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館藏 | 長沙市博物院典藏精品陶瓷瓷器賞析(二)

新石器時代大塘文化彩繪雙系陶罐殘片

一級

殘高9.2cm


卷唇,直口,鼓腹,頸肩處飾對稱雙穿耳。夾砂黃白陶,器表施白色陶衣,上施褐色彩繪??谥令i肩部依次彩繪干欄式建筑紋、水波紋、植物紋;耳部彩繪方格紋和花瓣紋;腹部彩繪四組鳳鳥樹冠紋,鳳鳥高冠長尾,昂首朝陽,嘴銜葉穗。彩繪圖案構思奇巧,線條流暢,富于寫實,反映了長沙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這件彩陶罐用材講究,制作精美,表明它和其他陶器的實用功能不同,很可能是從事宗教儀式時祭司或首領專用的祭器。 大塘遺址在1985年的長沙市文物普查工作中被發(fā)現(xiàn),位于長沙縣南托鄉(xiāng)三興村大塘組,1986年2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了發(fā)掘,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經過碳14測年,其年代距今6900年左右。出土文物共分為兩大類,即石器與陶器。其中石器以石英巖質礫石為主,打制石器與磨制石器均有,絕大部分為磨制石器,計有斧、錛、鑿、刀、鐮、磨棒、礫石等。陶器以夾砂紅陶與灰陶為主,還要少量的黑陶與白陶,器型主要有釜及碗,還有少量罐、盆、甑。大塘文化其時間跨度不大,在其所有遺址中,尤以長沙南托大塘遺址所出器物最具特色,并且發(fā)現(xiàn)得最早,“大塘文化”也由此得名。

參考文獻:

①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南托大塘遺址發(fā)掘報告[J].湖南考古輯刊 (8),岳麓書社,2009年

②長沙博物館.名城之光——長沙歷史文化陳列[M].岳麓書社,2017年

東漢石門磯窯褐釉方格紋四系瓷罐

一級

高17.5cm,口徑9.3cm,底徑10.3cm


直口鼓腹,平底內凹。肩部上、中、下各飾一周弦紋,肩上對稱橫置四個橋形系。周身布滿方格紋,施褐釉不及底。該罐具有東漢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早期青瓷的代表作品。 石門磯窯位于今長沙市望城區(qū)長沙窯窯區(qū)瓦渣坪以南的湘江河灘邊,1987年發(fā)現(xiàn)。該窯址出土青(醬)瓷罐、碗、盆、缽和陶質豆、釜、燭插等。其中青釉方格紋四鈕罐與《長沙西晉南朝墓發(fā)掘報告》中西晉墓出土的罐相類似,青釉凸沿碗也與江西南昌西晉晚期墓出土的凸沿大平底碗相類似,說明該窯的相對年代大致相當于漢末三國至西晉之際。 參考文獻: ①周世榮.湖湘陶瓷[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

東漢曲尺形陶屋

二級

通長22.5cm,通寬24cm,通高18.2cm


陶屋為泥質灰陶,屋頂為“一字型”懸山頂,檐角翹起,主屋開窗,側邊為帶廁所功能的長方形廊屋,兩棟房屋相連,平面似一把彎曲的尺子,矮墻合圍,構成一個圈養(yǎng)牲畜的后院,開圓形門洞,用以進出。整間房子方正規(guī)整,直觀地再現(xiàn)了漢代建筑的造型特征和建造技巧,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人文風貌,是當時普通百姓日常居住的一種比較簡單的建筑。

東晉湘陰窯青釉瓷虎子

一級

長30.3cm,寬15.4cm,高19.5cm


虎子呈伏虎狀,形似蠶繭,器身略呈圓筒形。圓筒狀器口略向斜上方上仰,口部邊緣堆塑虎頭,虎頭部堆塑鼻、眼、眉、耳,背上有半圓形提梁,呈拱形連接于虎子尾部與口部之間,股上堆塑三角形獸尾,下有四獸足。整體造型渾圓豐腴,線條流暢,簡潔自然。充分展現(xiàn)了虎的靈動與兇猛,是當時青瓷水平的典型代表。 虎子,始見于戰(zhàn)國,是六朝墓葬中常見的青瓷隨葬品之一。其用途有兩說:一說為溺器,一說為灑水器。

