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只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領導者,身邊必定需要幾個得力干將,才能夠順利地完成目標和任務。
秦始皇固然雄才大略,但是沒有人從旁協(xié)助,也難以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
在秦滅六國地過程中,秦國杰出的將領王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有勇有謀,接連幫助嬴政滅掉了五個國家。
王翦征戰(zhàn)沙場無數(shù),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大業(yè),由于其出色的軍事才能,還與白起、廉頗、李牧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這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秦國將領,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少時跟隨嬴政,平定叛亂鏟除呂相
據(jù)史書記載,王翦是周朝王室之后,生于戰(zhàn)國時期,自小就對行軍打仗非常感興趣,也很有軍事天賦。
他自少年時起就跟隨在嬴政身邊,直到秦朝建立,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
嬴政最初即位之時,由于年紀尚小,秦國的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呂不韋手中。這期間王翦替嬴政鏟除了很多親政前的障礙,為之后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39年,嬴政派自己的兄弟長安君和樊于期攻打趙國,沒想到中途長安君被樊于期策反,起兵準備攻打秦國。
嬴政立刻命令王翦前去鎮(zhèn)壓,王翦倒是沒有直接動手,而是派人向長安君遞了勸降書,在使者的勸說下,長安君選擇投降。
王翦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叛亂,可見此人非常有頭腦,不是有勇無謀的莽夫,在之后鏟除呂不韋等人的過程中,他初次展現(xiàn)了自己過人的軍事能力。
嬴政前往郊外祭祀,王翦在派遣三萬軍隊保護秦王的同時,為了防止呂不韋有大動作,又暗中增派了大量兵力鎮(zhèn)守咸陽。結果禍亂后宮的嫪毐因為罪行暴露企圖謀反,嬴政得知后,直接命令王翦帶領軍隊提前做好準備。
王翦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嫪毐等人,還順便查出了呂不韋的罪行,一石二鳥,直接將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大政治集團鏟除。這之后,嬴政完全掌握了實權,開始走上了統(tǒng)一六國的道路。
八年時間滅掉趙國
公元前236年,王翦受命前去攻打閼與,嬴政派給了他不少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數(shù)量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他在帶領軍隊十幾天后,只挑選了其中的一些精兵強將,雖然人數(shù)少了,但是機動性和整體戰(zhàn)斗力都有所提高。
王翦帶領著這支精心挑選且質量非常高的軍隊,一舉攻下了閼與,除此之外還占領了趙國的九座城池。
王翦的這一戰(zhàn),對另外幾路進攻趙國的秦軍非常重要,使趙國腹背受敵,大挫其銳氣。
初次與趙國交戰(zhàn),秦國大勝,占據(jù)了有利位置。公元前229年,趙國發(fā)生了旱災,社會矛盾尖銳,嬴政趁機再次派兵進攻趙國,王翦和楊端兵分兩路,欲將茍延殘喘的趙國一舉拿下,但是沒想到遇見了難對付的趙國大將李牧。
李牧身經百戰(zhàn),非常有經驗,多次將訓練有素的秦軍擊退,王翦帶領軍隊和李牧僵持了一年,也還是沒有任何進展。
如此耗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王翦在關鍵時刻使用了反間計,他買通了趙國的一個寵臣,并讓這個寵臣告發(fā)李牧等人“謀反”。
趙王聽后信以為真,居然派人暗殺李牧,王翦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令人頭疼的對手,雖然方法不高明,但是為了贏也只好不擇手段。
沒了李牧,趙國軍隊群龍無首,根本不堪一擊。王翦接到消息后,即刻發(fā)動軍隊,向趙軍發(fā)起了猛烈攻勢,短短數(shù)月就攻下了趙國首都,還俘虜了趙王,至此趙國徹底滅亡,土地也全數(shù)歸秦國所有。
在滅掉趙國的這場戰(zhàn)爭中,王翦再一次展現(xiàn)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他不會被已有的軍事策略所禁錮,很有戰(zhàn)略眼光,而且能夠隨機應變。
在正面斗爭不起作用的情況下,選擇從內部瓦解敵軍,說明他不是鉆牛角尖的頑固之人。趙國的滅亡,使秦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也打破了六國的聯(lián)盟。
借荊軻刺秦之事攻打燕國
