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疊青山江一縷,十里人家,路繞南臺去。榕葉滿川飛白鷺,疏簾半卷黃昏雨。
樓閣崢嶸天尺五,荷芰風(fēng)清,習(xí)習(xí)消袢暑。老子人間無著處,一尊來作橫山主。
這是宋代李彌遜的詞作《蝶戀花·橫山閣》。橫山閣,位于烏石山南坡,亦稱橫山館,今已不存。
李彌遜是福建連江人,兩宋之間的愛國詩人?!兜麘倩āM山閣》是他晚年的詞作。作者曾官居戶部侍郎,對秦檜與金兵茍和提出批評,被貶為漳州知府,而后歸隱連江西山,不時出門游玩,借以排遣郁悶。這首詞贊美了在橫山閣所見的美景,同時流露出報(bào)國壯志難酬的憤懣。
夏日,登上橫山閣,只見遠(yuǎn)處層巒疊嶂,而閩江好似一條絲帶。南臺一帶,道路彎曲,十里人家,星落散居。榕樹枝葉繁茂,幾乎遮住了江面,時而可見一行白鷺飛起飛落。黃昏時分,天空中飄起了細(xì)雨,只好把窗簾放下半卷。山勢高峻,樓勢突出,帶有荷菱香氣的涼風(fēng),習(xí)習(xí)吹來,消解了暑天的悶熱。既然天底下沒有老夫的去處,只好手持酒杯,姑且來做橫山閣的主人了。
李綱是李彌遜的好友。他在《水調(diào)歌頭·和李似之橫山對月》(李彌遜字似之)中寫道:
秋杪暑方退,清若玉壺冰。高樓對月,天上宮闕不曾扃。散下凄然風(fēng)露,影照江山如晝,渾覺俗緣輕。弋者欲何慕,鴻羽正冥冥。
世間法,惟此事,最堪憑。太虛心量,聊假梨棗制頹齡。但使心安身健,靜看草根泉際,吟蚓與飛螢。一坐小千劫,無念契無生。
張?jiān)獛忠才c李彌遜相交甚厚,他有一首詞《八聲甘州·陪筠翁小酌橫山閣》(筠翁,即李彌遜):
倚凌空、飛觀展?fàn)I邱,臥軸恍移時。漸微云點(diǎn)綴,參橫斗轉(zhuǎn),野闊天垂。草樹縈回島嶼,杳靄數(shù)峰低。共一尊明月,顧影為誰?
俯仰乾坤今古,正嫩涼生處,濃露初霏。據(jù)胡床殘夜,惟我與公知。念老去、風(fēng)流未減,見向來、人物幾興衰。身常健,何妨游戲,莫問棲遲。
他們都為福州烏石山橫山閣賦詞,寄托壯志難伸、同病相憐的情懷。
李綱:萬里閩山,不從海道,寄聲何處
在南宋初建的朝廷中,一代名臣李綱,曾經(jīng)閃耀一時,像一顆流星,劃破長空。趙構(gòu)稱帝一個月,即任命李綱為相。李綱極力主張把首都選在北方,在趙構(gòu)無意北返的情況下,他就著手在政治、軍事、財(cái)政等方面進(jìn)行整頓,包括機(jī)構(gòu)設(shè)置、國賦稅收、募兵買馬、訓(xùn)練軍隊(duì)等等,使新的宋王朝初現(xiàn)生機(jī)。但是,趙構(gòu)只求自保,忠臣良將終究無用武之地。李綱擔(dān)任宰相僅75天就由于投降派的排擠而被罷免。
李綱,字伯紀(jì),號梁溪居士,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輩起遷居無錫,罷相后離京,擔(dān)任湖廣宣撫使等職。
李綱在一首詞作《水龍吟·次韻任世初,送林商叟海道還閩中》寫道:
際天云海無涯,徑從一葉舟中渡。天容海色,浪平風(fēng)穩(wěn),何嘗有颶。鱗甲千山,笙鐘群籟,了無遮護(hù)。笑讀君佳闋,追尋往事,須信道、忘來去。
聞?wù)f釣鯨公子,為才名、鶚書交舉。高懷淡泊,柏臺蘭省,留連莫住。萬里閩山,不從海道,寄聲何處?悵七年、契闊無因,握手與開懷語。
“萬里閩山,不從海道,寄聲何處?”彼時李綱自己也頗為懷念故土。據(jù)考證,李綱一生六次入閩。其中后三次入閩,都寓居福州。
