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寫好詩?
——如何才能“取巧”
文/高福林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任何一門藝術,都有技術的成分,這就是規(guī)矩!然而,一味地循規(guī)蹈矩,盡管技術嫻熟,但由于缺乏個性,最多是一個匠人。我從不貶低“匠”,能達到這個層次,為數(shù)絕然不多。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即是師父能讓你熟知規(guī)矩,但 “巧”卻須自己去修!
詩歌是近、古體詩、詞、曲、歌、行、新詩等的統(tǒng)稱。每個分類都有自己的具體規(guī)矩,論述的專著不在少數(shù),這并非今天話題重點。不吝淺陋,談一下如何在諳熟規(guī)矩,不“投機”的情況下而“取巧”。九條箴言,一一道來。
一、有理
好作品必能打動人,靠什么?理!或常理,或儒理,或道理,或哲理,或禪理。依次舉例解析:
鋤禾(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開頭描繪農民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勞作,滴滴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為后面擷取了最富典型意義的形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說教、無病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說服力取勝,而在于這一深沉的慨嘆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首先,詩所寫的是人們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就會覺得豁然開朗,從而加深認識。“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粒粒糧食和烈日下的汗水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之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述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用形象對比來揭露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詩的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勞作的情節(jié)作了形象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的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貼切。
最后,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jié)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看似沒什么寫作技巧,只因作者把一個易被忽視的常理告訴了人們,所以就產生了質變。
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首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在高塔上看到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情景立即翻轉過來。
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币源蓑炛瑒t“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言其聲聞遐邇,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此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案≡普谕邸?,用典。《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目也?!蓖蹙浼从么艘狻K€有一首七律《讀史有感》,頷聯(lián)云:“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庇删痛笫聵I(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乃點睛之筆。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因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迸c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北憩F(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認識和掌握了正確的觀點方法,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倍K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認識事物?!?/span>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較普遍的現(xiàn)象。該詩在描寫景物時,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于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tài),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有時候,明是寫景詠物,實則說明一個哲理或規(guī)律。這就是“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勸學(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儒家一直占據(jù)著主流文化陣地,所以,很多詩中也包孕著儒家積極入世、奮進的思想。《勸學》中的“勸”,解釋為“勉勵”,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三更燈火五更雞”是指勤勞的人、勤奮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稍稍歇息,五更雞叫了,又起來忙碌了。第一句用客觀現(xiàn)象寫時間早,引出第二句為第一句作補充。
三四句表達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句中“黑發(fā)”、“白首”是采用借代修辭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過對比,突出讀書學習要趁早,不要到老了后悔。從結構上看為對偶句,“黑發(fā)”與“白首”前后呼應,互相映襯,極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富含哲理。短短28字,起到了揭示道理、催人奮進的效果。
落花(丘處機)
昨日花開滿樹紅,今朝花落萬枝空。
滋榮實藉三春秀,變化虛隨一夜風。
物外光陰元自得,人間生滅有誰窮。
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
道家講求避世,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不與世爭。丘處機的落花詩看似簡單,但境界較高。
首聯(lián)突出了有花和無花的巨大不同,花開花落便是昨日今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滿樹紅是一季,萬枝空也是一季,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頷聯(lián)進一步揭示規(guī)律的內在因素,欣榮茂盛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賴以長期的雨露滋潤。而茂盛與凋謝的變化,卻跟風一樣快。但這種變化是虛幻的,因為從凋謝開始,已經為又一個繁華孕育。頸聯(lián)闡釋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物質不滅。時光對誰都是平等的,誰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時光,所以,你既不要嘆息,也不要貪婪。尾聯(lián)是心靈的拷問,自古以來大小榮枯之事,放在眼里濾一濾,那一件不像在夢中一樣呢!
總之,作者把真正的自己比喻成時光。意思是每個人生來都一樣充滿著陽光和希望。但是人生誰也逃脫不了生與死。一生可能要經歷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最后當我們走到生命盡頭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不過是過眼云煙,就如一場昨天的夢。
道家有一個看似矛盾的理念,即正就是反,反就是正。比如最大的響動聲音很?。捍笠粝B?;最大的智慧看起來很笨: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最大的氣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大象無形。諸如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愛無言,等等。這首詩,說的就是,不爭并不等于沒有,爭也不一定就能得到!
