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年環(huán)境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這個環(huán)境包括人的環(huán)境,包括物的環(huán)境。母親成為孩子的環(huán)境把孩子給包容住,是孩子長大后抗頓挫能力的重要來源。
每當他碰到挫折的時候,他會想到過去的經歷某個人和某個物。
老物件為什么會引人共鳴?就是在于還有跟抗挫能力有關的穩(wěn)定的東西在里面,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跟父親功能有關系的一些冒險的這種行為,父親在不在,父親在的時候跟孩子有沒有做一些冒險的游戲?
英國的精神分析師呢巴林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的早期跟母親有關系的是口腔粘膜和皮膚,而跟父親有關系的卻是跟肌肉系統(tǒng)有關,跟前前庭系統(tǒng)有關系。所以孩子形成抗頓挫能力,跟父親和孩子做的一些冒險游戲的互動所帶來的體驗是有關系的。
母親對孩子是一個包容、接納的態(tài)度,她和孩子之間的游戲是四目相對的狀態(tài)。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我是你媽媽。然后我們玩躲貓貓。孩子一定要被媽媽發(fā)現(xiàn),他要看到媽媽,而父親和孩子的游戲常常是看一個方向,看誰先跑到那個地方,在象征層面這種游戲是向外的。
所以可以看到父親和母親和孩子玩的游戲,探索的目是不一樣的。因此,父親存在對孩子是特別重要的,而且父親跟孩子在一起可以鍛煉孩子跟自然界的邊界,在受著挫折的過程中,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實際上孩子在跟父母親的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對自然、對人的以不同的態(tài)度去應對。這是第二因
素。
第三個因素是孩子的抗頓挫能力的形成需要他認為父母親和自己是在一起,不是拋棄自己。即使父母親在吵架、鬧離婚的狀態(tài)中沒有利用自己作為盾牌呀去打對方,基本父母親都是愛自己。那么這個時候孩子抗挫折能力就特別強。
自我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個做哈特曼提出無沖突的個人領域,這個理論對我們如何培養(yǎng)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是有幫助的。
小孩子天生對未知東西存在著強大的好奇心,你如果把它限定為有目的性的東西,你學習超過多少分,我就給你買什么東西讓孩子感覺到只有是達到了父母親期待,他才能得到什么東西,得到父母親的愛和他想要的物質。
那這樣的話這就形成了沖突,所以哈特曼所說的無沖突的個人領域指的是什么?就是孩子天生與生俱來對自然界的興趣和對未來的探索精神,這是沒有任何的功利性的。是我們父母把它變成有功利性的東西,讓他從無沖突的狀態(tài)變成了有沖突的狀態(tài)。
所以如果把孩子的興趣放在一個無沖突的區(qū)域里,它的抗挫折能力就特別的強。,他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我愿意抗住其中的挫折。
所以有時候頓挫感是我們子做父母的自己制造出來的,我們需要了解對于孩子來說,他對大自然的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在探索過程中遭到了一些挫折,他是感受不到任何挫折感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