東晉湘陰窯青釉盤口瓷唾盂

一級

通高12cm,口徑7.5cm,底徑12cm


盤口,束頸,溜肩,扁圓鼓腹,平底假圈足。肩、腹相交處戳印一周圓圈紋,腹下部依稀可見模印的長方形間草葉花紋飾。通體施青釉不及底,釉色晶瑩,造型秀雅。 唾盂,又名渣斗、唾壺,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先秦時期尚未發(fā)現(xiàn),目前所見最早的唾盂是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的漆盂形器,該器物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欣工延造”等銘文,故又名唾器。東漢晚期南方地區(qū)開始燒造瓷唾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一般坐在矮床上,唾壺放在近床,便于使用。南朝時期的瓷唾盂,有的配有蓋和托盤,中原地區(qū)則從北魏時期開始燒造。除了瓷唾盂外,這個時期還出現(xiàn)了金屬唾盂。曹操在《上雜物疏》中談到御用雜物有“純金唾壺一枚”等,這些足以說明最遲在曹魏時期已經開始制作金銀唾盂。唾盂的作用,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其為承唾之器,大部分專家則認可其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

東晉湘陰窯青釉雞首瓷壺

一級

通高15.4cm,口徑8.2cm,底徑9.6cm


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弧收,平底假圈足。壺體矮胖,肩頸結合處貼塑一圓胖的雞首,塑造富有立體感。雞頭引頸高冠,雙眼圓睜,頸部肥碩,口圓張。壺后設圓條形把,把自肩部向上伸搭于盤口。整器內外施青釉,釉色瑩潤,胎質致密,外部不及底。整個雞首壺造型具有典型的東晉特色,從釉色看屬岳州窯(湘陰窯),是東晉青瓷雞首壺中的精品。 雞首壺也俗稱雞頭壺,天雞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雞首壺始于西晉,東晉南北朝逐漸發(fā)展、流行,在唐代逐漸被執(zhí)壺所取代,由于其所具有獨特性,這種器皿已成為六朝青瓷的斷代標準器之一。

隋湘陰窯醬釉覆蓮團花紋瓷瓶

一級

高25.7cm,口徑7cm,底徑8.4cm


喇叭口,長頸,溜肩,深腹,平底假圈足。頸部飾三周弦紋,肩部模印重疊式覆蓮,腹部飾兩周方格紋,內模印蓮瓣,蓮瓣中各印一朵八出團花紋。通體施醬釉不及底。器型修長,秀麗端莊,具有隋代瓷器的典型風格。

唐定窯白釉瓷洗

一級

高10.8cm,口徑14.4cm,底徑9.5cm


斂口,豐肩,扁圓腹,矮圈足,足邊較寬,足底粘一枚“開元通寶”方孔圓錢??诓匡椧恢芡钩鱿壹y,瓷洗內壁施釉及底,外壁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現(xiàn)象。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釉為白玻璃質釉。整個瓷洗輪制痕跡非常明顯,但口沿處有明顯的變形現(xiàn)象。 定窯是唐宋時期的著名瓷窯,以燒造精美絕倫的白釉瓷器聞名于世。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唐青釉花口秘色瓷碟

一級

高4cm,口徑14.5cm


敞口,口沿作十出葵瓣狀,腹壁外有五道豎條壓印,圜底,底部殘留7個支釘燒痕,灰白胎。其余四件瓷碟器物特征與此相同。五件器物質地細膩,原料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guī)整,施釉均勻。 “秘色”一名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梢姟懊厣贝勺畛跏侵柑拼礁G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顏色,是當時贊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