1140年,李綱病逝于福州,謚“忠定”。閩侯有李綱墓,福州西湖的“桂齋”,是林則徐借李綱的書齋名命名的。桂齋院內(nèi)的李綱祠,也是林則徐從屏山遷來的。林則徐題李綱祠聯(lián)曰:進(jìn)退一身關(guān)廟社,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
張?jiān)獛郑喝f里江山知何處
靖康之變前夕,主戰(zhàn)派代表李綱的身邊有一名得力助手,即張?jiān)獛?。張?jiān)獛质歉V萦栏#ń裼捞┛h)人,其詞多慷慨郁勃之氣,豪邁剛健,自成一家,為南宋愛國詞人的先聲。
張?jiān)獛殖錾砉倩轮?,年少即有壯志。?dāng)時他在李綱的行營做屬官,率眾拒敵,浴血奮戰(zhàn)。后來李綱受排擠被免職,張?jiān)獛忠惨虼双@罪。
宋高宗紹興年間,朝廷與金人議和。胡銓上書請斬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檜,天下震動,胡銓因此獲罪,一再遭貶,最后被貶新州(廣東新興縣)。胡銓在赴新州的路上,途經(jīng)永福嵩口(此前胡銓曾被貶任福州簽判),退居在家的張?jiān)獛譃樗托校⒓び诹x憤作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以壯其行色,顯示出一股浩然正氣。
這首《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全文如下: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fēng)、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首詞把對民族危亡的關(guān)注與對個人身世的感傷融合起來,既有深沉的家國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傷的遙想,又有昂揚(yáng)的勸勉??犊瘺?,波瀾起伏,在當(dāng)時廣為流傳,自然也激怒了權(quán)臣秦檜。后來秦檜就找了個理由把張?jiān)獛殖骷?/p>
福州烏石山有一座道山亭,是北宋知州程師孟所建。程師孟認(rèn)為烏石山可與道家蓬萊、瀛洲相比,稱其為道山,他還請?jiān)栕鳌兜郎酵び洝?。張?jiān)獛衷?jīng)在道山亭與友人餞別,有《謁金門·道山亭餞張椿老赴行在》詞云:
風(fēng)露底。石上岸巾愁起。月到房心天似水。亂峰清影里。
此去登瀛須記。今夕道山同醉。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他與張椿話別,希望張椿得到朝廷的重用。
又有一次,中秋已過,重陽將近,張?jiān)獛峙愀V蓍L官宴集,席間賦詞《水調(diào)歌頭·陪福帥宴集,口占授官奴》云:
縹緲九仙閣,壯觀在人間。涼飚乍起,四圍晴黛入闌干。已過中秋時候,便是菊花重九,為壽一尊歡。今古登高意,玉帳正清閑。
引三巴,連五嶺,控百蠻。元戎小隊(duì),舊游曾記并龍山。閩嶠尤寬南顧,聞道天邊雨露,持橐詔新頒。且擁笙歌醉,廊廟更徐還。
九仙閣,于山有九仙觀,建于北宋,其后殿即稱為“九仙閣”??谡际诠倥?,可能是當(dāng)時官方放歸官奴,張?jiān)獛钟懈卸l(fā)。
福州古來盛產(chǎn)荔枝。張?jiān)獛钟小对V衷情·荔支》詞云:
兒時初未識方紅。學(xué)語問西東。對客呼為紅蕊,此興已偏濃。
嗟白首,抗塵容。費(fèi)牢籠。星毬何在,鶴頂長丹,誰寄南風(fēng)?
