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玉文化的重新重視,玉手鐲作為裝飾玉中的重要品種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玉石原材料開采逐漸減少,尤其是上等優(yōu)質玉石,比如羊脂玉、翡翠等更是變得極為稀有。因為玉石手鐲有著圓滿的寓意和人們認為玉石手鐲表達的是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所以,玉石手鐲的地位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逐漸升溫。民間曾流傳的一句名言叫做:“黃金有價,玉無價”,所以玉石手鐲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吸引著大量的收藏者廣泛的收藏。手鐲的發(fā)展也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手鐲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當今形態(tài)各異精美手鐲飾品。手鐲發(fā)展史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一段過往[1]。
一、玉鐲的起源時期——新石器時期
手鐲的發(fā)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有玉手鐲出土,它是幾千年來最重要的飾品之一。手鐲剛出現(xiàn)的時候并不是女性的專用首飾,而是作為男女雙方都可以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手鐲佩戴數(shù)量是根據(jù)人們的地位、身份、等級決定的,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貴的人佩戴的手鐲數(shù)量越多。安徽省凌家灘遺址是現(xiàn)存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古代文物玉器中,像玉琮一樣的玉鐲已有出土,像玉瑗一樣的玉鐲沒有發(fā)現(xiàn)過。恰巧現(xiàn)今的玉鐲同玉瑗極為相似,或許今天的玉鐲形制是從玉瑗演繹而來。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故祭天的禮器都是圓形的,圓形象征著天意,圓形也是無限美麗。今天的圓形玉鐲,其意義同樣是天意與美麗。
目前發(fā)現(xiàn)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并且出土了大量的手鐲,由此可以說明手鐲的發(fā)展歷史十分悠久。如圖2所示,該玉鐲出土于浙江省海寧市金石墩遺址8號墓,屬于良渚文化時期的產物,玉鐲呈青綠色,有紅褐色和白色泌斑,外觀是直筒形,制作精良。目前該玉鐲收藏于海寧市博物館藏;圖3所示,該玉鐲為紅山文化時期產物,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21號墓,玉鐲呈淡綠色,器體呈橢圓形,內緣較厚,外緣略薄,截面呈鈍三角形,目前被遼寧省文物考古所藏。從出土的手鐲來看,在新石器時期手鐲的制作方式就已經很豐富了,制作工藝也十分精良?!?/p>
圖四
手鐲,亦稱“釧”、“手環(huán)”、“臂環(huán)”等,是戴在人們手腕處的環(huán)形裝飾品。手鐲的制作材料多種多樣的,如植物藤編織、金銀等貴金屬的鑄造以及手鐲中最重要的一個種類玉鐲。在我國古代,手鐲的佩戴不僅僅局限于女性,同樣男性也可以佩戴,女性在結婚之后佩戴手鐲,表示自己已經結果婚,而男性佩戴手鐲則是為了向別人顯示自己的身份。同時我國對手鐲看做一種護身的器物,能夠起到保護人們平平安安的作用,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我國的手鐲發(fā)展原型有兩種:一種是玉璧,璧是一種扁體、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曾有詩為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比庵傅氖潜鈭A形的實體部分,而好指的是中央的孔。所以到現(xiàn)在我國南方一帶的人們依然將手鐲稱為手環(huán),手鐲從形制上講是源于玉璧。另一種是玉琮,有的專家認為手鐲是從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時的玉器形制琮演變而來的。琮大體上分為四類:寬短型、高長型、細小型、方柱素面型。寬短型的形成與圓徽型手鐲有關,高長型有寬短型經層累地加高而來,細小型俗稱“方勒”,也稱“勒子”,之后逐漸變成了辟邪的玉勒子[2]。