唐胡人騎馬瓷俑

一級

高35cm,長27.7cm,寬11.2cm


胡人高鼻深目,絡腮胡須,頭戴幞頭,身著折襟長袍,腰束一寬帶,右手執(zhí)韁,跨坐于馬鞍上。馬頭戴絡飾,兩目圓瞪,頓首佇立。這件胡人俑表現(xiàn)了執(zhí)韁回馬時人與馬的動作神態(tài),刻畫生動傳神。 胡人的容貌,與史書記載的“深目高鼻”或“深目、高鼻、多髯”的特征相吻合?!昂恕痹臼侵袊糯鷮Ρ狈胶臀鞣礁髯迦巳旱姆悍Q,隋唐時期的胡人主要指粟特人、吐火羅人、波斯人、大食人等等,又以粟特人最常見。一般認為,粟特人是居住在中亞拉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半農半商民族,建有康國、安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等9個城邦國家。這些粟特人在文獻記載中又常以國為姓,所以史稱“昭武九姓”或“九姓胡”。昭武九姓胡人善于經商,利之所在,無所不到,男子年二十,便遠赴他國,四處經營,他們正是以通商的方式叩開了往返于中華的大門。

唐青釉持刀胡人瓷俑

一級

通高27.1cm,寬7.2cm


瓷俑頭戴高冠,高鼻深目,胡須滿腮,身著無領寬袖拖地長袍,腰系袍裙,雙手持帶鞘環(huán)首刀置于胸前,站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通體施青釉。這件胡人俑俑表情刻畫細致入微,神態(tài)逼真,是一尊唐代精美的雕塑作品。 胡人俑從出現(xiàn)到大量流行,與沙漠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繁榮密切相關。隋唐時期,政通人和,經濟發(fā)展,所謂“家給戶足,人無苦窳,四夷來同,海內晏然”,強盛的帝國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厚實的物質基礎。這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空前繁盛期,帝國境內,大江南北,胡商云集,伴隨而來從事侍役、僮仆、御夫、歌舞雜耍、武士等各類角色的異域胡人也都紛紛涌現(xiàn)。在此社會背景下,受中國傳統(tǒng)“事死如事生”的殯葬觀念的影響,為了真實地模擬和再現(xiàn)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物百態(tài),王公貴族和富商大賈都開始燒制各類胡人俑用于陪葬,以還原現(xiàn)實中的美好生活。這類陪葬的胡人俑,描摹細致,刻畫生動,深刻地反映著當時的時代風貌。

唐“咸通八年”文吏陶俑

一級

通高37.8cm,座高10.3cm,底徑10.4cm


陶俑頭戴幞頭,身穿翻領袍服,外著長披風。面部豐腴,雙眼平視,八字胡貼于頰,雙手拱于前胸,神態(tài)祥和,站立于橢圓形底座之上。座的正面印“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十一月廿七日造”十一字。座底內空與體腔相通。 俑是中國古代用于陪葬的一種塑像,主要是以泥土、陶瓷燒制或以木質做成人形雕塑。初期的俑是用來代替活人殉葬的偶人,始見于春秋時期,戰(zhàn)國以后,殉俑之風大興,唐代達到鼎盛。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唐代陪葬俑,從質地看,以陶土、陶瓷、木、石為主;從形象看,以奴仆、樂舞者、儀仗者為多。

唐十二生肖青釉瓷虎俑

二級

底長9.3cm,底寬6.5cm,通高16.3cm


該俑為獸首人身虎俑,瓷俑昂首平視,著右衽寬袖大袍,手持笏板抱于腹前,雙膝盤坐于方形底座之上,應為神態(tài)安詳、富態(tài)豐腴的官員形象??虅澗?,栩栩如生。唐朝時期的長沙厚葬之風盛行,俑作為重要的隨葬品備受推崇,其工藝水平達到了“雕塑如生”的程度,是研究當時長沙人社會生活的歷史資料。

唐“張”字款白釉綠彩方形瓷盒

一級

通長5.7cm,通寬5.7cm,通高5.5cm


盒分盒蓋和盒身兩部分,盒蓋為覆斗形,頂部裝飾聯(lián)珠紋;盒身為方形子母式口,下接一圓角方形高圈足,圈足底部印有陽文的“張”字款識,盒蓋和盒身皆為近方形,轉角處做成葵花口狀,精致小巧。蓋及器身內外皆施白釉,蓋頂裝飾綠彩。整器胎體輕薄,做工精細。

