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要生成一顆行星,最快的途徑可能是一堆小型天體的堆砌,而不是大型天體的結合。
大約45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個幼兒園,其中滿是蹣跚學步的幼年行星。
太陽系誕生后,一些氣體與塵埃殘留下來,形成原行星盤,在初生的太陽周圍旋轉,其中點綴著各種巖質天體,有直徑在1到100公里之間的微行星,也有直徑約1000公里的原行星。這情景,就仿佛把一群孩子圈在一處,他們的個頭還大小不一。
藝術想象圖:原行星盤包圍下的一顆恒星
跟任何幼兒園一樣,這是個鬧哄哄的地方。微行星呼嘯而過,時不時跟其他微行星“撞車”。在“事故現(xiàn)場”旁邊,塵埃與巖石碎片飛馳而過。幾百萬年之后,這場喧囂終于平息,今日所見的太陽系行星中,大部分行星開始亮相。
科學家曾以為,行星之所以形成,是緣于微行星的碰撞融合,就好像一把把的橡皮泥被捏到一起。但這樣的過程耗時過長。最近,天文學家又提出一種新的假設來解釋幼年行星的成長歷程。
計算機模擬顯示,在原行星盤中,碎石會主動飛向原行星,一轉眼,就使它成長為羽翼豐滿的行星——就仿佛小孩突然之間長肉、長個,變成大人。
這被稱為“碎石吸積”理論,它正在重塑科學家對早期太陽系的想象。它也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探究除太陽以外,其他恒星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斑@樣形成天體既快又簡單。”該理論的提出者之一、瑞典隆德大學天文學家米希爾·蘭布萊希茨(Michiel Lambrechts)說,“碎石吸積理論解答了很多問題?!?/p>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時間問題。模型顯示,隨著氣體逐漸蒸發(fā),塵埃被早期太陽的引力場收走,原行星盤會逐漸消散,這個過程耗時100萬年至1000萬年之間。在其消散以前,最大的幾顆行星,比如木星和土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擁有了質量相當于十個地球的行星核。這個過程要是靠微行星,所需時間就太長了,因為微行星遇到幼年行星時,通常會與之擦肩而過,不會被其重力俘獲。
碎石吸積:一顆碎石從原行星天體旁掠過,在進入原行星引力范圍(虛線所示范圍)時,受到周圍氣體的摩擦并減速,從而被原行星的引力所俘獲,以螺旋軌道落向天體。比碎石更大的微行星則會與之擦肩而過。久而久之,大量碎石與原行星融為一體,使之迅速壯大。
另一方面,碎石很容易被原行星的重力捕獲,這樣只需吸積100萬年左右,行星就能形成。已知這種碎石是存在的,因為天文學家曾在一些幼年恒星的周圍,觀測到繞行的碎石。射電望遠鏡(比如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甚大陣望遠鏡)通過測量碎石的無線電波長,得知了原行星盤中碎石的大小。這些原行星盤中通常含有大量碎石——有的質量相當于地球的數(shù)百倍——它們緩緩向恒星漂去。
這些碎石由更小的塵埃碰撞融合而成。“原行星盤中,大部分塵埃都變成了碎石?!彼槭e理論的另一位提出者、隆德大學天文學家安德斯·喬漢森(Anders Johansen)說。他將原行星盤稱為“碎石工廠”。
2010年前后,喬漢森和蘭布萊希茨開始好奇:這些碎石是否跟行星形成有關。他們展開了一系列計算,看碎石跟原行星盤中其他更大的碎片之間,可能會產生怎樣的互動。他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些碎石可以迅速吸積到原行星上。
關鍵在于摩擦。設想有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原行星,一連串碎石從旁掠過,并在氣體的摩擦下,不斷減速,最終被原行星的引力場捕獲,以螺旋軌道,墜向它的表面。每一次撞擊都為原行星增加一點點質量——次數(shù)一多,原行星的直徑很快增長到1000公里。“從很多方面看,碎石吸積都是天體增加質量的最高效方式?!碧m布萊希茨說。
如果某個原行星盤中一半是微行星,一半是碎石,那么,碎石吸積的效率將是微行星結合的1000倍,蘭布萊希茨說。