二、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弦紋裝飾玉鐲的發(fā)展
到了商周乃至戰(zhàn)國時期,手鐲的制作主要選用玉石為主要材質,手鐲的形狀和色彩越來越豐富,同時金屬類的手鐲也開始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手鐲和新石器石時期的手鐲變化并不太大,手鐲的形制比較寬大沉重,多采用弦紋裝飾。
商周時期玉器多是重禮儀。因此玉鐲在此時期的主要情感也是禮儀文化,表達出強烈的時代特征,即:神權政治特征、國家禮儀特征和生活實用特征。如圖4,為西周時期的玦形玉鐲,玉鐲呈雞骨白色,雜有黑斑,玉鐲外形呈窄圓環(huán)形,外側有凸起的脊棱,尖狀缺口,光素無紋,出土于浙江省甌海縣巖鎮(zhèn)穗豐村楊府山1號土墩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商周時期的政治理念不同,自商周時期的天命思想開始向樸素唯物主義轉變。玉鐲的發(fā)展也發(fā)生轉變,從以往的王公貴族佩戴玉鐲,到平民百姓也可以佩戴玉鐲,這標志著玉鐲的人格化。
三、西漢以后可調節(jié)臂環(huán)玉鐲的盛行
到西漢時期,受西域文化的和人文風俗的影響,所以,臂環(huán)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臂環(huán)的樣式也越來越多。佩戴臂環(huán)非常流行,風氣逐漸盛行。同時臂環(huán)的種類和樣式也不斷的發(fā)展,越來越豐富。有自由伸縮型的,可以根據(jù)不同人的手臂粗細進行來調節(jié)臂環(huán)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huán),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huán)套,用于調節(jié)松緊。這種"跳脫"式臂環(huán),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西漢瑪瑙手鐲(圖5)[4]。
圖七
四、唐至宋朝玉鐲風格的多樣性發(fā)展
隋唐至宋朝,手鐲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最常用的裝飾品之一的了,女性把手鐲作為自己的日常配飾,這時,又稱玉鐲為玉臂釧。我們可以通過唐朝的一些在佛教題材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了解得知,仕女、飛天、菩薩等畫像都有玉鐲的身影,反映玉鐲在當時已經是非常流行的物品。唐宋時期的玉鐲主要風格為圓柱體、扁圓體為主,表面為素面。如圖6所示,唐代時期風格的玉鐲。
手鐲發(fā)展的時間之早,以及發(fā)展的時期之長,發(fā)展工藝之精,都是手鐲文化發(fā)展的精粹。而在這眾多的手鐲類型當中尤其以玉鐲最為常見,玉鐲在人們眼中不僅僅是寶石的概念,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是歷史的傳承,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沉淀。全民尊玉愛玉已經在人們的精神中已經根深蒂固,人們已經將玉作為一種神靈而存在。玉文化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中占到的地位不可估量[3]。這一時期出現(xiàn)過一個極具創(chuàng)意的工匠,制作出了繩紋手鐲。如圖7所示,宋代玉鐲制作材質為青白玉,鐲體上飾扭絲紋通體磨光。雖然在當時這類手鐲是一種前無所有的創(chuàng)新,但這也是手鐲的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帶有渦輪紋的玉瑗玉環(huán)就已經出現(xiàn)了,宋代的玉鐲發(fā)展對以后的玉鐲發(fā)展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加工使得玉鐲從原來的厚重變得極具線條感,使得玉鐲的重量大大的減輕,玉鐲的裝飾作用得到加強,這一時期的玉鐲發(fā)展將成為玉鐲發(fā)展史中的關鍵時期,對以后近兩千年的玉鐲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雖然后人在制作過程中也有自己不同的設計和理解,但是大致形狀都是傳承前人留下的經驗。一直到清朝,這樣的繩紋手鐲還在生產加工,從藝術性和手鐲的裝飾功能上去衡量繩紋手鐲,可以不夸張的說,是中國手鐲的頂級創(chuàng)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中國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結晶[4]。
