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深宮傳說
乾清宮,紫禁城的中心,明清十多位皇帝的居所,自從四百多年前火災(zāi)重建后,這座宮殿就一直保存到今天,見證了兩個王朝的滄桑變遷。
乾清宮重修后,住進來的主人是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tǒng)的嘉靖皇帝。
據(jù)說,嘉靖皇帝在此居住期間,曾經(jīng)放置過27張床。皇帝一人休息,何以需要如此眾多的床榻?故宮宮廷部專家王子林曾在乾清宮做過考察。
王子民:“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這個乾清宮是清代修建的。在明代,跟這個格局完全不一樣,明代這個柱子后面是暖閣,一共有9間房子,每間房子里面擺了3張床,一共里面有27張床。”
明代乾清宮的布局,和現(xiàn)在西暖閣柱子后面的閣樓有些相像,這樣的閣樓,在明代共有9間,均勻分布在大殿的柱子之間。而明末崇禎年間的一個官員的筆記中,也曾描述過皇帝在乾清宮的居所。
王子民:“(官員筆記中說)崇禎皇帝就寢的地方,是在一個木臺上面,這個木臺高一丈多,梯子爬上去,里面擺的就是床榻,崇禎皇帝睡的是在高的地方。那就跟嘉靖時候的27張床在高處是一樣的,所以說,可以肯定明代的時候,乾清宮里面有27張床。”
嘉靖住進乾清宮十幾年后,紫禁城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大案,十幾名宮女合謀刺殺皇帝,史稱“壬寅宮變”。
這一離奇案件為何會發(fā)生?正史中的說法,是嘉靖沉迷煉丹術(shù),修煉手段神秘而殘酷,甚至給身邊的宮女帶來性命之憂,宮女們不堪忍受,終于鋌而走險。
王子民:“說咱們動手吧,不然就死在他手下了,這怎么都是死,那咱們不如先動手呢。但是,因為繩子打了一個死結(jié),沒有成功,嘉靖皇帝幸免于難。”
慌亂中的宮女,最終沒能勒死嘉靖,失敗后被處以極刑。
由于事涉宮闈隱私,皇家極力掩蓋此事,但終歸無法阻止傳言的滋生,27張床的傳說,就是在這時被渲染出來的。
王子民:“第一種傳說,就是“壬寅宮變”之前,這里面就有27張床,它本來就存在。另外一種說法,“壬寅宮變”的時候,這里面沒有27張床,“壬寅宮變”之后,嘉靖皇帝害怕了,我在里面設(shè)置了27張床,我誰在哪個地方以后別人找不到了。”
27張床何時設(shè)置,至今沒有定論。
“壬寅宮變”后,嘉靖不顧大臣的反對,搬出了紫禁城的中心——乾清宮。
二十多年間,嘉靖駁回了大臣們一次又一次移駕乾清宮的請求,但終究無法徹底違背祖制?;实廴ナ溃`柩必須停放在乾清宮。
終于,嘉靖皇帝在彌留之際,回到了乾清宮,回到當(dāng)初他登上皇位時的居所,一個帶給他終身夢靨的地方。
34 傳國寶璽
一個神秘的人,一個神秘的包裹,包藏著神秘的傳國玉璽。
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間,這一幕總是重復(fù)上演。那些獻寶的人總是說,他們手中的,是秦國的那方,用和氏璧打造的傳國玉璽。
它雖然沒能護佑秦王朝千秋萬代,卻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帝王夢寐以求的寶物。
這是存放在紫禁城中,不知何時、何人敬獻的一塊所謂傳國玉璽。據(jù)專家分析,它其實是用泥土制成的。
乾隆皇帝對和氏璧的傳說,并不以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玉璽。
交泰殿,清代25方皇家寶璽曾經(jīng)都收藏于此。它們是皇權(quán)的象征,也是發(fā)號施令的憑證。
交泰殿,中軸線上的后三宮之一,外形與前朝的中和殿相同,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圓寶頂?shù)姆叫蔚睢?/span>
交泰殿,是中軸線上最年輕的宮殿,大約建于明代后期。
在明代,皇帝寢宮為乾清宮,皇后為坤寧宮,交泰殿建在兩宮之間,意味著:乾為天,坤為地,天地交泰,陰陽合和。
紫禁城宮殿的紋飾圖案,到交泰殿第一次出現(xiàn)了鳳,人們推測,這是一座為帝后過夫妻生活而設(shè)計的宮殿。
