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后世成為詩魔,他的詩也確實令人“著魔”。白居易的詩,幾乎能夠滿足一切詩歌欣賞者的趣味。愛好傳奇故事和佳人愛情的人,可以讀他的長詩《長恨歌》;激賞人生世事無常和相逢偶遇難得之人,可以讀《琵琶行》;關(guān)心天下蒼生者,可以讀《賣炭翁》。
這還只是就詩歌內(nèi)容而言,如果就詩歌的風(fēng)格和文化屬性而言,白居易通曉儒道佛三家,尤其是佛教頗有精深的修為。白居易的詩,兼具出世與入世的道法和境界,又往往富有哲理、詩意、關(guān)懷,甚至還帶有極強的佛性和禪意。即便是一首極其普通的詩,細品之下,都會令人嘆為觀止,比如下面這首詠雪詩: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p>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風(fēng)雪之夜落魄的白居易被凍醒,寫下此詩。全詩通篇都沒出現(xiàn)雪字,但這短短20個字,卻成為了一首備受后世推崇的經(jīng)典詠雪詩。一首看似隨意的信手拈來之作,卻富于機趣和禪意,無一字雪卻句句詠雪,詩魔真非浪得虛名。白居易是一位十分敏感而細膩的詩人,他對人間的辛苦和悲涼有深切的體會。因為這種生命體會的促使,他對自然界、人世間的冷暖都格外能夠體會。
比如對寒冷的體會,白居易的詩,就是很難被超越的。比如他在《賣炭翁》詩中,寫人間極寒,就是透過人物心理來細致刻畫?!翱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明明衣服單薄,卻埋怨天氣不夠寒冷,這種反常的心理狀態(tài),令后世無數(shù)人唏噓不已。而后面兩句,寫賣炭翁,天沒亮就碾著冰轍出發(fā)了,就更加令人心酸和同情。這就是白居易詩的魔性之處。
在《夜雪》一詩中,白居易仍然沒有直接寫雪或寒。這一次,他借助非觸覺的感官,去寫觸覺的寒。白居易調(diào)動了視覺和聽覺,去描寫“夜雪”,寫得機趣盎然又飽含禪意。詩的首句,用一個“訝”字,表明了一種難以抵抗的夜寒襲來。我們可以想見,白居易此時雖然擁衾而眠,但卻覺得枕兒、被兒都寒透肌膚。
就在詩人驚訝不已的時候,他“復(fù)見窗戶明”,看到窗戶外面明亮如晝。這是極為反常的,夜深時分,窗外怎么會如此明亮呢?對于生活在北國的人,應(yīng)該就能夠推斷,一定是積雪厚重,積雪發(fā)射月光,讓夜晚變得格外明亮。以這反常的視覺體驗,寫雪之大,妙極。
不過,雖然說窗外明亮,但還是不能斷定是因為大雪所致。第三句,詩人打消了這一層疑惑,斷言道:“夜深知雪重”。為什么呢?因為“時聞?wù)壑衤暋?,積雪把竹子都壓斷了。這首詩就是如此魔性,讓人讀完不知不覺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種雪夜寒冷、寂靜的況味。
然而,這首詩又十分富有禪意,因為一方面當(dāng)我們理解為詩人在詠雪,另一方面,事實上這個雪又是“無”的,是在沒有看到雪之前完全靠想象出來的。在有和無之間,一種人的感受和思考,就是禪修最重要的一種領(lǐng)悟。此外,窗外和窗內(nèi),也是一組相互映照的意向。即便窗外積雪深重,但對于窗內(nèi)而言,感受到的只是寒,但寒與雪,本來就并不是同一事物,不可劃等號。當(dāng)我們想象窗外積雪壓斷竹子,窗外明亮如晝,靜謐非常,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非人世間的自然寧靜。這種出世的意境,也正是佛家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
事實上,如果考慮到白居易寫作這首詩時的心境,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可以把一首詠雪詩寫得如此凄冷卻美艷。白居易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人生最失意落魄的階段,被貶江州,前途渺茫。詩人不僅身寒,心里一定更寒,因此才會有如此禪意的出脫人世的感悟。
不過白居易注定是不可能出世的,在出世的心理狀態(tài)下,他又一直在積極入世。即便被貶江州,他依然不敢懈怠職守,依然不忘體恤百姓,同情弱小。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正是寫于江州。那個落淚的江州司馬,也成為后世永遠銘記的詩魔。
只是不知道在寫下《夜雪》的那個晚上,白樂天是否流下幾滴清淚呢?這首《夜雪》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