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首壺又稱“雞頭壺”“天雞壺”,
是指雕塑雞頭為裝飾或以雞頭作為壺嘴的瓷壺。為酒具,又作盛水器。
燒于三國時期,盛行于兩晉。其前身乃盤口雙系壺,為南方越窯所首創(chuàng)。在南北朝時期有進一步發(fā)展,形體趨向高大,流行龍形執(zhí)柄。隋代的雞首壺以壺體修長、雞頭雕塑逼真著稱。
入唐以后,雞首壺逐漸被酒注子(執(zhí)壺)所取代。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有多件雞首壺,介紹于下,供大家共賞。
東晉德清窯黑釉盤口雞首壺(圖1)
該黑釉盤口雞首壺,圓闊的形體,配以雞首流與龍柄,整個造型勻稱、自然,器身弧線與折線的有機結(jié)合,更增添挺拔中見柔和的韻律美。用黑釉遮體,更顯得高雅,是東晉德清窯雞首壺中的一件珍品。黑釉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瓷業(yè)生產(chǎn)中的新品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是在青瓷成就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顏色釉瓷。它的燒制成功,突破了單一的青釉傳統(tǒng),豐富了瓷釉裝飾。魏晉南北朝瓷器中,黑釉者較少,以燒造黑釉瓷器著稱的是東晉德清窯。
南朝越窯青釉盤口雞首壺(圖2)
“雞”與“吉”諧音,雞首壺在社會大動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和發(fā)展,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期望。雞首壺器形演變大致為:器形由小到大,由矮到高;盤口由小變大,頸由短變長;雞首由實心到空心,雞尾由裝飾變?yōu)閷嵱冒咽?。雞首壺的流有張口、閉口的分別,張口者數(shù)量較少,可以實用。
唐長沙窯青釉斑彩雞壺(圖3)
從整體上看,此壺在雞頭、雞尾的處理上極富想象力。肩部掛10多條釉下綠、褐斑彩,為唐代長沙窯的典型裝飾手法。肩部的系消失,由兩翼寫實貼塑的綠彩雞翅替代,竹刀刻劃的雞翅栩栩如生。長沙窯是唐代湖南長沙地區(qū)的一個重要窯場,其窯址位于長沙市郊銅官鎮(zhèn)瓦渣坪,始燒于中唐,盛于晚唐,終于五代,為南方的一處青瓷窯場。經(jīng)考證此壺是唐代飲茶用壺,彌足珍貴,為國家一級文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