璏【zhì】
解釋:璏是用來佩戴和穩(wěn)固劍體的工具,在古代是地位和權(quán)利的象征,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璏用于鑲嵌于劍鞘上,供穿帶佩系之用。正視為長方形,其上雕琢云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帶穿過,可固定劍于腰帶上。目前所見最早的玉劍璏是戰(zhàn)國時期的,漢代劍璏體積較戰(zhàn)國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劍璏表面用勾撤法起邊挖地雕出邊框,并琢有螭虎紋和獸面紋,制作細膩,磨制光滑。
故宮博物院藏 - 玉鏤雕虎形劍璏
玦【 jué 】
解釋:指環(huán)形有缺口的玉器,常用作表示決斷、決絕的象征物。玦也可以用來表示盛極必衰,月滿則虧。
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fā)現(xiàn)。后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huán)。”鴻門宴上范增對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決斷。
故宮博物院藏 - 玉獸形玦
珌【 bì 】
解釋:刀鞘、劍鞘下端的飾物。
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戰(zhàn)國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了琢有獸面紋和卷云紋的劍珌。漢代劍珌器形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或梯形,紋飾以螭紋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細膩,拋光極好。
珌其外形為扁長的梯形,中間有孔,窄的一端嵌在劍鞘末端,用來保護劍鞘。其兩側(cè)或有相通的小隧孔,方便將玉珌固定在劍鞘上,玉珌兩面一般都琢有紋飾。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還浮雕出熊等獸類。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為透雕,上部為浮雕,紋飾為螭虎和鳳鳥。一面浮雕螭虎紋,另一面為陰刻獸首和云紋。
故宮博物院藏 - 玉云紋珌
鉞【yuè】
解釋: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wèi)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quán)力象征物是權(quán)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征。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于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
國家博物館藏 -玉鉞
瓗【qióng、wèi、 zuī】
解釋:瓗是一個多音字,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
qióng古同“瓊”
wěi 形容美好的樣子
wèi 玉多的樣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