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文體特征求理解
對聯規(guī)則務遵行
──對聯的基本規(guī)則
中國楹聯學會于 2007年5月23日公布的《聯律通則》(試行),第一章引言的第一條指出:“楹聯作為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獨立文體,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從各種文學形式看,楹聯與包括駢賦、唐詩、宋詞、元曲、民間韻律性文學等在內的其它文學體裁、語言、文論述語之間,既有互相包容、滲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規(guī)律、定則?!钡谌龡l又指出:“楹聯的基本特征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舷侣搹男问降絻热菥鶠橄噍o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痹诘诙驴倓t中,以六條文字列出了對聯文體的特征。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聯律通則》(修訂稿)第一章,也以六條文字列出了大體相同的內容,但改變了名稱,將“特征”改稱“規(guī)則”。應當說,這一改變是恰當的?!疤卣鳌笔钦f對聯文體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所在,有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對聯;“規(guī)則”則是闡明對聯的規(guī)定性和原則性,是創(chuàng)作、鑒賞和評審對聯的依據,我們必須遵行。對聯的基本規(guī)則有以下六條:
(一)字句對等。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這是對聯的基本規(guī)則。在辭、賦、駢體文、律詩、曲等文學體裁中,雖然也有許多注重對偶的句子,但它們的整體不是由兩部分組成,更無從計算字數。詞,雖有個別詞譜分為兩部分,兩部分的字數也相等,比如《長相思》,上下闕各十八字;《昭君怨》上下闕各二十字。但很多詞譜不分上下闕,比如《竹枝詞》、《十六字令》、《漁歌子》。既使分上下闕,字數也往往不等,如《女冠子》,上闕二十三字,下闕十八字;《點絳春》,上闕二十字,下闕二十一字。所以,字句對等是對聯的基本規(guī)則。“文化大革命”中,有的機關門口兩邊貼過這樣兩句話:
大海航行靠舵手;
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
左右兩邊的字數相差兩個,只能算政治口號,不能算對聯。
在聯史上,確也出現過上下聯字數不等的情況,如袁世凱死后,湖南王壬秋送他的挽聯是:
袁世凱千古;
中華民國萬年。
上聯五字,下聯六字,這是作者特意為之,借形式上的不對等,表達“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的思想內涵,諷刺的效果更好。
(二)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對聯要求對仗,對仗要求相對應的詞(詞組)性質必須一致,這是對聯的首要規(guī)則。這里說的詞性,必須用現代漢語語法為標準。在實詞中,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在虛詞中,副詞對副詞,介詞對介詞,連詞對連詞,助詞對助詞,嘆詞對嘆詞,擬聲詞對擬聲詞。如勵勉聯:
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飛。
聯中,“?!?、“天”均為名詞,“闊”、“高”均為形容詞,“憑”、“任”均為副詞,“魚”、“鳥”均為名詞,“躍”、“飛”均為動詞。
詞性對品是原則的要求,實際情況遠非這么簡單,詳細情況請參閱“對聯的對仗”和”“不同詞性的對仗”兩節(jié)。
(三)結構對應。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guī)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也就是要求上下聯的詞結構、短語結構、句法結構必須對應。詞和短語的構成方式主要有: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并列(聯合)結構、偏正結構、動補結構、連動結構等。句法結構的主要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不管是單句型還是多句型,其句法結構必須對應,主謂句式對主謂句式,主謂賓句式對主謂賓句式,無主句式對無主句式,包孕句式對包孕句式,倒裝句式對倒裝句式,獨詞句式對獨詞句式。詳見“對聯的對仗”一節(jié)。
(四)節(jié)律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節(jié)奏一致?!罢Z流”,是指語言的流動,既是流動,就肯定產生節(jié)拍,即聲律節(jié)奏。對聯的聲律節(jié)奏,一般按“二字而節(jié)”。
四言聯往往是“二/二”節(jié)律:
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五言聯往往是 “二/二/一”節(jié)律:
帆遠/浮天/闊;
江空/得月/多。
萬紫/千紅/地;
花團/錦簇/天。
六言聯多為“二/二/二”節(jié)律:
處事/當克/己短;