六國唇亡齒寒,趙國被秦滅掉之后,另外五國戰(zhàn)戰(zhàn)兢兢,都在想方設法抵抗秦國。自知軍事力量不強的燕國,派出了荊軻行刺秦王,結果功虧一簣,還白白送了命。
此事過后,秦王震怒,便有了攻打燕國的借口。
公元前227年,嬴政派王翦率領大軍進攻燕國,燕王雖然派兵全力迎擊,但以燕國的兵力,無異于以卵擊石。
強大的秦軍在王翦的帶領下,接連將燕軍擊退到易水以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當年在易水邊,太子丹送別荊軻,時隔一年,燕國軍隊也在此被秦軍打得落荒而逃,實在是諷刺。
秦軍一鼓作氣,從易水一直打到燕國的首都薊,燕王和太子丹見大勢已去,逃到了遼東地區(qū),燕國也隨即滅亡。
在王翦的指揮下,秦軍于十年內先是滅掉強大的趙國,還順勢解決了燕國,一步步的削弱了六國的力量,使秦國離統(tǒng)一天下又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王翦也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的兒子王賁,在打仗時也會將兒子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虎父無犬子,王賁雖然無法與父親相提并論,但是也在之后的戰(zhàn)役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艱難的伐楚之路
燕國滅亡后,秦國修整了兩年,開始商議要如何滅掉楚國。嬴政將大臣召集起來,想要聽取一下他們的意見。
秦國的另一位大將李信認為,攻打楚國只需要二十萬大軍即可,但是王翦卻堅持認為沒有六十萬大軍根本無法戰(zhàn)勝楚國。嬴政一聽到只需要二十萬便可滅掉楚國,心中非常高興。
當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時,嬴政覺得他可能是年紀太大,不中用了,完全不參考他的建議,也沒有派他前去參戰(zhàn)。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派了四十萬大軍前去應戰(zhàn)。
王翦受到忽視后,也沒有再堅持,趁這個機會解甲歸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
雖然王翦暫時離開,不過王翦的兒子王賁留了下來,還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公元前224年,嬴政派他前去攻打楚國。
王賁在迅速擊敗楚軍后,北上攻打魏國,最后利用洪水摧毀敵軍城池,逼迫魏王投降。隨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魏國各地,并納入秦國。
李信和蒙恬這邊,楚軍一開始故意退而不攻,誘敵深入,秦軍不慎中計。楚軍趁機偷襲李信所在的部隊,使其元氣大傷,隨后還擒殺了秦軍的七個將領。
秦軍的失敗令嬴政勃然大怒,自秦開始攻打六國以來,這幾乎還是第一次吃敗仗,他很快認識到了錯誤,于是快馬加鞭親自去請回王翦,并且答應派出六十萬大軍。
據(jù)說王翦在出征前,向嬴政要了大量的賞賜,連他的屬下都十分不解。事實上他并非貪得無厭之人,這樣做只是為了打消嬴政對他的猜疑,自己幾乎擁有了全國的兵力,難免有謀反的嫌疑,此時如果表現(xiàn)出只想要金錢的意愿,那么嬴政才能對他放心。
王翦帶領著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但是在抵達楚國城外后,卻沒有著急進攻,而是在附近駐扎下來,每天調整休息,甚至開戰(zhàn)起娛樂活動來。
楚軍面對著六十萬秦軍,根本不敢輕易出兵,每天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觀察著敵軍的動向。
大概過了一年的時間,楚軍的心里防線幾近崩潰,與其這樣耗下去,還不如來個痛快。于是楚軍開始準備出動,就在此時王翦突然率軍攻來,殺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秦軍大敗楚軍,殺了項燕,一年后又生擒了楚王,楚國滅亡。王翦還順便繼續(xù)南下,攻打百越,大勝而歸后被封為武成侯。
不過在這之后,他似乎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有人說他是為了自保,才選擇隱退。
王翦的兒子王賁繼承了他的將領之位,幫助秦王滅掉了最后一個國家——齊國,父子倆為多年的征戰(zhàn)圓滿畫上句號。
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王翦,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難以克服的缺點。
王翦雖然是秦國的名將,有平定六國之功,這無可厚非,但是在嬴政建立秦朝后,他作為元老級的人物,卻沒有幫助始皇帝施行德政、穩(wěn)固江山,為了保全自身而去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的確是有些可惜。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當初那個奮勇殺敵、威風八面的王翦,在天下安定之后,最終選擇迎合、取悅秦始皇,或許是因為時代變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