圖八
五、明清時期至民國時期玉鐲不同材質和鑲金玉鐲的出現(xiàn)
翡翠手鐲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時期,手鐲的材質更加豐富,佩戴玉鐲已經成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市民商賈的正常習慣,玉鐲往往也被人們看做愛情、平安的象征,把自己的浪漫情懷賦予到玉鐲之上送給自己至親至愛的人。而在玉鐲的制作過程中選材和做工也有不同標準,也有高低之分,比如上等的白色和田玉和綠色的翡翠為上等材質。也有青玉、碧玉、瑪瑙材質的手串、手鐲。如圖8為明清時期的翡翠玉鐲。
中國其他時代的玉鐲發(fā)展基本以淺浮雕為主要的裝飾手法[5],即使在少數(shù)民族風格濃郁的元朝,玉鐲也保持著質樸的特征,在明清時期,隨著民主資本的發(fā)展,玉器行業(yè)的發(fā)展速度更是上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早在隋朝就開通了大運河,同時揚州的商貿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直到明清時期揚州玉器雕刻才真正的成為我國的重要玉器發(fā)展中心,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玉器的發(fā)展才算是達到了頂峰,這時玉器制作工藝在各種玉器中得到體現(xiàn),鏤雕開始出現(xiàn)在玉鐲的制作過程中,但是玉鐲的發(fā)展根據(jù)其自身的功能地位決定者玉鐲的發(fā)展不可能向驚艷的方向發(fā)展,所以玉鐲的發(fā)展依然是古典高雅的象征。
自明清時代開始,玉鐲的形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研究歸納為通常的五種:1.福鐲:內圈圓,外圈圓,條桿圓,因為講究圓圓滿滿,所以稱為“福鐲”。2.平安鐲:內圈圓,外圈圓,條桿從弓形到半圓不等,因為內圈磨平,故為“平安鐲”。(就是現(xiàn)今世面上90%以上鐲子的式樣)。另外一種是玉鐲內圈平、外圈平,內外徑相等的玉鐲,也稱“平安鐲”。3.貴妃鐲:內圈扁圓,外圈扁圓,條桿從弓形到圓形不等,呈馬鞍形、橢圓形,講究鐲形剛好與手腕貼合,也是現(xiàn)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款式。4.美人鐲:蘇工講究精細,美人鐲是釧的變種,雖然也是內圈圓、外圈圓、條桿圓,但是條桿直徑極細,基本是現(xiàn)在鐲子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內圈直徑偏大,佩戴時松垮垮落在手背上,顯露淑女風韻。5.雕花鐲:古代比較流行的款式,在玉鐲外形上淺浮雕、高浮雕“龍、鳳、花、蝙蝠”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紋飾,也有的采用圓雕方式,直接在玉鐲表面雕琢成“竹節(jié)、麻花、繩紋等形狀。此外戰(zhàn)國漢代時期還出現(xiàn)“絞絲紋、弦紋”等玉鐲。古人云“君子比玉于德”,認為佩戴雕琢著吉利圖案的手鐲,不僅顯露君子之風,更是一種幸運的標志。
同時明清時期,出現(xiàn)許多的金鑲玉或者玉鑲金類的手鐲,深受人們的喜愛。造型精美,制作精良,代表著手鐲發(fā)展的巔峰。如圖9所示,此手鐲為清代鑲金玉鐲,手鐲內壁鑲有金里,出土后仍有較好的光亮度。出土于北京市清代乾隆皇子墓。
圖十
現(xiàn)代和古代的玉鐲佩戴方式也是不同的,古代佩戴玉鐲是成對佩戴,而現(xiàn)在一般多是單只佩戴。同時還要考慮玉鐲和戒指的樣式搭配和材質搭配,它們的顏色也是影響美觀的重要條件。在最初選擇手鐲時應該選擇好合適的手鐲內徑,因為內徑的大小對佩戴者的佩戴感十分的重要,如果內徑過小則容易導致佩戴者皮膚不適,影響手腕的血液流通[6-7];如果內徑過大則容易導致手鐲從腕部的脫落,從而導致手鐲損壞。尤其是玉鐲,比較偏重,脫落之后也容易摔碎。如圖10所示,玉鐲為清代時期產物,出土于云南省昆明市蓮花池。
總結
現(xiàn)在玉鐲已經成為了時尚的潮流,是追求時尚的必備品。目前,人們在婚禮上也開始向玉鐲方向偏重,尤其是對翡翠手鐲的喜愛。玉鐲又稱為人們愛情的象征,希望自己的愛情在玉鐲自身的內涵熏陶下變得神圣純潔。同時也是人們對于愛情圓圓滿滿的一種追求,也是男女雙方表達自己忠貞不渝愛情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鉆石表現(xiàn)的是一種干凈、富貴的氣息,對于婚姻的表達比較直接化,但是玉鐲這種裝飾物象征的愛情更加的內涵化和神圣。但是鉆石的傳遞基本上是情侶上的互贈,表達愛慕之情,而玉鐲的傳達方式更加的廣泛,不僅是愛情的象征,也可以是親情的一種傳遞,是歷史的一種傳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