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仗(也稱對偶)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修辭形式,早在《詩經(jīng)》等先秦詩作中就已出現(xiàn)。沈約著《四聲譜》提出聲律論以后,對仗成了律詩的一項基本規(guī)則。至宋詞之后,由于句式長短不一,對仗的形式趨于變化。散曲作為格律詩體的一種形式,實際上也講究對仗。這應(yīng)該是由曲律所定的,也是由格律體詩詞衍變而來的。如查德卿《【越調(diào)】柳營曲·江上》:“煙艇閑,雨蓑干,漁翁醉醒江上晚。啼鳥關(guān)關(guān),流水潺潺,樂似富春山。數(shù)聲柔櫓江灣,一鉤香餌波寒?;仡^觀兔魄,失意放漁竿?!敝艿虑逶凇吨性繇崱ぷ髟~十法·對耦》中說,“第九句第十句第十一句為三對”,即救尾對,這就是規(guī)定的對仗。實際上,第一二句和第四五句都用了對仗,雖然合乎元曲大多數(shù)作品的實際,即曲律所要求,但《中原音韻》并未注明“應(yīng)對”。這說明,曲譜如何確定用對仗,有時注明“應(yīng)對”,通常又不標明,僅以曲譜中所引曲文為準。也就是說,曲文對仗的地方就是曲律要求對仗的地方。
有點規(guī)律的是,一般情況下,兩兩相對的地方,即連著兩個兩句為對的地方常用對仗。如【南呂·一枝花】一二句、三四句分別對仗的占絕大多數(shù)。朱庭玉所作“慵鋪翡翠鬟,懶暈胭脂頰。寸心開愁萬縷,恨千疊”,第一二句對仗,三四句除了“寸心開”也是對仗的。無名氏所作:“春英低畫閣,梅瓣瓊英落。曉光浮綠野,草色翠紗嬌?!薄碍傆⒙洹睂Α暗彤嬮w”,“翠紗嬌”對“浮綠野”,當然這屬錯綜對。還有就是出現(xiàn)鼎足句的地方,也要用對仗——鼎足對。即三句一組互為對仗,似鼎而立,是元曲中大量的、常見的對仗形式。如馬致遠《天凈沙》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秋風瘦馬”。其套曲《雙調(diào)·夜行船》中的鼎足對就更多了。如果該用對仗不用、不該用對仗用了,這叫失格。失格就是違背曲的格律??傊V中所引用曲文對仗的地方、兩個兩句為對和有鼎足句的地方,可以說就是曲律要求對仗的地方,寫作時應(yīng)該遵守為要。但也應(yīng)知道,曲的對仗不是很硬性的規(guī)矩,還存在一些例外。這是因為曲譜本身有局限性,存在一些錯誤和不合理之處,加之當時有的作者不想因文害義去強求對仗,所以這些例外又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的觀點是,遵循元曲眾者所取,即符合元代詩人大多數(shù)作品的實際即可。
關(guān)注我們
原創(chuàng)制作 《國藝副刊》
《國藝副刊》微信平臺編輯部
顧問:徐劍星 陳明秋 譚五昌
鄭允欽 張 煒
主編:歐陽滋生
編委:?金鐲 念紅 靜宜
本期講師:謳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