到了清代,多數(shù)皇帝、皇后不再入住乾清、坤寧兩宮,交泰殿成了內(nèi)廷的小禮堂,象征皇權(quán)的25寶,存放在位置重要,寓意深刻的交泰殿,可能是皇帝特意為之。
在乾隆11年以前,交泰殿貯藏寶璽曾經(jīng)多達39枚,真假混雜,其中就包括那枚假的傳國玉璽。
乾隆認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璽,也不能與大清國的寶璽放在一起。乾隆最終確定了可用的御寶25枚。
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永遠不滅亡,
《周易》稱:天數(shù)二十有五。乾隆皇帝將寶璽的數(shù)字定為25,就是借《周易》所記,祈求上蒼,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續(xù)二十五代。但實際上,乾隆之后,王位僅僅往下傳了六代。
今天,交泰殿依然收藏著當(dāng)年存放印璽的盒子,供參觀者品味歷史。
35 天地交泰
面對不可測度的時間,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計時器。
他們或許沒有想到,他們的創(chuàng)造,使得他們子孫的生活,從此被無形的刻度所分割: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
紫禁城里的計時器,矗立在交泰殿,自鳴鐘報告著皇家的時間。
每天,它響過之后,神武門鳴鐘鼓,鐘鼓樓也接著鳴鐘鼓。京城里的人,都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給自己的鐘表上發(fā)條。
制定時間標(biāo)準(zhǔn)的自鳴鐘,高達5.8米,按現(xiàn)代樓層計算,接近有兩層樓高。鐘樓背面有一個小階梯,每月會有一名太監(jiān),登著梯子爬上去開鎖上弦,一次上滿弦,可走一個月。這座鐘能報時報刻,一時一鳴,一刻一響。
這種自動按時打點的鐘表,最早由明代外國傳教士帶入宮廷,隨著歐洲鐘表的傳入,我國也能制造具有民族特點的各式鐘表。
現(xiàn)在這座大自鳴鐘,是清代嘉慶三年,宮廷造辦處制造的,而在它到來之前,報告時間的計時儀器是它——銅壺滴漏。
滴漏,是我國古代人民三千多年前就發(fā)明出來的一種計時器,交泰殿內(nèi)這個大型滴漏,是乾隆十年制造的,每天注水100公升,就可以滴漏報時刻了。
乾隆年后,滴漏就不再使用了,雖然已失去了實用價值,但,由于左安銅壺刻漏,右安自鳴鐘,已成一種格式,也就沒有把滴漏移走,而作為一種裝飾,長期陳設(shè)于此,東西方的交泰,也在交泰殿上演。
以后的歲月,這樣的組合,還會出現(xiàn)在中國其他地方。
36 皇帝大婚
這是一場歷時104天的漫長婚禮,清代260多年間,這樣的婚禮只舉辦過4次。最后一次,也是最盛大的一次。
光緒十四年,宮廷畫家慶寬等人接到了一個任務(wù),要為當(dāng)朝皇帝的大婚繪制圖冊,展現(xiàn)光緒皇帝迎取皇后的全過程。
紫禁城里最喜慶,最熱鬧的活動,就是皇帝大婚。清代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思維幼年登基的皇帝,才有幸在紫禁城舉辦過婚禮。
極為尊貴的中軸線建筑,只有在皇帝大婚的時候,才能最完整的得到使用。因為大部分慶典,都集中在紫禁城的政治區(qū)域——前朝的三大殿,只有大婚那天的新皇后,才能乘坐鳳輿,從午門,沿中軸線,直達內(nèi)廷的坤寧宮。
光緒大婚,禮儀非常復(fù)雜,從選后到洞房,歷時104天才完成。
慶寬等人,最終出色完成了這一套《皇帝大婚圖》,它共分為八冊,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為我們重現(xiàn)了光緒皇帝大婚的全過程。
然而,有一個場景,是光緒大婚圖中所沒有的,那就是坤寧宮,也就是大婚洞房。
坤寧宮,這座明朝皇后的寢宮,自清朝入關(guān)后,被改為祭神和節(jié)慶朝賀的地方。大婚時,坤寧宮東暖閣,就是新婚帝后的洞房,他們將在這里共度三天。
畫家們或許是奉旨替皇帝留點隱私的空間,但這一舉動,顯然阻止不了人們想象和探秘的熱情。
坤寧宮東暖閣,依然保持著百余年前,光緒大婚時的布置。
最能傳遞新婚之喜的,是龍鳳喜床上鋪的被子。來自江南的精工織繡,一百個天真爛漫的兒童,稱作“百子被”,以象征皇帝多子多孫,江山萬年。
