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涼文益的眾多弟子中,以天臺德韶的聲望最高。
德韶(891—972)俗姓陳,浙江縉云人,17歲出 家,18歲至信州(今江西上饒)開元寺受戒。后唐同光(923—925)年間,德韶開始行腳游方,他先去參拜龍牙禪師,問:“雄偉之尊,為什么不能靠近呢?”
龍牙禪師答:“就像火跟火。”
德韶問:“忽然遇上水來又怎樣呢?”
龍牙禪師生氣地說:“出去,你根本不知道我講什么!”
德韶并不就此罷休,進一步追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這道理又怎樣講?”
龍牙禪師答:“你就該這樣。” “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指人人具備的佛性無邊無際,無外無內(nèi),天地不能包容。你具備佛性,你就該這樣。
德韶先后問過十七次,龍牙禪師反來復去就是這一句話。德韶始終不明白其中旨意,請龍牙禪師再次開示。龍牙禪師說:“這個禪,還是以后你自己去領(lǐng)會吧。”
德韶后來行腳來到通玄峰,一天正在洗澡,洗著 洗著,忽然想起了龍牙禪師的那句話,眼前一片明朗。他趕緊穿好衣服,焚香朝著龍牙寺的方向禮拜,說:“如果龍牙禪師當時對我說了,今天免不了要挨我一頓罵。”
此后,德韶又去參訪疏山禪師,問: “不落古今是什么意思?”
疏山禪師干脆地回答道:“我不能說。”
德韶問:“為什么不能說?”
疏山禪師說:“其中無法分辨有無。”
德韶說:“師父不是說得挺好嗎?”疏山禪師一聽,非常驚駭。
德韶就這樣先后參訪了五十四位高僧,但都不契法緣,未能徹悟。但德韶卻自以為已得禪旨,所以后來去參拜清涼文益時,他從不入室參問,只是隨眾人行動而已。
一天,清涼文益上堂,一位僧人站出來問:“什么是曹溪一滴水?”
清涼文益答:“曹溪一滴水,就是曹溪一滴水嘛。”
那個僧人顯然有些摸不著頭腦,沒敢再問,只得退下去了。在一旁的德韶卻豁然大悟了,平生的滯澀凝重之處,此刻如冰雪消融。他終于悟到了“平常心是道”的禪法。曹溪一滴水,就是曹溪一滴水,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有時候最完滿的回答,就是問題本身,何必舍近求遠,向外尋找呢?
德韶把自己的悟道心得說給清涼文益聽。清涼文益說:“你以后會成為國師,使歷代祖師傳下的禪法發(fā)揚光大,我不如你。”
不久,德韶離開清涼文益,來到了天臺山,他瞻仰智頡大師的舊居,好像回到了自己住過多年的地方。由于德韶與智頡都姓陳,因而人們都把德韶看作是智頡的后身,于是德韶就留在天臺山弘法,世稱“天臺德韶”。
天臺德韶接引學人的方式與其他禪師不一樣,他既不捧打,也不喝斥;既不沉默不語,也不迎面去截斷你的話頭。凡有僧人提問,他并不在意你的思路趨向,而只關(guān)系你的提問方式。他往往采取對提問者的評價方式——或肯定或否定,以進一步誘導提問者去挖掘自己的“本來面目”。從以下幾則問答可略見一斑:
有僧人問: “什么是六相?六相指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有此六相。
天臺德韶答:“你就是。”
僧人問:“什么是三種病人?”
天臺德韶答:“正好叫你問著了。”
僧人問:“什么是方便?”
天臺德韶答:“問得好。”
僧人問:“什么是古佛心?”
天臺德韶答:“這個問題提得不簡單。”
僧人問:“僧人圓寂后到什么地方去?”
天臺德韶說:“不能告訴你。”
僧人又問:“為什么不能告訴我?”
天臺德韶說:“怕你不能領(lǐng)會。”
天臺德韶發(fā)揚了其師清涼文益的“一切現(xiàn)成”的禪法,認為“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他住通玄峰頂時,有偈示眾: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意謂參禪達到頂峰,與人間自然不同;由于心外無法,隨處都可見到青山(禪境)。清涼文益對這首偈評價極高,對人說:“德韶光憑此偈就足可振興我宗禪法了。”
錢做任臺州刺史時,曾邀請?zhí)炫_德韶到自己的官府說禪,天臺德韶則預告他將成為國王。錢做繼位為吳越王的第二年(948),就派遣使者迎請?zhí)炫_德韶至杭州,禮為國師。天臺德韶請錢椒派使者到朝鮮謄抄散落在海外的智頡論疏,帶回國內(nèi),成為天臺宗中興的重要契機,也是禪宗與天臺宗相互融合的一個標志。
在當時動蕩不安的局勢下,天臺德韶在弘法時,一再祝愿“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患難。”他認為“此是佛語”,古今不易,要弟子們?yōu)榇硕M心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要求安定的愿望。天臺德韶對吳越王表現(xiàn)得特別忠誠,在佛教弘揚的“四恩”中,他把“國恩難報”提到首位,認為佛法興隆,非靠國王之力不可。吳越與閩、南唐的禪宗相同,都與政治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從而對于社會的影響力大為增強,成為不可小看的力量。宋朝開放佛禁,著重推崇江浙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也是考慮到這個因素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