交友/應學/人長。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七言聯的節(jié)律復雜多變,主要是“二/二/二/一”。
心無/俗慮/精神/爽;
室有/清淡/智慧/開。
國泰/民安/天地/暖;
風調/雨順/稻菽/香。
出現單字,可占一節(jié)。如合肥包公祠聯:
凡/吾輩/做官,須帶/幾分/骨氣;
謁/先生/遺像,如親/三代/典型。
此聯第一分句的“凡”和“謁”為單字,亦占一節(jié),其平仄與下文音步相交替。但多數單字音步不與下文音步計平仄。如宿松小姑山梳妝亭聯:
梳/長生/鶴發(fā);
妝/不老/峰頭。
此聯第一字的“梳”、“妝”均為平聲,不與下文計平仄。
如果聯語中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以上的詞語,可以按語意節(jié)奏確定節(jié)奏點,其節(jié)奏點均在最后一字。如高維岳題西安曲江池寒聯:
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
千余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想見/冰心。
此聯的節(jié)奏點如上所標。
再如劉銘傳題獅球嶺古隧道聯:
此聯的節(jié)奏點如標示,因按語意節(jié)奏定音步,所以上下聯的尾三字應作一個音步。
(五)平仄對立。這是對聯的重要規(guī)則。平仄對立雖然與律詩相似,卻有自己的定則。上聯末字為仄聲,下聯末字為平聲。在一聯之內,按節(jié)奏點(音步)安排平仄交替,未交替的謂之“失替”。上下聯之間,對應的音步用字的平仄要相反,或者說相對,如果同聲謂之“失對”。如果是復句聯,各分句句腳的平仄應該做到“平頂平,仄頂仄”,余德泉教授稱之為“馬蹄韻”(馬蹄格)規(guī)則。仄收句盡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則忌尾三平。兩句間的銜接,盡量符合“龍鳳韻”規(guī)則。河南南陽市楹聯學會會長張克鋒首次提出“龍鳳韻”的概念,其內容是:前分句句腳與頂句的第一個音步的平仄要相反。
領字不拘平仄,且不與下文被領的詞語一起計算節(jié)奏。
(詳見“對聯的平仄”一節(jié))
(六)形對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于主題。“對聯,對聯,既對又聯”就是此意。請看承德避暑山莊萬壑松風聯:
云卷千峰色;
泉和萬籟聲。
上聯寫“色”:白色的云卷著蒼翠的千峰,好一派亮麗的油畫;下聯寫“聲”:泉聲和著洞穴中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形成了大和鳴。上下聯合在一起,萬壑松風的聲色都表現了出來。
如果上下聯在內容上沒有內在的聯系,就不能稱其為對聯,只能看作是兩句話。在《歷代笑話集》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科開選時,一監(jiān)考官不深聯句,便說:“這次考試,只要求對上一聯,對得好的便可錄取?!笨碱}的出句是:
子路乘肥馬;
有一位考生,看到監(jiān)考這樣低能、混帳,便故意惡作劇地對道:
堯舜騎病豬。
此對句與出句沒有半點關聯,根本算不上對聯,但混帳的監(jiān)考官竟然認為對仗工整,大加贊賞,允諾錄取了。
還有個故事說,一個富豪人家,請了個私塾先生教兒子讀書,先生出了一個上句:
門前綠水流將去;
那富豪的兒子對道:
屋里青山跳出來。
如按詞性對仗要求,字字對仗工整,但上下聯的內容卻毫不相干,語意也不通,“屋里”能有“青山”嗎?“青山”能“跳出來”嗎?所以,對聯只對仗不行,還必須語意相關。
附三:中國楹聯學會公布施行的《聯律通則(修訂稿)》
引言
楹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獨立文體之一,具有群眾性、實用性、鑒賞性,久盛不衰。
楹聯的基本特征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
為弘揚國粹,我會集中聯界專家將千余年來散見于各種典籍中有關聯律的論述,進行梳理、規(guī)范,形成了《聯律通則(試行)》。在一年多的實踐基礎上,又吸納了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修改,制定了《聯律通則》(修訂稿)?,F經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予以頒發(fā)。
第一章
第一條
第二條
第三條
第四條
第五條
第六條
第二章
第七條
第八條
第九條
第十條
(1)忌合掌。
第三章
第十一條
(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
(2)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
(3)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
(4)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聯綿、反義與聯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介詞與助詞、聯綿字互對等常見對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乎邏輯的臨時結構系列等。
第十二條
第四章
第十三條
第十四條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