是說如何提升感知能力的。
《大學》是孔子所有學問的核心,他不僅發(fā)掘了《大學》,還用《大學》的方法進行了自我訓練,他自己的感知能力經過《大學》這種方式訓練以后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這種強大的感知能力的基礎上,孔子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思考,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我們今天基本上都把孔子的政治主張當作了孔子學說的核心,這些其實都是孔子強大感知能力的副產品。
為什么說,孔子在挖掘《大學》上功不可沒呢?
就拿《易經》來說,據(jù)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除了《周易》之外,還有好幾部其他版本的易經存在,也就是說,即使孔子沒有整理《周易》,《易經》也許會像《黃帝內經》那樣,還會有其他的版本流傳下來。而最為核心的,訓練感知能力的應用科學,除了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大學》,其他的我們一無所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孔子的挖掘、整理以及訓練實踐,《大學》這種訓練感知能力的應用科學也許就永遠消失了,后人如果要重新發(fā)現(xiàn),那就不知道要費多大的勁了。所幸,孔子替我們發(fā)掘了出來,而且從三十歲起就開班了感知能力培訓班,留下了大量訓練感知能力的經驗,還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感知能力超強的精英人才,這些教學經驗以及精英人才的學習心得分別寫在了《中庸》與《論語》中。
總的來說,孔子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中起到了兩大作用,一個作用是,發(fā)掘、整理、實踐了中華古代應用科學。另一個作用是,給后世的“大統(tǒng)一”留下了重要的理論思想。
=====================================
=====================================
=====================================
“傳”的【歷史使命】,決定了秦朝到清朝的歷史。
1、秦始皇為什么很偉大?
現(xiàn)在,讓我們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問題:中華文明所擔負的【歷史使命】是一場文化長途跋涉,時間也許要兩千多年,在這場文化長途跋涉中需要運送的“物資”已經準備齊全:三大應用科學《易經》、《大學》、《黃帝內經》,社會思潮《道德經》。那么,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保證將這些文化“物資”基本不走樣地傳送到兩千多年以后的人類手中呢?
要讓一種文化能跨越兩千多年傳承下去,首先必須要有【數(shù)量足夠多的人口】來接受這種文化,并用這種文化把生活過得很有自信、很有自尊、很有自豪,讓外族看了能敬仰、羨慕。沒有【數(shù)量足夠多的人口】,再好的文化也難以在歷史長河中傳承下去。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優(yōu)秀燦爛的古老文明基本上都消失了。這些消失的古老文明大體都有一個特點,承載這種文化的人口數(shù)量都不夠多。人口沒有一定的規(guī)模,很容易在歷史長河中遇到某次野蠻外族入侵,就給消滅得干干凈凈,這些人口所承載的文化自然就沒法延續(xù)。
其次,不但人口數(shù)量要足夠的多,人口分布的地域還必須足夠的【廣】,最好在廣袤的地域上,地理、氣候還都有明顯的差別。這樣層次、結構豐富的地域、地理、氣候配置,對于保存大數(shù)量的人口是有很大好處的。因為有了這樣地理、氣候的差別,人口的流動就不會很顯著,所有區(qū)域內的人口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的,即使遇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流行病災害,這種災害的影響也都被限制在局部區(qū)域內,而不會對整體有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地域、地理、氣候分布,給野蠻外族入侵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不太容易把這個廣袤地域內的人口在短時間內統(tǒng)統(tǒng)殺光。這樣,野蠻外族在漫長而費勁的殺戮過程中,就會逐步接觸、接受當?shù)匚幕?,開始享受中華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會接觸、接受當?shù)厝?,會發(fā)現(xiàn)用當?shù)厝巳ゴ虍數(shù)厝?,更有效率、自己也更省事。這些幫著外族打擊自己人的人,在歷史上都被后人稱為“某奸”,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某奸”也在起著一個很重要的作用,用自己的文化同化野蠻外族。最后,即使野蠻外族最終征服了這個廣袤、復雜的地域,最終也會被這個地域內的文化所征服,如此,文化依然可以得到完整的傳承。
所以,中華民族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第一,要有足夠多的人口共同接受這種文化,以這種文化生活。第二,這些人口還必須分布在一個地理、氣候差異明顯,幅員遼闊的地域。大家想一下如果要滿足這兩個條件,中華大地會發(fā)生什么呢?
這就是在孔子之后發(fā)生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秦始皇在中華文明完成【歷史使命】上的偉大功勛,不僅僅是從地域上統(tǒng)一了中國.更為重要的是始皇帝采用一系列的措施,為中華民族完成【歷史使命】打下了非常扎實的基礎:中央集權制度、統(tǒng)一文字、建構了長城、焚書坑儒。
大家想一下,在這么廣袤的地域上,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一種文化,并要用這種文化創(chuàng)造出當時全世界最為輝煌的社會形態(tài),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才能保證讓這一切發(fā)生呢?
