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四諦
中國茶道有“四諦”: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和而陰陽相調(diào),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xiàn)。
“靜”是中國茶道靈魂能以奠立和實現(xiàn)的憑藉,“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是一份殘缺的心靈。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搏,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是品茶人的心靈宗教,是白開水中的人生況味,是無字書里的千言萬語,是情侶眼眸的默默對視。“真”是“和”的真,“靜”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是八封……
制茶有道
主泡人熏香、凈手,先引茶入荷,請來賓賞茶,然后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zhèn)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再迅速倒出。
*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沫兒。
*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 奉茶:以茶奉客。
*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后主泡人向客人鞠躬退場。
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國,中國飲茶歷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飲茶的情趣。盡管,在中國歷史上,富貴之家,過的是"茶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貧困之戶,過的雖是"粗茶淡飯",但都離不開一個"茶"字??傊?,"有清茶一杯,便可隨遇而安"。所以,中國人在生活中習慣于"一日三餐茶飯"。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別、民族的不同,使得國人的飲茶,可謂千姿百態(tài)。這就是通常所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現(xiàn)擇要分述如下。
1、煎茶、點茶與泡茶
在中國飲茶史上,曾出現(xiàn)過多種沏茶之法。而多種飲茶方法的出現(xiàn),又是與當時所制的茶類,以及人們的時尚有關(guān)。煎茶、點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沏茶之法,現(xiàn)分別簡述如下。
⑴煎茶
煎茶始是何時,起于何地,不能指實。但人們似乎可以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蹤影。北宋蘇軾《試院煎茶》曰"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其第蘇轍有歌和之,詩云"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兄弟倆一致認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chuàng)煎茶法"。很可能陸氏在總結(jié)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jù)陸氏在《茶經(jīng)》著述中找到依據(jù)。
眾所周知,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藥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湯飲。大約在秦漢以后,出現(xiàn)了一種半制半飲的煎茶法,這可以在三國魏張輯的《廣雅》中找到依據(jù);"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時沏茶已由原來用新鮮嫩梢煮作羹飲,發(fā)展到將餅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開打碎,研成細末,過羅(篩)倒入壺中,用水煎煮。爾后,再加上調(diào)料煎透的飲茶法,但陸羽認為如此煎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耳"。而陸氏的煎茶法,與早先相比,則更講究技法。按陸羽《茶經(jīng)》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jīng)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并且經(jīng)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竞玫牟枰脽岚?,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xù)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涌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后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說的僅是唐代民間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們在飲茶技藝上已相當講究了,至于上層人士,特別是統(tǒng)治階級其飲茶的講究程度就更非民間所可以比擬的。不過唐代的沏茶之法,雖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點茶法的,這是因為唐代所制的茶葉,除主要的是餅茶外,還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處于主導地位罷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點茶法沏茶的。
⑵點茶
點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藝,那么宋代的點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錄》載"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diào)令極勻,又添注入,環(huán)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曰"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時尚的是點茶。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后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diào)成膏。所謂調(diào)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diào)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zhí)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jié)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面。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轉(zhuǎn)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chuàng)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diào)膏,二要有節(jié)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也常用來在斗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⑶泡茶
從明代開始,中國的茶葉加工方式進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時經(jīng)蒸壓而成的餅茶、宋時精雕細壓的團茶,改制為經(jīng)炒為之的條形散茶。這樣,人們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羅"了,而是將散茶置入壺(碗、杯)中,直接用沸水沖泡就成,這就是人們至今常說的泡茶。這種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沏茶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對茶的直觀欣賞,可以說,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為飲茶不過多地注重形式而較為講究情趣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一直為人們沿用至今。
2、喝茶、品茶與吃茶
喝茶、吃茶和品茶,說的都是人們對茶的需要,但它們之間,不可等同而言,不僅有量和質(zhì)的區(qū)分,而且還有情與景的差異。
⑴喝茶和品茶
中國人飲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對此,古人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寫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到櫳翠庵飲茶的情節(jié),庵主妙玉親手泡茶待客,雖然煮的是陳年梅花雪水,但對每個人泡的茶,盛的古玩珍器,結(jié)合每個人的身份、地位,乃至性格、愛好,都又是不一樣的,這樣泡出來的茶,自然使每個受茶者都能感受到賞心悅目,可口怡情,非一般飲茶可比擬的了。所以,在飲茶過程中,妙玉借用了當時流行的話說:"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驢飲了"。妙玉的話,可謂一語中的,將飲茶區(qū)分為喝茶和品茶。
喝茶,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補充人體水分的不足,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解渴。如田間勞動、車間操作、劇烈運動后,拿起大碗杯),大口急飲快咽,重在數(shù)量者當是。
品茶,是重在意境,還要有一個好的飲茶環(huán)境,把飲茶看作是一種藝術(shù)的欣賞,精神的享受。
⑵飲茶與吃茶
飲茶,包括喝茶和品茶,這是人們熟知的常識,就是將茶葉用沸水沖泡后,把茶湯飲下去。但是把茶吃下去或者將茶摻入食料當作一般食物那樣吃下去,這對較多的茶人而言,似乎不很習慣,甚至不太理解。其實,茶的利用就是最早從吃茶開始的。如今,新疆自治區(qū)哈薩克族老鄉(xiāng),在喝奶茶的同時,仍然有將茶一同吃下去的做法。云南基諾族的涼拌茶,福建畬族的腌茶等,是將茶作為菜肴吃下去的。至今用茶摻入其它食料,做成茶點、茶菜和茶膳吃下去,那就更多了。
科學分析表明,從營養(yǎng)價值的發(fā)揮,保健功能的利用而言,吃茶優(yōu)于飲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