唐“咸通八年”持刀陶俑

一級

通高40.5cm,座高11.2cm,底徑10.9cm


武士頭戴兜鍪,身著袴褶服(戎服),胸背著西襠鎧甲。橫眉瞪眼,嘴寬鼻闊,留八字胡;雙手執(zhí)刀置于前胸,站立于橢圓形底座之上。座的正面鈐印銘文:“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十一月廿七日造”十一字。座底內空與體腔相通。制作講究,刻劃細膩,神態(tài)逼真。

五代岳州窯青釉蓮瓣紋盤口瓷瓶

一級

高30.2cm,口徑12cm,底徑8.5cm


盤口,唇沿外卷,細頸,深圓腹下收,矮圈足外撇。通體施青黃釉,釉面開細小魚籽片,肩部刻劃三至四道不規(guī)則弦紋,下腹部剔刻六出仰蓮紋,足底施釉,足沿露胎。該瓶造型精美,釉色滋潤,是岳州窯典型器型。

宋鏤空座仰覆蓮紋陶魂瓶

一級

通高56.5cm,腹徑19.3cm,底徑20cm


魂瓶由器蓋、器身和底座三部分組成。器蓋為尖頂鏤空寶塔形,圓形底座上承一圓形盞托,上下各裝飾一周覆蓮紋,盞托之上立一圓腹尖頂物,多處鏤空并裝飾兩層仰蓮紋;器身為圓口,卷唇,直頸,長圓腹,肩部裝飾一周覆蓮紋;下層為鏤空底座,裝飾豐富,最上面刻劃出仰覆蓮紋,蓮瓣之間以斜線分隔開,中間裝飾一周凸起圓圈花瓣紋,鏤空邊沿裝飾菱形格和花瓣紋。造型獨特,莊重大方。魂瓶又稱“谷倉罐”,是為亡魂儲藏食物的明器。隨葬魂瓶是東漢以后流行的一種喪葬習俗。

宋定窯“官”字款花口瓷碟

一級

高3.3cm,口徑14.1cm,底徑5.5cm


1978年在長沙市上大垅出土。瓷碟整體端莊秀麗,敞口造型,口沿為五出蓮花狀但略有磕損,腹壁斜出,底部為削切規(guī)整的低矮圈足,足底刻劃楷書“官”字款。瓷碟除底足外,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胎體輕薄,細膩堅致,制作精巧,反映了定窯高超的制瓷水平。 根據(jù)統(tǒng)計,定窯底款包含了“新官”、“尚食局”、“尚藥局”和“會稽”等共15類題款,其中以“官”字款居多。現(xiàn)存的“官”字款白瓷器物有百余件,出土范圍遍及南北,甚至遙遠的埃及也曾出土。這些器物出土墓葬的時代主要集中五代和北宋前期,之后便很少看到,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這類帶有“官”字款的白瓷燒造于晚唐五代這個定窯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是其瓷器水平進步的典型證據(jù)。

宋衡山窯綠釉粉上褐綠彩瓷罐

一級

口徑8.8cm,腹徑15.5cm,高23厘米


束頸,溜肩,長圓腹,假圈足外撇。肩部飾兩周凹弦紋。采用粉上彩繪方法,口沿及肩部滿施綠釉,腹中部施白色化妝粉底色,底色之上以褐綠色彩繪菊花紋一周,下腹部及底施褐釉,風格獨特。衡山窯興起于兩宋時期,早期以燒制青瓷為主,南宋后期至元代大量燒制彩瓷。產品類型豐富,裝飾手法多樣。其粉地彩釉繪花瓷,開創(chuàng)了我國粉上彩釉裝飾瓷器的先河。