這幾天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中華民族最輝煌的文化都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封建體制下產生的,封建體制下的思想是最開放的,束縛最少,文化也最爆發(fā)。這話說得一點沒錯。所以,如果要在中華大地上跨越兩千多年傳承一種文化,必定就不能采用封建制度。思想開放,文化爆發(fā)就會對這種需要傳承文化帶來很大的破壞。于是,始皇帝非常正確地選擇了中央集權制,中國從此告別了封建制度。
統(tǒng)一文字更是傳承一種文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各個地方人的語言可以各不相同,南腔北調,但是,只要使用同一種文字,那么,這種文化就能在所有的人口中流傳開去,所以,始皇帝又很正確地讓宰相李斯寫了小篆,把中國的文字給統(tǒng)一了。
修筑長城是始皇帝又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他為后世建立了一種非常有用的模式:如何在漫長邊境上,有效抵御野蠻外族的入侵。
長城的作用并不是“墻”的阻隔作用,把敵人當在墻外。它更像是一排安裝在邊境上的“信息觸頭”。對于邊境線漫長的防守方來說,有了這樣的“信息觸頭”,平時就可以在長城里面集結大量的戰(zhàn)備兵力。戰(zhàn)事發(fā)生時,只要根據(jù)前方“信息觸頭”上的狼煙位置判斷來犯之敵的位置,然后完全可以利用對己方地形、氣候的熟悉,集中優(yōu)勢兵力消滅來犯之敵。非常有名的“屯田”策略就是在這個模式上發(fā)展出來的,那些集結在長城里面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備兵力,平時就是種田的農民,一旦有了戰(zhàn)事,拿起武器就是士兵。這種充滿智慧的模式護衛(wèi)了中華大地幾千年。
不過,對于后世如何傳承文化,始皇帝做的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始皇帝留下了千古罵名,但是,卻讓所有的后世之君都明白了一個原則:統(tǒng)一思想。對于異端思想必須禁錮與壓制,違背這個原則的都可以焚之坑之。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壓制、禁錮思想的,還把這筆賬算到了儒家的頭上。但是,站在中華文明【歷史使命】的角度來看,壓制、禁錮思想不但沒錯,而且還很正確,否則,該傳承的文化就會在兩千多年的百花齊放中給淹沒掉了。
……
2、漢武帝為何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秦始皇為中華文明完成【歷史使命】打下了非常扎實的基礎,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之后,就有了漢武帝的出場。漢武帝在始皇帝的基礎上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中華民族開始文化長途跋涉的階段,秦始皇做的,很像是造了“一輛很結實的車”。而漢武帝做的,則是把要運送的“物質”裝上這輛車。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的必然。中華文明要傳承的【感知真實】科學體系,以孔子、儒家的名義被放到了中華民族最高的位置,孔子被推上了神壇,而儒學成為了天下之學。從此,【感知真實】科學體系在中華大地上擁有了最高的文化勢能,得以在中華大地以及更廣地域傳播,成為那里的人們生活的方式,人生的指南。
第二件事是漢武帝的主動出擊打擊匈奴的策略。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主動出擊策略是一種“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策略,一時很解氣,長期很傷身。秦始皇的【長城策略】最終被證明是一種最有效抵御外族,保護文化的戰(zhàn)略選擇。再配合上“和親”這種外交手段,中華文明基本上找到了護衛(wèi)自己文化的有效策略組合。
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看中華民族的歷程,會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好戰(zhàn)的民族,沒有侵略性,即使是在最強盛的時候也不會主動向外擴張。原因就在此,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是為人類傳承一種文化,而且,在漢武帝的時候,對“攻、守”兩種模式進行了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守”是最適合的模式。我們本文開始的時候,提出過一個觀點:每個時代的歷史事件創(chuàng)造者的意志都受到【歷史使命】的影響,所以,在漢武帝之后,所有的帝王也都基本上采取了“守”的策略。
始皇帝、漢武帝為之后的中華民族完成【歷史使命】奠定了一個完整的模式,中華民族在此之后基本上就是在這個模式上,不斷的以朝代更替的形式延續(xù)了兩千多年。
……
3、隋煬帝是個很了不起的皇帝
隋煬帝在中國人的歷史上名聲不太好,但是,在為中華民族完成【歷史使命】的道路上,隋煬帝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要在這里為他寫一筆。
隋煬帝發(fā)明了時至今日依然非常先進的“科舉制”?!翱婆e制”起了兩大作用,第一,把最優(yōu)秀的人才吸引進了中央集權體制內。第二,四書五經成為“科舉制”主要考試內容,使得中央集權體制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鄉(xiāng)紳黎民的思想都被儒家文化統(tǒng)一,這對要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一種文化來說,其重要意義一點都不比始皇帝做的那些事差。
換個角度來看,是“科舉制”讓中華民族在血腥的歷史中站在了不敗之地。任何一個外族統(tǒng)治中華大地,要想享受中華文明的繁華尊貴,擺脫原有的野蠻,要統(tǒng)治這么多人,你總得選拔有知識的文明人來為你服務吧,可是你拿什么標準去選拔呢?結果都離不開“科舉制”+“四書五經”的組合。結果,大量接受儒家思想訓練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制”重新進入由外族控制的中央集權體制,儒家文化繼續(xù)管理國家?!翱婆e制”保證了中華民族傳承的文化,即使在受到野蠻外族統(tǒng)治的情況下,依然能得到傳承。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隋煬帝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
……
4、佛教為什么會融入中華文化?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原生文化,既然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是傳承這種原生文化,那么,作為外來的佛教文化,為什么會融入中華文化?我們現(xiàn)在一說中華文化,一般都是指:“儒、釋、道”。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也很多,為何只有佛教成為了中華文化一部分呢?