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人說,學佛有三重境界,一是看什么是什么,二是看什么不是什么,三是看什么,還是什么!也就是說,佛幫助你的,只是找回本來屬于你的,幫助你認清自己。如硬要反其行,就是動了貪念,就成了一種欲望!心中有佛,所以要禮佛,而不是成佛!悟禪的目的是參透,佛心即本心,佛心空無一物,大悲無感,極樂無情,一切歸于本真!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焙肴炭春螅八靻旧裥闵献谔脙取?,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菽艿馁收Z,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菽鼙静蛔R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再請他人書于西間壁上。
這首偈,同神秀那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qū)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jié),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和“佛”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后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二、有情
《?;丶铱纯础愤@首歌,在春晚一經面世,便迅速流傳開來!上春晚的歌曲這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能流行,而這首歌卻能,原因不是辭藻多么華麗,旋律多么優(yōu)美,而是用最簡樸的語言,唱出了天下父母之心,兒女應盡和能盡之責,是真情實感!看一首孟郊的詩: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詩描寫慈母為游子縫衣的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物品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刻畫,來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生活細節(jié)自然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霸姀姆胃觯鲚m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藝術地再現(xiàn)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三、有問
如果把話說的很透,很直白,反而失去了詩的韻味。提出來問題,問而不答,讓讀者自己去想,去回答,有些沒答案,有些沒必要回答,美于朦朧狀態(tài)下自然呈現(xiàn)。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詞中寫到:“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些哲思,很不好回答,自然也就回答不好了,既如此,不如不回答!看一首宋代的詩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佚名)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這首歌揭露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江南,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飽受離亂之苦。月亮照耀著中華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有的家庭歡樂生活,而廣大人民愁容滿面,衣不遮體,食不飽腹,離鄉(xiāng)背井,家破人亡。
詩人從月照人間寫起,但是詩人否定了古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并不認同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同人間的悲歡離合連在一起。認為人間的憂傷和痛苦是由人自己導致的,同月亮的變化沒有任何干系。
如果把“幾個”改成“無數(shù)”,反而沒有了心頭的愁緒,沒有了苦悶的思考,失去了詩的味道。
四、有景
有些詩詞,就是描寫景色的。既然描寫景色,就一定把景色寫得活靈活現(xiàn)。看下面這首:
《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此歌以簡潔輕松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韻,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碧綠的蓮葉及蓮葉下自由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劃破荷塘小船上的歡男笑女,多么秀麗的江南風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心情隨之變得輕松起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首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首聯(lián)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光。
頷聯(lián)從靜到動,從全景寫意到細節(jié)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皫滋帯倍郑串嫵鳅L歌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誰家”之疑問,又表現(xiàn)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霸纭薄靶隆薄盃帯薄白摹笔志_地表現(xiàn)了鶯燕的動態(tài)。
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高,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中兩聯(lián)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lián)略寫詩人最愛的白沙堤。白沙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余興未闌。
王若虛《滹南詩話》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田雯《古歡堂集》也說“樂天詩極深厚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fā)”。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品賞湖青山綠,飽覽鶯歌燕舞,陶醉鳥語花香,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形象活現(xiàn),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體現(xiàn)出作者游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shù)闷鹨陨显u語的。
五、有美
詩詞,格律美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如果能把修辭美帶進來,則平添了許多色彩,比如語帶雙關??匆皇琢峙珒旱脑?,相傳林奴兒和唐伯虎同時代。
詠柳題畫詩(林奴兒)
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
如今寫入丹青里,不許東風再動搖。
因家遭變故,林奴兒被迫墜入風塵。由于漂亮,又通曉詩詞繪畫,在當時頗有名氣。八方才子慕名而來,只為一睹芳容。不過,林奴兒內心不在應酬,處境稍好便從良了。此后,一直隨師父在江南一帶學畫,甚有建樹。
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總會遇到風塵場中的一些故人,時不時“撩”一下。一天又有一故人來糾纏,林奴兒心里自然不愿意,但畢竟是一個女流之輩,也不敢太直接拒絕。于是,便借與對方品詩論畫之機,在扇面上寫了一首《新柳圖》詩。對方一看,不但馬上明白她的潔身自好,還連連贊嘆她的才華,從此對她頓生尊重。林奴兒高明之處在于:
一來,因為扇子上本身畫的就是一株柳樹,她以柳自喻,看似句句寫柳,實則句句在寫人;
二來,拒絕時并沒有進行貶低,而是把對方比作“東風”,明明言辭果決,卻讓人很容易接受。
從遣詞用字來看,前兩句寫的是昔日的情形,“章臺”二字一般指風塵場所,“舞細腰”是指當時自己的狀態(tài)。后兩句指的是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柳樹如今已不再是曾經的章臺柳了,它已經進入了畫里。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遇到怎樣的狂風,柳樹都不會再動搖。
仔細品讀這首詩,會發(fā)現(xiàn)林奴兒確實是一個既有情商又有文商的才女。后來,馮夢龍在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中,特意以她為原型,創(chuàng)造了秋香的人物形象。
六、有才
適量使用典故,能增加不少的文化底蘊。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這首詩,以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想全面認識,必須經過時間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詩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以澄清事實,辨明真?zhèn)巍?/span>
在表現(xiàn)手法上,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卻極富情味。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很多,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一種方法。第二句卻說不用什么,而不說該用什么,這就使詩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
五、六句掉轉筆鋒,說如果不用我的方法,往往就會出現(xiàn)誤判,周公和王莽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漢朝政權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說他“爵位愈尊,節(jié)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尾聯(lián)是全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真?zhèn)畏智辶耍勺匀痪蜎]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危┣萌恕?/span>
詩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試玉”、“辨材”,后者舉周公、王莽,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jù)。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此詩五處用六典,不著斧痕,豈非才乎!
