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 曾海亮
(溫情提示:10月23日各路易學精英匯聚廣州番禺,將深入嶺南風水名地考察,還有5個 名額, 報名從速 ,10月23日各路易學精英匯聚廣州番禺,將深入嶺南風水名地考察,還有5個 名額, 報名從速 。)
在中國歷代上百個帝王陵墓中,有3個堪稱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再就是明孝陵。
金秋時光, 秋高氣爽,曾祥裕率學生野外風水實踐來到 南京尋古訪幽, 穿行時光隧道追溯明代皇陵繁華,考察學習皇陵風水。
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為民眾禁區(qū)的皇陵也揭開神秘面紗。
看點之一:皇陵布局“北斗七星”狀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據(jù)考古專家進行了長達6年的科學探測后,推斷出明孝陵地形建筑設(shè)置呈北斗七星狀等秘密。也許當時的風水師就是按照朱元彰旨意布局。"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這首氣貫長虹的詩篇道出自朱元璋死后也要君臨天下的氣勢。
陵墓設(shè)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huán)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 圖是相同的。
看點之二:借助“科技眼睛”——磁測(GMP)技術(shù)確定皇陵穴位
偌大一個寶城,何處才是朱元彰夫婦的陵墓呢?
這至今還是一個謎。只見寶城正面的石壁上橫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楷書大字。據(jù)說,它刻于民國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問。寶城是一座近似圓形的小丘,直徑約325米到400米,四周圍有磚墻,墻以條石作基礎(chǔ),依山就勢而筑,高約7米,墻頂厚度2.I米。寶頂之上,樹木參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寶頂之下。
據(jù)說,這地宮完全按南京明故宮前朝后寢形式建造。根據(jù)專家考證,據(jù)陵墓地面建筑的規(guī)模估計,這座地下宮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發(fā)掘的第十個陵墓“定陵”。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未曾得到發(fā)掘,一旦發(fā)掘,必將又是一大奇觀。
讓人興奮的是,近年來考古人員借助了一雙“科技眼睛”——磁測(GMP)技術(shù)?!按艤y技術(shù)就是利用物體磁場原理尋地下文物。運用這種先進技術(shù),能測到地下五六十米的人工建造物,尤其是金銀銅鐵等金屬物和磚頭、陶瓦等燒制品。因為在地下構(gòu)建人工建筑會破壞地球磁場,由此在磁測中產(chǎn)生‘特異現(xiàn)象’?!苯?jīng)過考古工作者已掌握了上萬個數(shù)據(jù)。經(jīng)過電腦分析,終于真相大白——朱元璋就落葬在主脈地下數(shù)十米處。其規(guī)模宏大,構(gòu)建復雜,僅甬道部分就超過120米。
看點之三:明孝陵開創(chuàng)了明清帝陵新制
作為明代第一陵,明孝陵繼承了漢、唐、宋帝陵的傳統(tǒng),又開創(chuàng)了明清帝陵新制。
秦始皇死后的陵墓建成方形,以后一直影響到西漢、東漢。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倚山為陵,陵前有完整的神道和石刻制度,由此影響到整個唐代直至宋。
到朱元璋時,一改以前的方形陵墓為圓形,同時將陵墓周圍的圍墻由方形改為長方形,由四周開門改為單獨開門。此外,朱元璋陵墓還取消了前代帝王陵墓中的下宮,僅保留上宮,并擴大了上宮規(guī)模,又加建方城、明樓。陵前彎曲的神道,據(jù)說是為了繞過孫陵崗上三國時吳大帝孫權(quán)的墓,也說是與朱元璋迷信風水有關(guān),但確實開創(chuàng)了新式的帝陵制度,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以至清朝帝王陵墓,一直得到沿用,影響深遠。
看點之四:明孝陵的風水特色
朱元璋為何相中紫金山作寢陵?這主要是風水之故,這處龐大的帝陵區(qū)域內(nèi),設(shè)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起納入孝陵的建筑規(guī)劃設(shè)計中,從而實現(xiàn)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筑傳統(tǒng)和文化理念。
我?guī)W生步入寶城頂上,其地真可謂后有靠(指鐘山),前有照(指前湖),左右有護(指獨龍阜山峰東西邊的小山,即龍砂、虎砂),遠有朝(指江寧的東山),近有案(指梅花山)。經(jīng)用羅盤測定,明樓以及寶城中脈處的坐山立向均為子山午向(坐穴庚子土龍)。從寶城山下來時近黃昏,了無人影,樹蔭遮陽,感到有股陰氣滲透入身。
皇陵風水追求龍穴砂水向的完美。
譬如,明孝陵所倚之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東漢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quán)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由此看來,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擇金陵“龍脈”以為葬地,這完全符合風水要義。在鐘山的南面建造自己的帝陵,在鐘山的背面陪葬功臣,讓自己的臣子在死后也護衛(wèi)著自己,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古代的風水學上,這被稱為“華蓋三峰”。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以中峰的地位最高。而孝陵所處的獨龍阜,恰好處于中峰南面的玩珠峰下。
據(jù)史料載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過去不解其意,現(xiàn)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方知其正處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而直對孝陵陵宮的“梅花山”,過去都以為乃朱元璋為讓吳大帝孫權(quán)這條“好漢”給他的陵寢看大門而留下的,其實,這一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其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征。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亦十分難得。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在蜿蜒曲折帝陵神道上想的更多的是,皇帝擁有生殺大權(quán),生前至高無上,死后也獨攪大片山河,但是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挽救不了明朝的滅亡,因為一個朝代自有氣數(shù),氣數(shù)由盛至衰,勢不可擋。如果當朝者逆歷史潮流而動,就大失民心,加快滅亡。想當年,朱元璋從一介草民發(fā)跡,成為一代君王,固然有其過人才智,也有天意。不過朱元璋的皇座下是累累死骨,他嗜殺成性,忠臣良民慘遭殺害無數(shù),按因果報應,殺生過多,必遭天譴,再好的風水也阻攔不了天神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