明崇禎青花花卉紋瓷燈

二級

通高67cm,底邊縱橫15cm,腹徑18cm


瓷瓶仿葫蘆造型,從上至下分四個裝飾帶組成的青花花卉人物山水圖景。花瓶頂部繪有兩朵嬌艷欲滴盛開的郁金香,接下來以青料描繪了水榭洞石,童子持讀山水人物通景畫面;在葫蘆的束腰位置是由山水勾云紋組成的一圈簡單圖案裝飾帶;葫蘆鼓腹上繪有主仆分明,層次清晰的狀元及第、連升三級、指日高升的人物山水通景畫面。通景畫源自繪畫中的條屏畫,即是在數(shù)個畫面上表現(xiàn)一個主題,用在圓形的瓷器上則以空白或云紋連接畫面。在畫中有官人、童子,童子手持花瓶,瓶中插有三支畫戟,上面繪有一太陽,意為“平安日升”、“ 連升三級”;連理樹、宮桂、如意云,寓為“富貴連理”、“吉祥如意”。畫面中人物面部輪廓清晰,均不作涂染,五官口、目、鼻用輕點筆法,已開清代瓷畫風格之先河。瓷燈胎體細膩、潔白堅硬,釉面純正、質地光亮。

清乾隆卍冬青釉印花瓷瓶

二級

高43.9cm,口寬11.5cm,足寬13cm。


方形瓶體,卍字口,圓唇外卷,腹部微鼓。腹部主體紋飾為一纏枝荷蓮,四周被雙龍戲珠的連續(xù)規(guī)矩圖案層層纏繞,線條隱起,頗具浮雕效果。通體施粉青釉,唇邊及足邊描金,使瓶體在青雅中略顯富麗。該瓶造型奇特,釉色青翠,為乾隆時期的瓷器佳作。

清宣統(tǒng)元年釉下彩牡丹紋瓷瓶

二級

通高35.4cm,口徑12.3cm


口微侈,直頸微弧,溜肩,深腹,下腹?jié)u收,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釉色較白,飾以釉下墨彩。瓷瓶肩部一側飾兩只飛翔的蝴蝶,正面腹部繪墨色牡丹畫枝高起,牡丹栩栩如生,底部青花書寫“宣統(tǒng)元年湖南瓷業(yè)學堂學生黃正秋制”十六字款。雖然瓷瓶器形不正,但是絲毫不影響其做工的精致、釉色的瑩潤以及紋飾的精美。

清“宣統(tǒng)二年”醴陵窯素三彩山水紋瓷瓶

一級

口徑14.6cm,高63cm


瓷瓶僅以黑、赭、綠三種色彩,用傳統(tǒng)山水畫的構圖技巧,描繪了一副絕美的山水圖畫。畫面以山為主體,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棱角分明的山石間,有飛瀑直瀉,奇松伸展,還有那不知名的樹木,瘦弱挺拔的枝干間開著星星點點的紅花。遠山朦朧如黛,近石巍峨逼人。山峰高低錯落,高者聳入云天,有亭臺、樓閣和吊腳樓參差坐落于山頂、山腰和山下各處。山下樹木蔥郁,江流環(huán)繞,有隱者悠悠地從山間小橋上走過,有漁人淡然地坐于湍急江水中的一葉扁舟上。整個畫面構圖飽滿精巧,山峰氣勢磅礴,江水綠樹恬靜幽雅,配合瓶體端莊秀美的造型和細膩潔白的底色,堪稱瓷器中的大氣精湛之作。

清醴陵窯素五彩山水人物紋瓷瓶

一級

口徑12cm,足徑13cm,高47.4cm


瓷瓶圓唇、敞口、束頸、折肩、體瘦長、下收、圈足,作釉下五彩裝飾,口外側沿和折肩處各一周青花卷葉紋組成如意云頭紋,折肩上部八組青花花卉紋,頸部二組折枝花卉紋,肩至腹底繪五彩山水人物秋游圖,底款被磨掉,應屬陳設瓷,是醴陵釉下五彩的代表作。畫面色彩富麗而不失淡雅,山水深遠而不失恬靜,人物神情閑適,表現(xiàn)了文人士大夫對田園風情的向往。