古人認為:皇帝多子多孫,國運才能昌盛,而無后,對于皇室來說,是一個王朝行將覆滅的不詳征兆。
洞房的精心設(shè)計,寓意不言自明。而這精心設(shè)計的苦心,終究落空。
這間看似喜樂的洞房,對沒有愛情的帝后來說,只是苦悶生活的開始。
37 薩滿祭祀
查看大圖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打開了,宮禁森嚴(yán)的紫禁城,每天最早進入的,是一個老婦人和兩頭活豬,這一行,即將前往坤寧宮。
坤寧宮,位于中軸線上,地位非常尊貴,明代是皇后的寢宮。
來到坤寧宮的老婦人,并不是來見母儀天下的皇后,而是來參加一項每天都要進行的活動——薩滿祭神,老婦人就是主持活動的薩滿。
每次祭祀,薩滿必跳舞,俗稱“跳神”。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殺豬,在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靈貢獻。兩頭活豬,就是祭神時要宰殺和敬獻的牲口。
殺豬跳神,本是滿族在關(guān)外的傳統(tǒng)。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宮的格局幾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軸線上唯一重大的改變,就在這坤寧宮。
滿族入關(guān)前,皇后的寢宮,就是皇室進行薩滿教祭神的場所,入關(guān)以后,他們把民族記憶搬進了紫禁城的坤寧宮。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親自祭神,祭神后,皇帝會率領(lǐng)王公大臣吃祭神肉,
進坤寧宮吃肉,名為“分福”,一向被大臣們視為殊榮。其實,到坤寧宮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祭神的肉被稱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沒有任何調(diào)料,而且都是大塊大塊的端過來,但,不吃是大不敬。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點鹽來度過難關(guān)。
為了配合薩滿祭祀,坤寧宮的改造是隨處可見的。
坤寧宮室內(nèi)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環(huán)形大炕,供奉神位。東北角,是祭祀時煮肉用的灶臺,有三口大鍋,兩只豬各占一鍋,另一鍋蒸切糕。
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改動,其實并不簡單。
在傳統(tǒng)漢文化中,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被納入到宗法體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義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約束。改造位于中軸線的坤寧宮,意味著滿清皇室,希望把滿族的印記,列入到千年的宗法體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宮,坤寧宮的特別陳設(shè),讓我們觸摸到一個民族,古老的記憶。
38 時間機器
在這座城里,時間可以被看見,可以被聽到,可以被觸摸,而有時卻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宮內(nèi)皇帝的家廟,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每年,皇帝出入這里至少六十次。如今,人們來這里,多是為了聆聽時間的聲音。
2004年9月,奉先殿內(nèi)部改成了鐘表陳列館,近兩百件鐘表,是近200年世界鐘表發(fā)展史的縮影,很多式樣在這世上絕無僅有。
最為精巧、數(shù)量最多的,當(dāng)屬乾隆年間制造的。其中一件,最受乾隆皇帝喜愛,以至于退居太上皇以后,還命人把那座鐘,搬到自己養(yǎng)老的宮殿,以便隨時欣賞把玩。
