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研
你好,歡迎你呀,在這里我們一起聊讀書育兒,聊愛與成長。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朋友向平家上高二的兒子網(wǎng)癮犯了,不說一聲連學(xué)都沒有上,直接就跑去網(wǎng)吧玩游戲去了。
孩子三天后回來,整個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都極度疲憊,就如一棵得了蟲害的樹苗一樣了無生機,正奄奄一息。
休息兩天后,朋友問孩子還要不要去上學(xué)?孩子猶豫了一會說,想等開學(xué)了再去。
坐在一旁的爸爸聽罷,猛地就吼了起來:
“不想讀就別讀了,一門心思想著玩,反正也是讀不好的,就別再浪費錢了”。
朋友見此情景,示意爸爸不要說下去了,轉(zhuǎn)而告訴孩子爸爸說的都是氣話,當(dāng)不得真。
可他們父子倆卻都急眼了,一個向外轟人,一個起身就往門外走。
朋友兒子自初三叛逆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跑出去幾天,這已經(jīng)不知道是第多少回了。
朋友兩夫妻為此事想過很多辦法,也做過許多的努力,只要能夠用上的,基本都嘗試了一遍??蛇€是沒能把孩子從虛擬的游戲世界中拉扯出來。
如今進入高三復(fù)習(xí)階段,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孩子卻還是這個鬼樣子,做父母的難免會心慌意亂。
可問題是,爸爸的這種做法并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孩子一旦沉迷游戲無法自拔,想要將其拽出來可謂是千難萬難。
可明知千難萬難,也依舊不能放棄,因為自己的兒子自己不管,誰管?自己不教,誰教?
《三字經(jīng)》有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
看見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
從心理學(xué)視角來看,孩子之所以會產(chǎn)生成癮行為,多是因為其基本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阿德勒說,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當(dāng)孩子在家庭里不被父母認(rèn)可、相信,做什么都被嫌棄,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時,他就會在別的地方去尋求滿足。
朋友家孩子之所以游戲成癮 ,跟父母的語言、思想和行為是分不開的。
在孩子小時,媽媽經(jīng)常吼叫孩子,不準(zhǔn)孩子干這,不讓孩子干那,孩子做什么都要被嘮叨。
帶著孩子出去玩,媽媽將孩子放到網(wǎng)吧,而她自己跑去麻將館打麻將了。爸爸一有空閑時也是捧著個手機,沒完沒了地玩游戲。
朋友家那些年的家庭氛圍是極度消極不上進的,父母對孩子的精神之愛也是嚴(yán)重缺失的。
在此環(huán)境中浸潤的孩子自然得不到來自爸媽的愛與尊重,爸媽更滿足不了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求。
孩子小時,爸媽還能禁止不讓玩這不讓玩那,可待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爸媽就是想禁也是有心無力。
于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小時不留意,大時難教育。
從源頭解決問題
源頭指的是父母。孩子生來純凈無瑕,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父母教育涂抹的底色。
父母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
想讓孩子改變,首先要改變的便是父母。只有父母的自我改變,才能影響孩子的自我改變。
父母如若能夠意識到自身給予孩子的不良影響,能夠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重大缺失。
那么,父母就能夠通過改變和更新自身的認(rèn)知、行為、思維與信念,以達到重塑自我,做一個全新的自己。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句話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今天為何再次提起?這是因為雖然這句話已成為大家的共識,被萬千父母所知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的理解它。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教育學(xué)博士徐秋秋在《生命的真相》一書里說:
“當(dāng)一個小孩子能被真正無條件養(yǎng)育時,才能夠毫無愧疚的長大。這是最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養(yǎng)育者能夠看見、接納、尊重孩子的所有需要,并全心全意去滿足他們 ”。
看見、接納、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所有需要,并全心全意去滿足他們,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行為不當(dāng),是因為喪失了信心;孩子沉迷游戲,是因為現(xiàn)實令他沮喪,讓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孩子不??摁[,是因為他餓了渴了拉了,又或者是感受到了無助與恐懼。
李雪在《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曾言:
“孩子所有的不可愛,其實都是在呼喚愛”。
在孩子所表現(xiàn)出的不當(dāng)行為中,孩子不好的行為只是表象,真正的背后本質(zhì)其實是缺乏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愛是形容詞,但更是動詞,愛需要表達,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表達,愛便能得到正確的回應(yīng)。
不因孩子優(yōu)秀
愛,只因孩子的存在本身,愛孩子本身的存在。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請相信,孩子的一切不良行為皆因愛而起,也會因愛而結(jié)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