 民國十一年醴陵窯水墨畫亭園圖瓷筆筒

一級

口徑12.3cm,高13.7cm


直筒式,平口圈足,主體紋飾為亭園風光,繪有回廊樓閣,樹石芭蕉相映,并附有七言絕句詩文和款識,底款為綠彩隸書“民國十一年仲秋月建安制于湖南模范窯業(yè)工場”。詩文為“蓋茅為屋矮檐遮,自掩雙扉待客檛。手種芭蕉三百本,綠天清絕靜無澕?!痹谄哐越^句詩文之后寫有“建安仁弟雅正 左漢川□琴作于淥江”并伴有“石仙”朱色印記。畫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那蔽天成蔭的芭蕉,主客雙方正端坐茅舍相互交談。詩文內容與紋飾主題相互輝映,通過七言四句將作者對芭蕉的熱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有反映其躲避世俗閑居靜談的生涯與情趣。

 民國梅竹地開光雙雞詩文瓶

一級

殘高40cm,腹徑18.3cm,足徑13.1cm


直頸,長圓腹下收,瓶體修長,圈足。釉面紋飾層次較多,頸部飾綠葉蘭花。肩部有三層圈飾,由上至下分別由數(shù)周綠色弦紋分隔,上圈以藍彩飾勾蓮紋,中圈以褐彩繪斜線三角紋,下圈為綠彩米字紋。瓷瓶腹部前后開光為四瓣花形,開光外滿飾藍地梅竹紋。瓷器一面的開光內繪松菊雙雞圖,畫面中,松樹位于左側,長滿松針的枝干向另一側斜出,樹下生長著綠色和粉紅色的菊花,花朵之間則繪有美石。在美石一旁,以全身白色和黃、黑相間分別繪有兩只羽豐體健、神態(tài)從容的雄雞。瓷器另一面的開光內為墨彩隸書詩文一首,詩文如下:“夏鼎商彝,頌德勒勛,溯彼千載,昭昭于文,先生卓立,出類超群,隨時煉達,博覽旁聞,研窮理化,纖毫必分,五金十色,煥然一新,姚黃魏紫,冏難比倫,揮傳特品,尤見精神,度諸環(huán)球,首推一人,如斯妙造,永古猶存,俾予小子,化雨屢臻,蛇珠有感,無物可申,仰藉化育,用篆微忱,區(qū)區(qū)劣品,惟冀哂存”。落款為行書“洪憲元年一月上浣敬乞,少黃夫子大人訓正,受業(yè),傅道惠、游先理謹贈并志”文字共十行,豎式,一百四十二字。瓷瓶的近底部為蕉葉紋,仍以綠色為葉,以白線為葉脈紋。足底為墨彩楷書“湖南瓷業(yè)公司制造”八字款。根據(jù)對詩文內容和落款的分析,可知其主要描述了傅道惠、游先理對少黃夫子的贊美。傅道惠、游先理是醴陵釉下彩的第二代畫師,屬于醴陵瓷業(yè)學堂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少黃夫子資料不詳。既然傅道惠、游先理為其師長做此瓶,那瓷瓶上的繪畫以及詩文也很有可能是出自兩人之手,而這也足以說明詩文瓶是醴陵窯釉下五彩的代表之作。

民國米地開光詩文筆筒

一級

高14cm,口徑12.7cm


筆筒為圓筒形,紋飾為綠釉米地紋,三處八棱形開窗,窗內為隸書“青囊歌”一首。正文三十四行,豎式,其中前三十三行,每行均十二字,最后一行只有一字,共計三百九十七字。落款為“右篆劉今希先生青囊歌以應紆青先生教正 建安徐棟書”,后有兩枚朱紅印記,字跡已模糊。底款以綠彩隸書“湖南模范窯業(yè)工場制”九字款。《青囊歌》為劉澤湘之作,主要歌頌友人王紆青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此件筆筒不僅保存完好,而且通過近四百字的詩文將王紆青醫(yī)術醫(yī)德的精湛和高尚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體現(xiàn)了兩人間深厚的友誼。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來源于長沙博物館  由古玩元素網原創(chuàng)整理編輯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瓷器釉色之鼻祖——青釉
李海林大師青花釉里紅瓷瓶套組精致描繪,上乘瓷器
不是汝窯的臨汝窯瓷器
宋代瓷器花瓶能提高插花美感嗎?56圖欣賞宋代傳世美瓶
古瓷瓶欣賞—— 瓷瓶
農婦挖墳葬夫發(fā)現(xiàn)1000余件珍貴文物,專家獎勵500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