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則志窒不遂。水氣旋怯。脾土乘之。其有不內(nèi)外因而病者。勞役陰陽。每傷腎也。脈受足太陽之交。膀胱終于足小指。 腎脈即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故腎病為足下熱而痛。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上 內(nèi)出 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故病先發(fā)于腎者。必腰脊痛。脛酸。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腎病主咳。循喉嚨挾舌本。故為舌干嗌干咽腫。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故為煩心為心痛。診脈如十五菽之重浮于十五菽者。膀胱脈也。按之與骨相得曰沉。故傷腎骨瘦如柴。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濡。舉止流利為滑。此平脈也。若緩漫則土來克水為賊邪。腰間凝滯。膀胱壅塞。陰痿腳輕重。洪則屬火為微邪。盜汗發(fā)渴。小便赤澀。腳作酸疼。此乃腎虛。小便血。女人血淋血崩為患。浮屬金為虛邪。金水相合。母令子虛。子虛則水衰。水衰則火盛。而侮金。金無所恃。致風(fēng)入肺。虛喘耳鳴。 膀胱熱。澀則主傷精。弦從肝為實邪。風(fēng)寒在下焦。頭旋腰痛。筋疼。浮緊應(yīng)耳聾。又有正邪?;吣I脈滑而實。如土丸之墮而急甚。莖中痛。小便閉。如小豆在潮而無力主腎虛。沉者陰脈。沉見三部。腎臟寒。皮燥毛干津液少而喜飲。 或水溢于上而多唾。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狀。上下無時。以夏丙丁日得之。蓋脾邪傳腎。腎當(dāng)傳心。心旺不受邪。腎復(fù)欲還脾。脾不受。故留結(jié)為積。腎實則夢腰有所系。虛則夢溺水。或夢鬼神。若腎絕而真臟脈見。按之如亂丸如彈石。如解索。其見于外者。腎邪浸淫各臟。黑色見于耳目口鼻。至舌黑必死。或項筋舒展。瞳人反背。遺尿不禁。戊日篤。己日死。死于辰戌丑未時。腎之大略如此。 十二 辨腎膀胱脈 膀胱脈 足太陽膀胱。在腎之下。大腸之側(cè)。上系小腸。下連前陰。為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與腎為表里。屬北方壬水。用與性情等。俱不外乎腎。脈受手太陽小腸之交。故小腸脈終目內(nèi) 。膀胱脈即起目內(nèi) 。病為目似脫?;蚰奎S淚出。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luò)腦。故病為邪氣沖頭而痛。還出別下項。故項似拔。 循肩膊內(nèi)。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故病腰似拔。其支者。從腰下貫臀入 中。故病痔。 似結(jié)。其支者。 從膊內(nèi)在右別下。貫脾挾脊內(nèi)。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貫 內(nèi)。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cè)。故病髀不可以曲。 似裂。足小指不能舉用。又凡病背膂筋痛。小便閉。即知其發(fā)于膀胱。膀胱之大略如此。 十三 辨心胞絡(luò)三焦脈 手厥陰心胞絡(luò)。名手心主。手心主者。手少陰心經(jīng)之主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所舍。其臟堅固。邪物能客。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絡(luò)胞。有裹心之膜。包于心外。相君用事。為心主之脈。居右手尺部。與手少陽三焦為表里。胞絡(luò)臟三焦腑。此內(nèi)經(jīng)之說。斷斷不誣。即靈蘭秘典。問十二經(jīng)相使貴賤。 有曰膻中者。臣使之官。而不及心胞。則似膻中與三焦為腑臟。至其所云。喜怒出焉者。與心主之性相合。則意主宣教。膻中奉令。言膻中即言心胞也。其命門一說。穴在兩腎之中。即彼太極圖中之白圈是也。水火兩蘊。為真陰真陽所自出。初未嘗有左右之分。越人始分之。亦不言其為相火之臟。叔和立說。方以三焦命門為表里。然亦不可謂無深意。 且以五行之理言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行。在天則有風(fēng)熱濕燥寒火之六氣。人肖天地。其臟腑之具于身者。與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節(jié)。是故在天為風(fēng)。在地為木。在人臟腑為肝為膽。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腑為心為小腸。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臟腑為脾為胃。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臟腑為肺為大腸。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臟腑為腎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相火游行于天地上下氣交之中。故合為五運六氣。人身之相火。亦游行腔子之內(nèi)。 上下肓膜之間。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腎屬陰。主乎靜。靜則陽寓乎其中。陽既孕矣。 其能純乎。靜而無生氣之動歟。若經(jīng)所謂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陽歸之陰。而成孕者也。又謂腎為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是陽出之陰而化生者也。是故腎為一臟。配五行而言。則屬之水。以其兩腎之中。左右各有一小竅。