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5歲。于2015年5月12日因茶飯不思1個月余前來就診。查:患者形體偏瘦,略顯疲勞,精神尚可;舌體偏大,邊有齒印,質紅,苔膩,脈弦細,余未見特殊。問及緣由,乃臨近中考,學習緊張,日有所學,夜有所思。四診合參,診斷為神經性厭食,合中醫(yī)之脾虛濕停證,治以參苓白術散。處方: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山藥10g,白扁豆10g,蓮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溫服3次。5劑后諸癥減輕,囑再服5劑而諸癥除。
按語:思為脾之志,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導致氣滯氣結,氣結于中,使脾氣不行,運化失常,而致不思飲食,故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參苓白術散可治之。
患者,女,48歲。已絕經,于2015年7月5日就診于余。訴腹瀉年余,伴腹隱痛,曾做結腸鏡,診斷為慢性結腸炎,迭進中西醫(yī)藥,效微。查:舌胖有齒印,苔薄白微膩,脈弦細。鑒于大便溏薄不干爽,故辨證屬脾虛濕停,投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太子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山藥10g,白扁豆10g,蓮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0g,砂仁10g,黃連3g,黃柏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溫服3次。7劑后諸癥減輕。原方加減,調治3月余而痊愈。
按語:泄瀉有多種病因,外感風寒、暑熱濕等邪氣,內傷情志,臟腑失調,皆可致瀉。外邪之中濕邪最為重要,濕為陰邪,易困脾土,運化不利,升降失職,水濕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而成泄瀉。內傷中脾虛最為關鍵,脾主運化升清,脾氣虛弱,清氣不升,化生內濕,清氣在下,則成泄瀉,故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參苓白術散可治之。
患者,男,52歲。因雙下肢外踝周圍瘙癢,滲液1年余,于2015年8月18日前來就診。訴1年前于田間打農藥,偶有藥液沾于雙下肢,時值炎夏,之后雙下肢外踝周圍劇烈瘙癢,起米粒樣小水皰,搔抓后破爛、滲出、結痂,多處求醫(yī),略有好轉,終不能治愈,求診于余。查:皮損處皮膚粗糙,抓痕,結痂,浸潤肥厚,色素沉著,外周有丘疹、小水皰,少量滲液,皮損成對稱性;舌體略胖有齒印,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慢性濕疹,證屬脾虛濕停,投以參苓白術散合消風散加減。處方: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山藥10g,白扁豆10g,蓮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6g,蒼術10g,土茯苓10g,黃柏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溫服3次,第四道煎水,待溫后浸洗患處。10劑后癥狀減輕。囑上方加減,調治半年而愈。
按語:脾主運化,主運化水濕而惡濕。該患者外受潮濕,又感受風熱,外風濕熱引動內蘊濕熱,外發(fā)于肌膚。故該患者服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參苓白術散合消風散加減可見顯效。
患者,男,22歲。因顏面部及頭頂油脂多,伴輕微瘙癢半年,于2015年2月20日前來就診。查:鼻翼、鼻唇溝和眉弓處有淡紅色斑,覆以油膩性黃色鱗屑,頭頂發(fā)內有輕度潮紅斑片,米粒樣丘疹,上覆有油膩性鱗屑;舌質紅,苔薄白略膩,脈弦細。詢問病史,患者近半年來喜食辛辣油炸、大魚大肉、蝦蟹海味,聚眾豪飲。診斷為脂溢性皮炎,證屬脾虛濕停。囑忌口,飲食清淡,內服參苓白術散合保合丸加減。處方: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藥10g,蓮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神曲10g,生山楂15g,炒麥芽15g,炒萊菔子10g,連翹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溫服3次。7劑后癥狀減輕,囑上方加減,調治2月余而愈。
按語:恣食辛辣油炸、大魚大肉、蝦蟹海味,聚眾豪飲,致使脾運失調,生濕化熱,濕熱內蘊,熏蒸于上而為脂溢性皮炎。故可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參苓白術散合保合丸以治之。
患者,男,63歲。因反復右脅肋疼痛、腹脹7年多,伴乏力3年多,于2015年1月18日前來就診?;颊邽槔夏昴行裕徛鸩?,以右脅肋疼痛、腹脹伴乏力為主要表現,偶伴鼻衄,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乙肝標志物長期陽性。診斷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證屬脾虛濕停,肝郁血瘀。治以補氣健脾,和胃滲濕,疏肝解郁化瘀,投以參苓白術散合四逆散加減。處方:太子參15g,白術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藥10g,蓮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柴胡10g,枳實10g,白芍30g,丹參15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溫服3次。10劑后癥狀有所緩解。囑上方加減,調治1年余而病情基本穩(wěn)定。
按語:濕為陰邪,易傷陽氣,脾陽受濕困阻而致脾虛。土不榮木,木郁失達而致肝氣郁滯。故在病程遷延形成慢性肝炎階段最易出現脾虛肝郁等證候。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日久可致氣血兩虛,氣虛不能行血,加之肝郁氣滯,則血行郁滯引起血瘀,而致脅肋疼痛、腹脹、乏力等癥。故可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之參苓白術散合四逆散可治之。
版權聲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