這座鐘(銅鍍金寫字人鐘),有兩套完全獨立的機械裝置組成。表盤部分,由英國倫敦制表名師提摩西?威廉森專門定制。下面的機械部分,則是由瑞士著名的雅凱?德羅家族鑄造。
當(dāng)時,外國的傳教士們?yōu)榱藗鞑ジR?,想盡辦法,來滿足乾隆皇帝貪圖奇巧的心思。
這座鐘的特別之處在于,這位歐洲紳士,開動之前,先幫他將毛筆蘸好墨汁,開關(guān)打開,這位紳士就會工工整整地書寫八個字:八方向化,九土來王。
這是特意為滿足中國皇帝的需求,而做出的改變。瑞士納沙泰爾博物館里,也收藏著幾件原理類似的機械人,書寫的卻是外文。
在得到寫字人鐘之后,乾隆皇帝對于機械人的熱愛,一發(fā)不可收拾。當(dāng)時,皇宮里另一位會書寫“萬壽無疆”的機械人,也被乾隆皇帝勒令:必須再學(xué)會寫滿蒙藏三種文字。機械師耗盡心力,卻沒能成功。
這些鐘表,從西洋來到紫禁城,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小則改變裝飾,大則整容,它們被視為精美的工藝品,計時是否精準(zhǔn),倒很少有人在意。
如今,這些鐘表在經(jīng)過調(diào)試以后,大多還可以運行,但曾經(jīng)把玩它們的主人,早已離去。今天的人們,在這鐘表的滴答聲中,或許可以聽到那些逝者的足音。
時間是無情的;時間,又是有情的……
39 清風(fēng)尚武
弓、箭是制服猛獸的利器,也是征服天下的武器。弓馬騎射作為滿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體現(xiàn)了他們的尚武精神。
箭亭,清朝初年建于奉先殿的南邊。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建于此處,意思就是告誡子孫,不要忘記祖訓(xùn),秉承八旗尚武的傳統(tǒng)。
箭亭,是昔日清朝武舉殿試的地方,也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孫,練習(xí)騎馬射箭的場所。
箭亭的外觀十分引人注目,二十根朱漆大柱,承托整個屋頂。它并不像一般的亭子那樣是空敞的,而更像是殿堂,亭角微微翹起,房脊成人字形漫坡。
每當(dāng)皇帝操演時,列隊武士擂鼓助威,箭亭大門全部打開,皇帝站在亭內(nèi)開弓放箭,場面壯觀,盡顯皇家風(fēng)范。
驍勇善戰(zhàn)的八旗子弟,入主中原后,解鞍掛甲,耽于享樂。清乾隆為了防止?jié)M族騎射習(xí)俗的遺失,而至祖制湮滅,在亭內(nèi)御制一座《訓(xùn)守冠服騎射》臥碑,碑文刊刻了清太宗皇太極,訓(xùn)誡滿洲貴族不要效仿金朝,因忘舊制,廢騎射,效漢俗,而導(dǎo)致社稷傾覆,國家滅亡的諭旨。太宗皇帝,在告誡八旗子弟時曾說過: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是忘本亡國的根由。但這座措辭嚴(yán)厲,告誡子孫的石碑,沒能阻擋歷史的進程。
今天,似乎只有這些皇家的文物在提醒我們,曾經(jīng)那個馬鳴蹄鼓的王朝。
雖然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諸位皇帝,也多次在此檢閱武舉殿試,但是這些都沒能重塑清風(fēng)尚武的輝煌。似乎只有這些碑文,在祭奠那個已遠去的時代。
弓箭,從清初擁有極高的地位,到最后被迫退出戰(zhàn)場,是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局,也是中國傳統(tǒng)弓箭發(fā)展史上的終結(jié)篇。
清風(fēng)尚武。
箭亭,是為信奉“馬上得天下”的創(chuàng)國理念而設(shè)置,亭前跑馬射箭,武舉殿試,都隨著帝國的衰亡硝煙散盡。
最終,箭亭成為了滿清弓馬騎射的紀(jì)念碑。
40 皇帝學(xué)堂
中國歷史上,10歲以下當(dāng)皇帝的孩子,一共有44位。紫禁城里,當(dāng)然也少不了這樣的故事。
1572年的某天,一個小男孩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賀,開始接管祖宗的江山,他就是萬歷皇帝,這一年他才九歲。
一個只會玩耍的孩子,怎么管理天下呢?