碎石吸積理論有助于解釋太陽系的多個特征。
比如,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飛船正在繞木星飛行,它發(fā)現(xiàn),這顆氣體巨行星的行星核比科學家預期的更大、更彌散。這可能意味著碎石吸積在發(fā)揮作用,喬漢森說——要在原行星盤消散以前,及時形成如此巨大的行星核,碎石吸積是唯一途徑。
對于久未解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之謎,碎石吸積理論也帶來了啟發(fā)。這兩顆冰巨行星很令人不解:一開始,它們的行星核都不小,但后來并沒有像木星和土星一樣,被大量氣體包裹起來??赡艿慕忉屖牵啄昴拘呛陀啄晖列呛髞磉_到了“碎石孤立質量”,周圍氣體產生沖擊壓,將所有迫近的碎石推出。一旦停止吸積碎石,木星和土星就開始聚集氣體。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從未達到碎石孤立質量(軌道距離越大,對應的碎石孤立質量越高),于是變成了冰巨行星,而不是氣體巨行星。
凍結中萌芽:原行星也許能靠碎石不斷壯大,但它們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種猜想是,這些行星種子形成于“凍結線”(恒星周圍,液態(tài)水開始凍結的界限)外不遠處。在冰雪覆蓋下,塵土顆粒密度增加,凝聚起來的團塊比在液態(tài)水區(qū)域更大,移動速度也更快。這導致冰碎石在凍結線外不遠處堆積,這些團塊可能就成了行星的種子。
在太陽系之外,碎石吸積理論也解釋了一些謎團,比如在距恒星很遠處,大型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以飛馬座的年輕恒星HR 8799為例,它距地球約129光年,擁有四顆體積比木星還大的行星,這些行星與HR 8799之間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68倍(相比之下,木星與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五倍左右)。喬漢森和蘭布萊希茨的計算機模擬顯示,就算與恒星距離再遠,這些行星也有可能啟動碎石吸積,變得越來越大,并不斷靠近恒星,直至進入當前軌道。在原行星盤存在的時間跨度內,這整個過程都可以上演一遍。而舊的假設下就不行了,因為在那么遠的地方,微行星的數(shù)量根本不夠,無法形成高效的吸積。
一個很大的問題仍有待解答:原行星又是從哪兒來的?一種可能的答案是凍結線——恒星周圍,液態(tài)水開始凍結的界限。
在那里,塵埃和碎石由濕變干,物理性質出現(xiàn)變化。它們開始“抱團”。不同于原行星盤中其他部分,它們在這里可以大塊凝聚,充當原行星的種子,吸積其他碎石。
因此,凍結線成了最早一批原行星誕生的最佳地點,蘇黎世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德拉科斯卡(Joanna Dr??kowska)說。這些最早的原行星一經成形,就會開始吞噬原行星盤中的碎石。
這一場景有可能就發(fā)生在寶瓶座。寶瓶座有最知名的行星系統(tǒng)之一,七個地球般大小的行星繞著恒星TRAPPIST-1轉動,距地球39光年。最近,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家克里斯·奧梅爾(Chris Ormel)和同事們計算得出,原行星在恒星周圍的凍結線處開始成形,繼而通過碎石吸積,迅速成長起來。到了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時候,由于引力與周圍原行星盤的作用,吸積過程戛然而止?!敖浀淅碚摵茈y解釋這一系統(tǒng)?!眾W梅爾說——但碎石吸積理論可以。
隨著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的恒星和行星越來越多,碎石吸積理論將有助于他們理解各種行星的演化過程,蘭布萊希茨說?!坝辛怂槭e理論,與行星形成有關的一切都變得活躍起來?!?/p>
翻譯:雁行
校對:其奇
編輯:漫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