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莊子的《莊子》一書。參考的版本是傅佩榮老師的《傅佩榮譯解莊子》。
莊子,原名莊周,字子休,大約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戰(zhàn)國時期蒙國人,在今天的山東和河南交界處的一個小國。莊子與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時代的人(約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歲,但這兩位同時代的思想家,兩大學派的代表人物,并沒有什么交集,也沒見過面。
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宋戴公為莊姓始祖。莊子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別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和韓非子。
莊子一生清貧,甚至可以說是貧窮。他曾經(jīng)短暫當過小官,中年以后就沒基本上無所事事了,住在一個簡陋的房屋里,以織鞋為生,面黃肌瘦,但莊子生性孤傲,當時很多流傳說讓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絕了。相對于高官俸祿,莊子顯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相傳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當時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說明來意后,對莊子說:“大王希望你跟隨我們一起回去做相國。你可愿意?”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的時候已經(jīng)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愿像龜一樣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p>
說莊子生性孤傲,但其實《莊子》一生在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多少重視,在司馬遷筆下,莊子也是一個小角色,在《史記》中評價莊子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但其實這樣對莊子并不公平,《莊子》一書共七萬字左右,共有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司馬遷說的《漁父》、《盜跖》在雜篇,而《胠篋》在外篇,都不是其精華,一般認為莊子的精華在內篇,包括:《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介紹莊子的這七篇內篇精華。今天我們先聊聊第一篇:《逍遙游》,這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也是非常經(jīng)典和有名的一篇。在這一篇中,莊子用逍遙的態(tài)度,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無用的紛爭,這一篇給了我們幾個啟示:
第一啟示:關于大格局與小格局,小格局的人和物,無法理解大格局的人和物。
莊子在這一篇中,三度引用了“大鵬鳥”的寓言,來展現(xiàn)了擁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人的心境。比如,他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擅長以夸張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和道理,并且給我們以啟發(fā),比如這里說北海有條魚,名字是鯤,體型龐大,有幾千里長,它變化為鳥,叫做鵬。鵬的背部很寬廣,也有幾千里。鵬展翅高飛,翅膀就像天邊的云朵。這只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大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
這短短的一段描述,充滿詩意和想象力。那莊子為什么要寫“鵬鳥”呢?在《莊子·逍遙游》中,莊子將“鵬鳥”比喻為大智慧、大格局,和一種“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并用其他小鳥做了對比。比如: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大鵬鳥從北海飛到南海,要飛到九萬里高,同時還要順風而行,并且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于是蟬和小鳥就嘲笑它說:我們一縱身就能飛起來,一會停在樹枝,一會兒高飛,一會落在地上,為什么要飛九萬里的高空呢?小鳥很是不解。
接著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知識比不上大知識,小壽命比不上大壽命。朝生暮死的細菌不會明白一天的時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蟬不會明白一年的時光,這些都屬于小壽命。楚國南方有一棵冥靈樹,以五百年為春季,以五百年為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樹,以八千年為春季,八千年為秋季,這些是大壽命。彭祖活了八百歲,到現(xiàn)在還以長壽特別有名,一般人與他相比,不會覺得悲哀嗎?
這里值得一提的時,古代人們認為一年只有兩季,即春季和秋季。這里莊子通過,細菌、小鳥、蟬這些短壽命的生物,來對比了冥靈樹、大椿樹這些長壽命生物。說明了,每個人甚至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小格局的人無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第二個啟示:單薄名利,知足常樂,減少對外在物質的欲望,可以獲得自在逍遙
莊子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這一句在很多地方都有引用,是《莊子·逍遙游》的經(jīng)典語句。意思是說,小鳥在濃密的樹林中筑巢,所需的不過是一些樹枝;偃鼠到大河喝水,所需要的不過是裝滿自己的肚子而已。小鳥有小鳥的需求和滿足,偃鼠有偃鼠的幸福和滿足,這里莊子用這些小動物的知足常樂心態(tài),來比喻要輕外重內,減少對外在的物質的追求和占有欲望,也深刻展現(xiàn)了莊子逍遙自在的處世態(tài)度。
莊子接著說“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fā)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blockquote>意思是說,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fā)滿身刺著花紋,沒什么地方用得著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這也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
06
第三個啟示:“小用”也可以有“大用”,“無用”也可以“有用”在這一篇的最后兩節(jié),莊子講了兩個寓言故事。一個是梁惠王和莊子的對話,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p>
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yè)。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說: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
游客得到藥方,來游說吳王。正巧越國發(fā)難,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zhàn),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么不考慮用它來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干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guī)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F(xiàn)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p>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游樂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竄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于獵網(wǎng)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這么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么用處,怎么不把它栽種在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優(yōu)游自在地躺臥于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么用場,可是哪里又會有什么困苦呢?
這里,莊子用“野貓和黃鼠狼”來說明看似”有用”,但難免帶來禍患,被獵人獵?。欢此啤盁o用”的彎曲的小樹,則可以安然無恙,躲過木匠的砍伐。事物的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的,而福禍也都是相對的,“小用”可以發(fā)揮“大用”;而看似“有用”,卻暗藏災難,也印證了老子那句“福倚禍所依,禍倚福所伏”。
好了,今天的《莊子·逍遙游》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如何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聯(lián)系客服