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史,當(dāng)然不缺乏這樣的經(jīng)驗。萬歷小皇帝的老師,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為皇帝定下了日常生活的規(guī)則:小皇帝每月只用九天上朝聽政,其余時間,則去文華殿上課學(xué)習(xí),文華殿,成了小皇帝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
它位于紫禁城外朝東側(cè),與西側(cè)的武英殿左右對應(yīng)。這里最早是為太子設(shè)計的,太子成了小皇帝,規(guī)格大大提高,原來屋脊上的綠瓦也改成了黃瓦。
皇帝必須要好學(xué),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自漢朝以來,皇帝就開始定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經(jīng)筵、日講這些概念,專門是皇帝聽課用的。
輔佐萬歷皇帝的張居正,成立了一個皇家教材編寫小組,把皇帝治理天下的故事挑選出來,配上圖畫和淺顯的解釋,作為小皇帝的專用課本,這本書就叫做《帝鑒圖說》。
《任賢圖治》,講述上古帝王堯,求賢若渴,任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
《覽圖禁杖》,則是講唐太宗看到一本醫(yī)術(shù)中講“人的五臟都附于背部……”,便規(guī)定:日后用刑,不得鞭打囚犯的背部。
《斂財侈費》,則是講唐玄宗晚年注重享樂,整個統(tǒng)治階層生活奢華,造成老百姓生活艱難,國家也陷入困境。
這本書,像是今天的連環(huán)畫冊,在圖文并茂中,講述如何成為好的皇帝,吸引小皇帝的興趣。
小皇帝,享受到天下最好的早期教育,但是他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兜坭b圖說》雖然鮮活生動,但還是政治。一向縝密的張居正,經(jīng)常利用講課的機會,闡述自己的主張,影響皇帝的決斷。
在文華殿,皇帝不光要聽講,必要的時候他還要講課。明清兩代皇帝,每逢春分、秋分,要在文華殿舉辦講座。
文華殿,可以說是紫禁城里的微型大學(xué),皇帝學(xué)習(xí)、講課、祭拜孔子、國家科舉閱卷都在這里進行。君臣之禮,師生之誼,維護帝王千年的道統(tǒng),在這個朦朧的空間里,尤其神圣不可侵犯。
41 內(nèi)閣大堂
明正德元年,宮廷里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爭斗。
一方是內(nèi)閣為首的外朝大臣;一方是皇帝寵信的內(nèi)廷宦官。他們互相彈劾,爭得你死我活,最終,宦官占得先機,打壓了大臣,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內(nèi)閣大堂,一時,歸于沉寂。
元、明、清三朝,共有五萬多名進士,進入內(nèi)閣,是他們的最高理想。
這個院子就是內(nèi)閣大堂。它偏離中軸,格局和造型顯得簡單樸素,但在四百多年前,這里一度是國家運轉(zhuǎn)重要的樞紐,更是天下每個書生向往的地方。
跨越這座高墻,進入這個院落,就走進了帝國運籌帷幄的中心,輔君左右,為君智囊。
第一個住進紫禁城的皇帝明成祖,雄心勃勃,他設(shè)立內(nèi)閣,希望用這個集體決策機構(gòu),替代位高權(quán)重的宰相。一方面解除相權(quán)對君權(quán)的威脅;一方面輔佐他料理政事。
