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充斥著讀書、學習、考試,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考一個好成績,在高考中脫穎而出,考上一個好大學,畢業(yè)后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當我們真正進入大學時,很多人卻開始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完全沒有了高中時的上進努力,平時上課要么睡覺,要么玩手機,老師講的什么內容也幾乎一無所知,期末考試全靠拿著厚厚的資料狂背,考完試后又忘個精光,績點雖不太高,但也能保證不掛科。這樣的學習和生活看似愜意,但是卻隱藏的危機,畢業(yè)后我們要要從事的工作,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往往我們也很容易陷入迷茫,最后不了了之,得過且過。那么大學的意義何在?怎么去度過這大學四年?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寒門女孩清華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言:這才是當代大學生該有的風范!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隨著7月的到來,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相繼送出了一批批畢業(yè)生,走向了社會。而昨天我國的頂尖學府清華大學也開始了2019年本科生畢業(yè)典禮,在這場畢業(yè)典禮上工業(yè)工程系2015級本科生張薇同學代表畢業(yè)生發(fā)言,讓不少在場的學生和家長印象深刻,而且還登上了微博熱搜。這位來自甘肅國家級貧困縣的學生,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位柔弱的小女生,但是她卻堅定告訴在場的幾千位觀眾自己的理想。原來這位同學已經推研成功,但是她決定延遲一年入學,想要加入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去回饋社會,致力于困境兒童的救助和教育,她說:“我始終記得曾經想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的懵懂初心。清華培養(yǎng)我們成為‘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飲水思源’,朋友們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在這場發(fā)言中,張薇同學還提到自己在大學中所遇到的困難,由于和別人存在的差距,自己往往需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在學習上下苦功夫。俗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位同學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大學幾年的時間里,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地區(qū)高等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清華大學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多個榮譽,如今畢業(yè)之際,自己學有所成,自己即將邁向更高的臺階時,也不忘向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通過這場發(fā)言,很多網友表示“這才是青年該有的樣子”,而即使我們出身寒門,通過知識我們可以改變命運,同樣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回饋社會,而為社會貢獻力量與出身富裕和貧困無關,這之間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
大學真正的意義是什么呢?可能有人認為是把人培養(yǎng)成之后賺錢生活,比如把年輕人培養(yǎng)成工程師,生物化學家,或者經濟學家,也有的人認為上大學就是教人安身立命,看清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了解自身,思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充實有意義等等。不同的人對于大學的理解不同,從上面這位同學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看到,經過高中三年的拼搏,進入了清華大學;在大學中的學習并不是很順利,但是經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縮小和別人的差距;同時還不忘“飲水思源”,在過去四年里,張薇曾前往甘肅、云南、陜西、內蒙等多個省份開展了8次公益實踐,用自己學習的東西,在一次次實踐活動中回饋社會,這樣的舉動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學四年,我們不僅僅只是混得一直文憑,畢業(yè)后能夠順利參加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有多重要,為了不至于淪落過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我們也要足夠的努力和奮斗,同時也有要不忘初心,保持著獨立和清醒,不論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我們都要勇敢前進,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總結: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大學能夠帶給我們的東西很多,例如知識、成長、思考,還有一紙文憑等等,當然大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大學也不會一樣。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我們能夠做自己,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充分利用大學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拓展我們的思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能夠向社會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不得不說,大學就像一個跳板,讓我們能夠去到一個更寬廣的地方,見識更大的天地,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能探索更多我們的知識盲區(qū),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對于以上的觀點,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