他的另一首詠荔枝的詞作《采桑子·和秦楚材使君荔支詞》寫道:
華堂清暑榕陰重,夢里江寒?;瘕R星繁。興在冰壺玉井欄。
風(fēng)枝露葉誰新采?欲飽防慳。遺恨空盤。留取香紅滿地看。
前一首從“兒時”寫到“白首”,表達(dá)了對荔枝的喜愛。后一首寫到“欲飽防慳”“遺恨空盤”,不僅喜愛,還富有情趣。
朱熹: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jié)
朱熹《好事近》:
春色欲來時,先散滿天風(fēng)雪。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jié)。
中原佳氣郁蔥蔥,河山壯宮闕。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澈。
朱熹是大儒,多次到福州講學(xué)。他在這首詞中既贊賞閩地的風(fēng)物,又追懷好友趙汝愚在福州任上的德政和功績。珠幢,翰林的旌旗;玉節(jié),使節(jié)的憑證。詞中的“丞相”,指的是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江西余干人。他曾先后兩次擔(dān)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職務(wù),是對福州有功的太守。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五月,趙汝愚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離任。第二次是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閣學(xué)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來福州擔(dān)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這次任期不到一年時間,第二年十月被朝廷“召為吏部尚書”,1195年特進(jìn)右丞相,不久被罷,身后謚“忠定”。
邵武人嚴(yán)仁,工于詞作,與同族嚴(yán)羽、嚴(yán)參齊名,人稱“三嚴(yán)”。他有一首《水龍吟·題天風(fēng)海濤,呈潘料院》:
飆車飛上蓬萊,不須更跨琴高鯉。砉然長嘯,天風(fēng)澒洞,云濤無際。我欲乘桴,從茲浮海,約任公子。辦虹竿千丈,犗鉤五十,親點(diǎn)對、連鰲餌。
誰榜佳名空翠,紫陽仙去騎箕尾。銀鉤鐵畫,龍怒鳳峙,留人間世。更憶東山,哀箏一曲,灑沾襟淚。到而今,幸有高亭遺愛,寓甘棠意。
詞題中的“天風(fēng)海濤”,涉及趙汝愚的詩作《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fēng)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人生衹如此,危欄獨(dú)倚更裴回。
鼓山靈源洞有密集的摩崖石刻,除了蔡襄、朱熹等人的字跡,還有南宋福州太守趙汝愚的名詩《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紹熙辛亥,即宋光宗二年(1191),趙汝愚再次在福州任上。故人,指好友朱熹。趙汝愚第一次入閩時,朱熹在武夷山,趙汝愚曾寄贈食用品。裴回,即“徘徊”。
此詩是趙汝愚第二次出任福州太守時寫的,詩后小記云:“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趙子直同林擇之、姚宏甫來游,崇憲、崇范、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背鐟棥⒊绶?、崇度均為趙汝愚之子。面對名山勝跡,故舊離去,作者感慨叢生,題詩刻在鼓山觀音閣東石門附近的巖壁上,緊挨著朱熹的題刻。古人題刻,未必是當(dāng)時題當(dāng)時刻。“小記”刻在詩后,純粹是敘述的口氣。
1183年,朱熹到福州講學(xué),并看望女兒女婿(青年才子黃榦,既是他的學(xué)生,又是他的女婿),受到福州太守趙汝愚的禮遇,兩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1187年,朱熹又一次從江西來福州拜訪趙汝愚,不料趙已調(diào)任四川。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一方瀟灑飄逸的行書石刻,表達(dá)強(qiáng)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游靈原,遂登水云亭,有懷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朱熹的這方題刻,趙汝愚幾年后再任福州太守時才看到,老友未遇,不禁感慨賦詩。古人交往不像現(xiàn)在有電話和短信這樣方便,趙汝愚與朱熹以石刻留言,雖是無奈,卻成一段佳話。
后來朱熹又以詩中的“天風(fēng)海濤”作為鼓山絕勝,將這四字書刻在鼓山絕頂峰。
危磚黃 穆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