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導語
足麻木包括足趾、足背、足底、足跟等部位的麻木感。多在40歲以后發(fā)病, 男性較女性多見。
麻者,非痛非癢,肌肉內如有螞蟻爬一樣或針刺樣感覺,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則痛癢不知,真氣不能運及,如木厚之感,自覺皮膚變厚, 感覺遲鈍。
初起時,僅覺趾端麻木,且麻木感或片刻而過,或時有時無,隨后麻木感逐漸加重,間歇期逐漸減少,甚至發(fā)展到整天麻木。
自覺皮膚變厚一樣, 感覺遲鈍。不少患者常于夜間睡眠時發(fā)作,以至麻醒, 或者早晨起床后雙手困脹,麻木不適僵硬感。不少患者常于夜間睡眠時發(fā)作, 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雙手困脹,麻木不適僵硬感,稍作活動后可緩解。以上癥狀在受寒,勞累后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腳怕涼等表現。個別患者還有一些復雜的異常感覺,腳底如踩棉花或鵝卵石樣異常感,或者觸物刺痛感、燒灼感、觸電感。
02
針灸方法
深刺髀關穴,強刺激,以針感下傳至足部為佳,留針1小時。每隔10分鐘捻轉1次。
直刺涌泉穴0.5~0.8寸,得氣后捻轉1分鐘,然后在針柄上捻上艾絨行溫針灸7~10壯,留針1小時,出針時再捻轉1分鐘。
03
[組合之妙 ]
髀關穴屬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最善補氣行氣、補血活血、舒筋活血, 為治療下肢麻木之要穴?!夺樂搅?“髀關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股內痿痹,筋脈急痛”。
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之井穴,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沿內踝后進入足跟。有滋水涵木之用,使肝腎得補而營血得生。針后加灸則增強 溫經通絡、逐濕散寒、活血化瘀之功。
兩穴組合,上、下呼應且針、灸并用,則補氣活血、逐寒化瘀之力甚強, 氣虛得補,濕痰死血盡祛,足麻則消失于悄然之中。
04
[臨癥一得]
余于臨床按《神灸經綸》“足痹不仁(灸)腰俞、懸鐘”之說,在應用本組合穴的基礎上,加灸腰俞、懸鐘,常獲顯效。
治療前需注意,如左上肢麻木與左下肢麻木同時出現,且伴有左側面部麻木及同側的肢體活動障礙,應排除一下是否為顱內病變所致。如左上下肢麻木僅局限于某一部分,呈條、塊狀分布,這種情況多見于頸 椎病、腰椎病或周圍神經炎。有糖尿病史者須檢測血糖。明確引起麻木 的原因后,再進行相應的治療為妥。
掃描下方二維碼永久看回放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