這需要我們站到一個大的視角來看,佛教融入中國文化,其實也是為了幫助中華民族完成【歷史使命】的。
我們前面說了,孔子在為中華民族這場文化長途跋涉“備貨”時候,他并不是從前輩的手中完整地繼承了中華遠古文化。中華遠古文化到了孔子這個時代也已經衰敗得一塌糊涂、支離破碎了,是通過孔子運用超人感悟能力與勤奮一點點重新發(fā)掘、整理,才又得以重現(xiàn)原貌。
但是,這里面有個問題,孔子并沒有100%的恢復中華遠古文化的原貌,還有很多基礎性原理,孔子并沒有發(fā)掘出來。比如,孔子說的“素其位、居易俟命;君子固窮;守孝”等等。假如,孔子說的這些話都是成立的,那么,這些話的背后一定存在著一個邏輯:一個人的生命并不只有一次,而是會有很多次得輪回,重新回到這個世界。而且,前一世的行為會影響后一世的結果。所以,一個人在這一世的時候要遵循一些規(guī)則。因為這個邏輯,所以,人要“素其位、居易俟命,要固窮,要守孝……”。
這個邏輯在孔子的時代很有可能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種常識,所以,孔子的主張大家都會接受。否則的話,孔子的主張在當時就不可能被大家所接收,他也不可能在沒有什么身世背景的情況下,開辦【能吸引貴族子弟來參加】的培訓學校。當時,這個邏輯只是沒有一種很明確的理論進行論述??鬃右矝]有對這種常識進行闡述,所以,到了后世,當這種抽象的常識淡薄了、消失了。沒有這個邏輯作背景,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文化,實際上已經變得不完整,不符合邏輯了,于是,佛教就傳入了。
佛教,嚴格的說,進入中華大地的佛教還不是釋迦牟尼佛原創(chuàng)的佛教,而是一種變化了的大乘佛教,這種大乘佛教的到來,TA的作用就是完善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文化。中國人從此很明確地知道了“生命輪回、因果報應”的道理。
大乘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完善還體現(xiàn)在,讓中華文化平民化了。不管是儒家文化、還是道家文化,其實質都是一種“貴族”文化,都是超越普通人人性的。而大乘佛教在普通人看來是“普度眾生”的,是“救苦救難”的。大乘佛教融入中華文化,一下讓中華文化溫軟了許多,平民化了起來。所以說,大乘佛教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完善與補充,自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
5、中華民族為何屢屢受到外族的統(tǒng)治?
有兩方面的原因,造成在中華民族在完成【歷史使命】的過程,必定會屢屢遭到外族的入侵與統(tǒng)治。
第一個方面的原因:中華民族為了完成【歷史使命】所選擇這個管理體制——中央集權制度,實際上存在著一個很大的BUG,這種制度為了保護所傳承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變形,就必須禁錮思想,維護皇權,因循舊制。所以,在這種制度下,整個系統(tǒng)是嚴重缺乏活力的。而這個系統(tǒng)長期缺乏活力,本身對傳承文化也是有損害的。
就像人們長距離運輸某種“老實”的魚類,就必須在這些“老實”的魚類中混入一些鯰魚、泥鰍這類充滿活力的魚,沒有這些充滿活力的魚,那些很“老實”的魚到不了目的地都會死掉。同樣傳承一種文化,既要使這種文化“老實、安分”不變形,也需要一些活力,才能使這種文化不會僵死。
為了彌補這種制度缺乏活力的BUG,外族統(tǒng)治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此,中國的歷史基本上都是漢族、外族輪流統(tǒng)治著中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央集權制的活力。所以中國古代的王朝時間長的也就二、三百年就要改朝換代一次,很少有能捱過四百年的。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中華民族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并不是中華民族自身的歷史使命,而是人類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文化,也不僅僅是中華的源頭文化,而是人類的源頭文化,中華文化最終會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是,這種傳播不會在最后才傳播,而是會在傳承的過程就會向外傳播。
而中華民族從一開始就采取了一種“守”的策略,也就是說這種文化,不會主動向外去傳播TA的文化,那么,只能用被動的方式。中華民族每次被外族侵略的時候,也是中華文化向外傳播最強的時候。這種文化向外傳播,反過來也起到了保護中華文化傳承的作用。
……
6、清朝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倒下?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清朝為什么是中國最后一個王朝?中國最后一個王朝為什么是由外族統(tǒng)治?清朝為什么會在那個時候滅亡?
