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是一個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和小學相比,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明顯加快,作業(yè)也更多了起來。“我昨晚作業(yè)做到10點半”、 “我們到12點”、 “我們小學基本沒作業(yè),太不適應了”。當他周圍的同學都在這樣抱怨時,他的作息時間卻基本能和小學保持一致:每晚8點半收工,并且除去課業(yè),他每晚還總能給自己安排1小時以上的“自由呼吸”時間。
“8點半”與“12點”,是什么造成了這3個小時的差異呢?
原來據(jù)嘟嘟的媽媽講,早在嘟嘟剛上小學時,媽媽就開始通過做作業(yè)培養(yǎng)他的專注力。當其他孩子還在“不求做快,只求做對時”,嘟嘟的媽媽卻要求嘟嘟“掐表做題,一次完成,保證正確”。在她看來,感覺作業(yè)時間的差異其實就是孩子是否具備高效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而高效學習能力的核心支撐點就是“專注力”。
無獨有偶,很多國外知名教育家在長期的跟蹤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專注模式下,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更高更快。而讓孩子欲罷不能的學習方法,就是需要更多的專注模式。
當你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處理的過程中完全不會感覺到疲倦,你可以不休息的打5、6個小時的游戲,刷3、4個小時的劇。專注模式下學習,同樣也可以。
保證專注模式的三大要素:克服拖延癥、效率和適當休息。
要素一:克服拖延癥
微博上有一個段子:每當我想要開始學習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手機好好玩,桌子好好玩,筆好好玩,就連空氣都好好玩。雖然幽默,不過也反應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為什么會有拖延癥?
拖延癥的產(chǎn)生原理可以參見下圖:
當我們在做一件不想做的事情時,大腦就會產(chǎn)生痛苦的感受,同時隨著拖延的時間加長,這件事的痛苦感,會不斷地加大,直至摧毀你的意志力,最終根據(jù)大腦自我保護的原理--->趨向結果,不那么痛苦的事情。
如何戰(zhàn)勝拖延癥呢?有一個全球風靡的方法:番茄工作法,就是專門針對拖延癥的。而這種番茄工作法同樣也試用與學習。
番茄工作法由三部分組成:
連續(xù)學習工作25分鐘,時間不可分割
工作時間無干擾
專注,聚精會神
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種模式,讓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更專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自己自身的感受,也就是大大減弱了自身對痛苦感的感受,從而更容易進入專注模式。
除去這三個要點之外,要想將短的專注時長累積成長的專注模式,還需要相應的獎勵,比如:學習25min后,喝咖啡,刷刷朋友圈,起來轉一轉,聊聊天,放松一下大腦。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認識到,應該做的事情,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困難,也沒有那么痛苦。
切記,用意志力克服拖延癥是不可取的。人的意志力是有限。意志力有限,那我們就用習慣取代意志力來克服拖延癥。
上圖,是我給出的養(yǎng)成新的習慣的建議,養(yǎng)成新的習慣,并不困難。
要素二:效率
我認為影響效率的主要有兩點:理解速度和記憶力。
當理解的速度和接收的速度同步,那無疑是最理想狀態(tài)。而專注模式可以提高你的理解速度,進而讓你更輕松的掌握學習內(nèi)容。
記憶力又被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短期記憶是可以變?yōu)殚L期記憶的。,具體的方法是:常用,定期做知識整理,總結,最終形成知識塊,也就是『chunks』。形成Chunks的好處在于,節(jié)省大腦空間,使用時方便尋找,同時我個人也提倡一個人要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特有模式,從而盡量多的減少遇到新問題時束手無策的狀態(tài)。
那形成這樣的Chunks需要三點:
專注(Focus)
讓自己先形成短期記憶,具備初印象。
理解(Understand)
讓新的記憶和長期記憶做交叉,鞏固記憶。
不斷地使用(Practice)
形成知識塊,和熟知的知識形成關聯(lián),知道什么時候使用這樣的知識,還要是知道什么時候不能使用這個知識,并且知道這個知識在你自己的知識框架中,在什么樣的位置,真正學為己用。
練習的時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覺得最難的地方。慢慢的,你就會知道這樣做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自信,對學習,欲罷不能。同時,這也是區(qū)分頂尖學生和中等學生的重要區(qū)別。
要素三:適當休息。
這里說的休息不是玩游戲,玩電玩。而是保證足夠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