右為陽。 為火為氣。乃三焦所稟。左為陰。為水為血。乃真陰所稟命。于是左腎之陰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右腎之陽火生脾土。 脾土生肺金。其四臟之于腎。猶枝葉之出于根也。繇是言之。命門雖為水臟。實為相火所寓之地。相火無定體。在上則寄于肝膽胞絡(luò)之間。發(fā)則如龍火飛躍于霄漢。而為雷霆也。在下則寓于兩腎之內(nèi)。發(fā)則如龍火鼓舞于湖海。而為波濤也。 命門靜而闔。涵養(yǎng)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水者常也。火者變也。為陰中養(yǎng)陽之候。故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胎。而其不即于左尺見。而必于右尺見者。蓋右尺胞絡(luò)三焦。但屬相火。譬如造物用者。作處不如聚處。右尺乃相火聚處。故命門火。專于右尺候之。其體即屬相火。相火盛衰。于此決言其用。心胞為血之母。竅則通于喉。性情則不外乎腎。其為六淫所中。暑則傷胞。其為七情所害。悲則傷胞。其有不內(nèi)外因而病者。房帷任意。傷胞絡(luò)也。脈受足少陰之交。故腎脈終于胸中。胞絡(luò)脈即起于胸中。出屬心胞絡(luò)。下膈歷絡(luò)三焦。故病為心中 動。為煩心。為心痛。 心赤色為面赤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上抵腋。下循 內(nèi)。入肘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故病為胸脅支滿。為腋腫。 為臂肘攣急。其支者。別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診法同腎。若命門敗。水浸淫而賊火之氣。金克木而伐火之源。真臟脈見為魚翔。在皮膚間本不動末。強搖如魚在水中。身首帖然。尾獨悠揚之狀。又為蝦游。在皮膚間。始則冉冉不動。 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爾復(fù)來。又為蝦戲。一呼一吸。動之擊指。其見于外者。面黑目白。心胞絕。掌內(nèi)無文胞絡(luò)之大略如此。 十三 辨心胞絡(luò)三焦脈 三焦脈 手少陽三焦。有上中下之名?;蛴陨辖垢酱?。中焦附關(guān)。下焦附尺。根據(jù)經(jīng)言上者上之。下者下之之說。果執(zhí)是說。 則如伯仁所言大小腸宜見于尺。 不宜見于寸。揆之經(jīng)脈授受之次。有是理哉。大概心胞在膈上。命門在膈下三焦俱不相失而相應(yīng)。上焦寄位兩乳之間。名曰膻中。中焦在胃中脘。即臍之右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故自膻中以迄臍三寸。皆為氣海。有脂膜在腔子內(nèi)。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合之胞絡(luò)。共成六臟六腑。為十二經(jīng)而或言腑止有五者。以三焦有名無狀。不名正腑。腑屬膀胱也。而或言臟亦止五者。以命門與腎。二而一不及心胞也。然或言五腑六臟?;蜓晕迮K六腑。則六臟六腑之名不能滅。又何疑于手少陽之為三焦。手厥陰之為胞絡(luò)也哉。其體亦屬相火。言其用。三焦為氣之父。蓋腎間氣動。人之生命。 十二經(jīng)之根本。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于五臟十二經(jīng)。故曰。稟腎間動氣以資始。藉胃中谷氣以資生。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合胞絡(luò)為用。宣流氣血。分別清濁。運導(dǎo)營衛(wèi)上升下降。各得其所。脈受胞絡(luò)之交。故胞絡(luò)脈。終于第四指。三焦脈。即起于無名指之端。循手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止肩。故肩肘 臂痛。 皆三焦病。入缺盆。布膻中。散絡(luò)心胞。下膈屬三焦。故病為嗌干。為喉痹。其支者。從膻中入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下頰至項。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交頰至目銳 。故三焦病。耳后痛。耳聾頰腫。目銳 痛。三焦之大略如此。 十四 辨人迎氣口脈 醫(yī)宗曰。關(guān)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關(guān)前一分者。寸關(guān)尺各有三部。共得九分。今日關(guān)前一分。 仍在關(guān)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在為人迎。辨外因之風(fēng)。以在關(guān)乃肝膽脈 。肝為臟。故曰人迎緊盛傷于風(fēng)。右為氣口。辨內(nèi)因之食。以右關(guān)乃脾胃脈。胃為水谷之海。脾為倉廩之官。故曰氣口緊盛傷于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氣。勿以內(nèi)因。兼求七情也?;蛞郧耙环譃榇缟稀XM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風(fēng)。右寸之肺??梢员媸澈?。 十五 辨男女脈異 男子寸脈常盛。尺脈常弱。弱者少腎虛火旺反多盛也。女子寸脈常弱。尺脈常盛。盛者少陽盛陰虛反多弱也。又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子之脈。右大為順。 十六 辨老少脈異 老弱之人。脈宜緩弱。過旺者病。少壯之人。脈宜充實。過弱者病。山甫以為猶有說焉。老者脈旺而非躁。此天稟之濃。引年之叟也。名曰壽脈。若脈躁疾。有表無里。其死近矣。壯者脈細而和緩。三部平等。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士也。各曰陰脈。若脈來細而勁直。前后不等??膳c決死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