國家的精英匯聚在這個院落里,通宵達旦的輪值工作,為帝王提供政務(wù)咨詢和決策指導(dǎo)。閑暇時的他們,則以圍棋博弈為樂,這成為一個傳統(tǒng),許多人的圍棋水平達到過手級別。
圍棋,講求的是平靜無聲的謀劃、拼殺和爭奪。棋盤上的博弈,是壓力下的排遣,也是他們對現(xiàn)實政治的訓(xùn)練和推演,現(xiàn)實,總是超出規(guī)劃。
明朝皇帝怠惰的子孫,把更多的時間消磨在后宮中。內(nèi)閣遠離了皇帝,而掌管后宮的宦官機構(gòu)司禮監(jiān),慢慢掌握了大權(quán),內(nèi)閣官員與內(nèi)廷宦官之間,開始進入一場漫長的對抗。
曾經(jīng)有上百名小宦官,沖進內(nèi)閣大堂,肆無忌憚的毆打內(nèi)閣官員;而內(nèi)閣官員,有時也會發(fā)威,在皇宮中大肆捕殺宦官。
在這盤棋上,內(nèi)閣的目標(biāo)在于贏得整個國家,而宦官們,只要贏得帝王一個人就夠了。這一局棋,歷經(jīng)峰回路轉(zhuǎn),雙方各有得失。明朝皇帝短暫的壽命,總是拂亂剛擺開的棋子,而最終,內(nèi)閣和宦官,都沒有來得及成為最后的贏家,紫禁城已經(jīng)換了主人。
女真族的皇帝不信任宦官,也不信任漢族知識分子。
康熙皇帝在乾清宮建立了南書房;雍正皇帝在養(yǎng)心殿旁邊成立了軍機處。內(nèi)閣,落子?xùn)|南邊地,再也難以在中盤大局有所作為了。
1957年以后,內(nèi)閣小院成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學(xué)會的辦公所在地,游客們有時會貿(mào)然到訪。當(dāng)年的遺跡已蕩然無存,顯得影壁上的這幾個字(為人民服務(wù))特別清晰……
42 四庫全書
古代中國人的藏書館,一般都建在水邊。因為,書籍最怕火,放到水邊,理論上是最安全的,皇家也因循這個傳統(tǒng)。
紫禁城的藏書樓——文淵閣,就矗立在一汪清池旁邊。
文淵閣,它的名字本身就有遠離火災(zāi)的含義,但在漫長歷史中,它還是無法躲避大火的洗劫。明代的文淵閣,在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火中,付之一炬。
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shè)《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
第二年,為了貯藏《四庫全書》,他下詔在燒毀的文淵閣原址,文華殿的后面,設(shè)計規(guī)劃重建文淵閣。
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是江南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不僅藏書多達七萬卷,建筑形制和書櫥款式也頗有特點。于是,江南情結(jié)濃厚的乾隆皇帝,便仿造“天一閣”,在紫禁城里,修建他自己的圖書館。
帶著民間血統(tǒng)的文淵閣,在故宮里顯得有些另類。屋頂是黑色的琉璃瓦,似乎不合代表皇帝的黃色,但黑在五行里代表水,印合文淵以水喻文的意義。
紫禁城的慣例,建筑面寬開間多為奇數(shù),而文淵閣面寬六間。紫禁城建筑外墻多為紅墻,而這里是灰色,廊柱和窗欄為綠色。建筑內(nèi)部的油漆彩畫,也以“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為主題,在一片金碧輝煌中,卓然不群。
皇家的建筑師,曾經(jīng)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面寬六間的房子,皇帝在這里讀書,他的寶座應(yīng)該安放在哪里呢?