七、有事
用詩歌記述史實或故事,就是敘事詩。比如杜甫的詩,有不少是記述歷史事件的,所以他的詩有史詩的說法,代表作《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再如漢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等,篇幅較長,不作引述。
杜甫大量運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多篇,敘事技巧達到了高度成熟,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善于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典型的藝術概括。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別”更是概括最好的典型范例。杜甫還善于把社會現(xiàn)實中的尖銳矛盾集中在一兩句詩里,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第二,常融入強烈的抒情。多數(shù)的敘事詩,他其實是作為抒情來寫的,例如《羌村三首》,記回鄜州省親,與家人、鄰里如何在悲喜中相見,多種情緒交錯在一起??梢哉f,杜甫將客觀真實的敘述與主觀強烈的抒情融為一體,他的一些詩,很難分出是抒情還是敘事。有時還雜以議論,長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賦的鋪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詩的意境創(chuàng)造。杜甫的詩歌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而抒發(fā)的是一己情懷,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詩歌表現(xiàn)方法的一種轉變,是杜詩異于他人的地方。
第三,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chuàng)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并顧全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這類作品很多,如《新婚別》寫一位新娘子的獨白,使我們讀起來,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第四,采用俗語。杜甫在抒情詩中多用俗語,但在敘事詩中則更為豐富,關系也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敘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語言的個性化。如同是喚妻,在《病后遇王倚飲,贈歌》一詩中,用的是“喚婦出房親自饌”,而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卻用的是“叫婦開大瓶”,“叫婦”這一俗語,便顯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敘事既敘事件經過,又著力于細部描寫?;蛉嘶蛭锘蛐那?,精心刻畫,細致入微,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如《北征》敘從鳳翔往郫州省親的一路所見,通常是從一個視角展現(xiàn)廣闊的故事畫面。也正是這些細小的描寫,使杜詩的敘事方式有別于前人的敘事詩,故事性雖被沖淡了,而生活色彩則得到極大的加強,《兵車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別”等無不如此。
八、有志
用詩歌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是不少邊塞詩的特點,我們現(xiàn)在寫詩歌,當然也可以抒發(fā)自己的志向。
從軍行七首·其四(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解之者亦有之。
按正解說,開篇兩句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長云遮蔽,湖北面綿延著的雪山隱約可見,翻過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門關。在唐代,西邊有吐蕃,北邊有突厥,當時的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zhàn)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就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座城池是唐重要的邊防城??粗嗪:陀耖T關,就使戰(zhàn)士想到曾經在這兩個地方發(fā)生過的戰(zhàn)斗場面,不由心潮澎湃??梢娺@兩句在寫景中包含豐富的感情,有戍守邊疆將士們對邊防的關注,有他們對自己能擔負保家衛(wèi)國責任的自豪,也有邊疆環(huán)境惡劣,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種種感情都融進了這蒼涼遼闊、迷?;璋档木跋笾?。
第三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盛唐優(yōu)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在本篇中有明顯體現(xiàn)。
九、有我
有些詩歌是理性的,作者的思想和目標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或者說思維是正常的!而有些詩歌,作者的思維是感性的,想法是主觀性很強的,不少是自己的愿望和遐想,或浪漫,或奔放,現(xiàn)實中往往難以實現(xiàn)。比如李白的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在恍惚間,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都計算在內,這樣就是三個人在喝酒了,顯然這是浪漫的思維,是主觀性的思維,不是理性思維。再如李賀詩《夢月》:“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痹娙藟粝朐谠铝辽峡粗袊胖菥褪菐讉€小點,大海也就像一杯水潑在地上。這都是詩人的想象,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首短詩,記錄了李白夜游山寺的有趣經歷,從頭到尾用“夸張”的手法。
第一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fā)端一個“?!弊郑讹@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危樓”的向往。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tài),從“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堪稱“平字見奇”的絕世佳作。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高聳的危樓和夜晚的恐懼寫的驚恐萬狀,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驚天人,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
手能摘取星星?天上的人能被他的說話驚動了?這都是想象中的事情,也都是“我”在演繹。
以上就是如何“取巧”之法,九九歸一,不外乎一個“熟”字。說到此,突然想起了歐陽修《歸田錄》講到陳堯咨的故事: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得C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從此以后,“無他,但手熟爾”就成了熟能生巧之代名詞。望大家悟之。
高福林專集
【作者簡介】高福林,男,漢族,1954年1月出生,山東省冠縣人。號三善齋主,筆名一葦子、百衲生。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聊城市作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丁芒文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1969年以來在全國各種報刊、雜志發(fā)表作品,出版有詩詞集、新詩集、散文集、長篇小說、長篇人物傳記、詩詞學習工具書(30余萬字)等多部專著。多次獲得全國、省、市級獎項,作品被收入《世紀詩詞大典》等多種版本,辭條入選《中華當代詩人作家》影集。
門前風景雨來佳
總 顧 問:藍 天
主 編:高福林
責任編輯:王亞梅
丁芒文學藝術研究??付ü?/span> 平臺宗旨:高標準追求,正能量傳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