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唯有長嗟咨?!端桶矏悴攀Ы馕鳉w》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選拔人才的制度,這項制度于國于民都有極大的好處,對于國家來說,它可以選拔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對于百姓來說,可以讓人一展胸中抱負??婆e的好處是很多的,相對應的,它的難度也極高,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一樣,讀一個好大學固然很好,但想考上好的大學難度是極為高的。
秀才這個詞的由來
古代科舉共分為三個步驟,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生每通過一個步驟,就會有相應的稱號,比如說通過鄉(xiāng)試的考生就被稱之為秀才。那么古時候的秀才放到現(xiàn)在相當于什么學歷?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能意識到讀書真的很重要。
古代的科舉和現(xiàn)在的高考,相同之處為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同之處為考科舉的人數(shù)并不多,但相對難度會高上很多。秀才這個詞的意思為優(yōu)秀的人才,這個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不過春秋時期的秀才并沒有特指某個群體,而是一個非?;\統(tǒng)的概念。秀才這個詞直到漢朝才漸漸有了改變,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將選官權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推薦優(yōu)秀的人才出任官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察舉制。
那個時候每個地方都要推薦幾名優(yōu)秀的人才出來,然后朝廷再進行考校,考校通過的那批人就會進行授官,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秀才開始特定的指某一個群體。之后時光輪轉,又來到了東漢時期,東漢開國皇帝名叫劉秀,為了避他的名諱,秀才在那一段時間改名為了茂才。之后又來到了三國時期,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然后這個稱呼就沿用了千年。到了隋朝,科舉制正式創(chuàng)立,朝廷就將科舉第一級選拔出來的人才,稱之為秀才。
秀才的優(yōu)勢與劣勢
秀才在中國古代是有很高地位的,那個時候的秀才有著很多的特權,百姓們尊重他,地方官府也優(yōu)待他,是屬于一個已經(jīng)脫離了平民的讀書人階級。但在古代,想要成為秀才的難度是很高的,大家都想當人上人,彼此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在古代就有許多的讀書人,讀了一輩子的書,別說考進士,就是連秀才都沒有考中。
在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看來,古時候的秀才就是一些學識較為優(yōu)秀的讀書人,沒有什么大不了,如果從綜合學識上來說,古代的秀才可能還不如我們現(xiàn)在的初中生,那如果只考慮語文這一個學科,古時候的秀才至少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本科生。但是在古代,絕大部分人都是文盲,讀書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往往一個縣都沒有多少秀才,每一個秀才在當?shù)囟Χτ忻摹?/div>
秀才雖然社會地位高,但他們通常都很窮,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叫做窮秀才的俚語。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想考中秀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大部分考生們必須長年累月的讀書,一旦讀書就會浪費了賺錢的時間,自然而然就變得比較窮了。而僅僅是考中了秀才,朝廷是不會給予優(yōu)待的,至少要考中舉人才有資格為官,那時候秀才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學堂當老師。
科舉的三次考試
在古代,科舉一共分為三次,如果這三次都通過了,那么就能做官。那時候稱呼什么功名都沒有的人為童生,大家不要被這個名字給誤導了,即便是那些五六十歲還沒有取得功名的人,也會被稱之為童生。童生可以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是縣一級的考試,通過了這個考試才有資格稱之為秀才。
秀才之后就有了資格參加會試,會試是屬于省級別的考試,通過這個考試的秀才便稱之為舉人,會試中取得頭名的稱之為會元,我們所熟知的唐伯虎,他就是會元。舉人便有了資格做官,但只能做一些最微不足道的小官,舉人最重要的是有資格參加下一級考試,通過了殿試的舉人則被稱之為進士,頭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結語
科舉各級考試和我們的中高考有一些類似,每一次都會刷下非常大的一批人。據(jù)資料統(tǒng)計,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一共只有45萬個秀才,平均每年只有1600人,而我國目前每年的本科畢業(yè)生高達數(shù)百萬。將這兩個數(shù)據(jù)對比一下,大家就知道想要考取秀才有多難,努力讀書有多重要了。秀才從學歷上來說,雖然只相當于本科,但它的難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nèi)缃竦牟┦亢蟆?/div>
參考資料:《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