在這里,建筑師使用了一個小小的障眼法。
樓梯在不顯眼的位置,占據(jù)了一部分空間,剩余的五間再次成為奇數(shù),皇帝還是可以位居正中,享受坐擁書城的快感,動用國家力量編修的《四庫全書》三萬六千冊,存放在這里。
文淵閣,是皇帝一個人的圖書館?;实巯矚g在這里和大臣談經(jīng)論道,受到賞識的官員,也會得到允許,在這里翻上幾天書,真正能享用這些書的人,寥寥可數(shù)。
清朝的重臣曾國藩,在受到重用之前,有四年時間,一直在文淵閣做皇家圖書館館長助理,想必皇家圖書的浩瀚,讓他一生受益匪淺吧。
文淵閣,在中國各地還有六個兄弟,模樣長得大致相同,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瀾、文宗,全都與水有關(guān)。
《四庫全書》被抄成六份,分別儲藏在這些兄弟圖書館中,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雛形,就這樣慢慢開始形成了。
43 宮廷繪畫
這是公元1903年的紫禁城。在美國人柯林頓?西蒙斯拍下它之前,關(guān)于這座城的影像記憶,大多來自宮廷畫師們的筆下。
正如這幅《光緒大婚圖冊》,用寫實的筆法,再現(xiàn)了光緒皇帝大婚的外朝禮儀全景,工筆彩繪,極為精細,猶如一部紀(jì)錄電影,諸多細節(jié),歷歷在目。
這些畫的作者,通常被稱呼為“畫畫人”或是“畫匠”,他們多少會與一個叫如意館的地方聯(lián)系在一起。嚴(yán)格意義上講,如意館只是畫師們的一個工作地點,而不是一個職能機構(gòu)的名稱。
檔案記載:如意館最早的地點,設(shè)置在武英殿的北邊,臨近前朝三大殿。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下令重建,如意館的地點移到了北五所之一的西所。
慈禧太后前后征集的畫師有近二十人,這些畫師分成三組,每月輪流作畫十天。每日清晨,他們一般從東華門附近的住處步行進宮,到如意館的畫室作畫。
畫室的條件并不是特別的好,夏天炎熱,似乎很難長時間的靜心作畫;冬天寒冷,經(jīng)常要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jié)。一天的工作時間,通常要到下午五時才結(jié)束。
他們平時的畫作,有的寓意長壽,有的寓意吉祥。比較而言,康雍乾時期的畫師們,似乎擁有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一批西洋畫師的加入,融入了中西結(jié)合的繪畫技法。
在《乾隆大閱圖》中,意大利人郎世寧,引入歐洲的造型藝術(shù)和透視法,只有遠山的結(jié)構(gòu),保留了清宮寫詩山水的一些痕跡。
宮廷畫師,是怎樣完成這些繪畫的創(chuàng)作的呢?答案也許就在畫中。
這幅《萬國來朝圖》,展現(xiàn)的是乾隆年間,藩屬及外國使臣到紫禁城朝賀的場面。畫中出現(xiàn)了幾處奇妙的處理方式,比如:外國使團所進貢的物品中,這只奇特的動物,酷似中國傳說中的麒麟。中和殿屋頂是圓形殿頂,而真實的中和殿殿頂,為單檐四角攢尖。
這些奇妙的處理方式,讓人產(chǎn)生許多的聯(lián)想:也許他們沒有進入前朝三大殿的資格,沒有親眼目睹萬國來朝的情景,一切都只是素材和想象的結(jié)合。
當(dāng)然,這些宮廷畫師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是由皇帝欽定主題,在定稿之前,要先把草稿送皇帝審查,批準(zhǔn)后再正式繪制。
宮廷畫師,執(zhí)行者皇帝的意志,遵循著皇家的清規(guī)戒律。他們記錄下了宮廷的生活,身影往往卻被這些恢宏的繪畫所湮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