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者研讀《了凡四訓》的過程中,曾經(jīng)忽然冒出過一個念頭:那就是為什么會對該書有一見如故之感,深厚難舍之情,相見恨晚之意。后來等一切都通透了,也就找到了答案,這種感覺來自于兩點,一是了凡先生身上有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影子,二是作者與了凡先生一樣,都在年輕時代經(jīng)歷過黑暗,且都在黑暗中深入的思考過人生。當然,在第二點上編者與了凡先生比,根本不在一個段位,先生可是流傳后世的思想家,編者不過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凡人一個,也就好比螢蟲之光對之皓月,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說回到王陽明。那可是明代比了凡先生還厲害的大思想家,被后世稱為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名的“儒家四圣”,那傳奇經(jīng)歷、玄幻人生、思想境界、人文理念,可絕對是屬于經(jīng)天緯地、鳳毛麟角型奇才,是不世出的圣賢。除此以外,若非要列舉出中國歷史上出神入化、神乎其神的四大牛人,前三位一定是大漢張子房,三國諸葛亮,大明劉伯溫,那剩下能進排名榜的,就非心學大師王陽明莫屬了,絕對的超厲害!
王陽明的粉絲群也都是牛人,張居正、章太炎、曾國藩、林則徐、伊滕博文、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郭沫若、杜維明、東鄉(xiāng)平八兩、稻盛和夫,等等等等。
為啥這些牛人都要崇拜王陽明,因為他更牛,比如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寧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寧王朱宸濠精心準備十年的造反,王陽明僅用了43天,團滅!就這么牛!
了凡與陽明兩位先生,都是書香門第出身,雖然經(jīng)歷和思想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成了圣賢。兩人基本處于同一時代,王陽明比袁了凡早出生半個甲子,前者出生在余姚,后者出生在嘉善,基本就是同鄉(xiāng)。只是了凡在陽明先生去世后四年才出生,沒能親自聽到陽明先生的教誨,很是遺憾。但還好,了凡先生的父親袁仁,與王陽明及其學生王艮(心齋)、王畿等在學問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所以肯定也能讓了凡先生對陽明先生的心學有所了解,也算是多少有那么一點交集,所以了凡或多或少的有陽明先生那么一點影子,一點都不奇怪。
再來看細節(jié)。首先是兩人年輕時代思想的不同。陽明先生的年輕時代,比較快活,家中富裕,老子王華又是狀元,所以他無憂無慮,因此一直致力于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或想通過看竹子以格物致知,或想馬革裹尸成為一代名將,甚至一度跟他的父親夸下??趧钪疽斒ト耍苁强鋸?。而了凡先生的年輕時代,一是家道中落,很早就擔負起家庭重擔,二是被孔先生點透命運,無可追求,所以只能是“澹然無求”、“終日靜坐,不閱文字”以及“無可妄想”,思想很是沉寂。
說完不同,再說相同,即兩者都是開悟之人。陽明先生是在經(jīng)歷生死一瞬大苦大難后深入思考而在龍場石棺中頓悟,了凡先生是在無欲無求中受云谷禪師點化而開悟??傊叨际情_悟之人。而這兩中不同形式的悟,正好印證了六祖慧能那句名言: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還有就是開悟后的人生路線不同。陽明先生開悟后講“事上練”、“心外無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最終結(jié)果是“我心光明”。了凡先生開悟后的主要追求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積德行善,以換所需”,最終各種愿望實現(xiàn),再無遺憾。這是路線不同。
二者思想和境界比較,雖然陽明先生又高了一個層次,但這都不影響他倆都成為圣賢。
這就好比弗法傳道,雖然門內(nèi)有“勝義諦”和“世俗諦”之分,但都是大法,沒有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