要回答這幾個問題,我們需要來看一下西方文明在完成【歷史使命】中的進度。我們之前說過,中華民族在人類進程中的【歷史使命】是傳承一種【基于重疊世界的感知真實的科學系統(tǒng)】。而西方文明在人類進程中的【歷史使命】是搭建一種【能讓感知能力一般的人也能認識到重疊世界】的知識背景。那么,在大清帝國1664年--1912年之間,西方文明在這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發(fā)生了什么呢?
在1644年大清帝國建立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643年,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出生了。把他的名字翻譯成牛頓,而不是紐頓,實在是太正確了,牛頓真的很“牛”。我們看牛頓的成就,他基本上屬于一個“通才”,從物理學到數(shù)學再到經濟學,他都有偉大的論述,但是,這僅僅是他在年輕時留下的,這其中任何一項成就,放在其他人身上都是足以千古流芳。上了一點年紀后,牛頓下半輩子都在研究神學、煉金術。
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文明在每個時代開始的時候,都會出現(xiàn)這么一個“什么都懂”的全才式天才,在文藝復興開始的時候,出現(xiàn)了達芬奇,達芬奇是個“什么都懂”的全才式天才。當西方文明完成了相應的準備工作,開始走上【搭建認識重疊世界的知識背景】道路的時候,又一個“什么都懂”的全才式天才——牛頓出現(xiàn)了。
現(xiàn)代物理學歷史上,量子力學是最為奇特的。比如,非常玄奧、復雜的相對論都是由愛因斯坦一個人完成的,而量子力學則是跨越好幾百年的時間,是在這幾百年的歷史中,由幾代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嚴格地說是從牛頓這里開始的,1672年,牛頓發(fā)現(xiàn)了光與色的關系,認識到自然光是由7色光組成的,這就是光譜。牛頓還發(fā)現(xiàn),光是一種連續(xù)傳遞的微粒流,這就是光的微粒學說。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光同時具有波、粒二重性,可是牛頓那個時代還不知道,牛頓認為光是由微粒組成。之后,又有科學家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光同時具有波的特性。光的波、粒二重性爭論是量子力學產生前很重要的前奏。
到了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發(fā)現(xiàn)能量的量子化現(xiàn)象,這一年被后人視作量子力學誕生年,量子力學開始要正式登上人類的歷史舞臺,西方世界也即將開始搭建那個【知識背景】。
1905年,屬于愛因斯坦的大奇跡年,在這一年中,他發(fā)表了五篇了不起的論文,其中有我們熟悉的《狹義相對論》,還有一篇是關于【光量子】的論文。
1911年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全世界的最優(yōu)秀物理學家都匯聚到了這里,之后,每三年一屆。這個過程中,量子力學就在愛因斯坦與珀爾的偉大爭論中成形了。人類從此知道,光同時具有波、粒二重性,是測不準的。而且,在觀察之前,波、粒都不存在,是因觀察者的觀察而出現(xiàn),并且觀察者的觀察形式決定了波、粒出現(xiàn)的形式,也就是說,觀察者用觀察波的方式去觀察,出現(xiàn)的就是波,用粒的方式去觀察,出現(xiàn)的就是粒。
這讓人聽得頭暈,不過,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幾個時間節(jié)點,1900年、1905年、1911年,是不是覺得這個節(jié)奏好像與什么事件相關?對,就在這個時間節(jié)奏中,1900年,中國發(fā)生了義和團遠動;1905年,同盟會成立;1912年,清帝退位,大清王朝完成了TA的歷史使命。
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意味著在這場漫長的文化長途跋涉中,TA已經完成了“傳”的【歷史使命】,就好比要運送的貨物已經到達了目的地,后面要做的就是卸下“物資”。中華民族開始了TA的【歷史使命】新的階段“承”。
(待續(xù))
“承”的【歷史使命】,決定了從新文化運動至今的歷史
《同一個文明》系列:
1、破除“科學”的迷信——“現(xiàn)代科學”不是科學的全部,更不是唯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